中国歌曲与中国民族乐器的融合
作者:连曦
来源:《音乐时空》2015年第14
        摘要:中国风歌曲与中国民族乐器的融合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民族乐器旋律与主旋律相得益彰;2.注重利用民族乐器独特的音表现力;3.注重西洋乐器与民族乐器的结合。
中国风歌词        关键词:西洋乐器 民族乐器 中国风
        “中国风作为中国流行音乐独树一帜的代表,有许多值得研究和思考的特点。中国风歌曲配器中,选用了大量的民族乐器。这些民族乐器的加入,不仅丰富了中国风歌曲的意境,更顺应了千年来中国人的审美习惯,丰富了中国风歌曲的表现力。中国风歌曲主要用三种方式运用了民族乐器。
        民族乐器旋律与主旋律相得益彰。“2003716日,全亚洲50家电台将当天定为周杰伦日在周杰伦的大多数作品中,民族乐器的加入始终围绕主旋律,目的在于点缀和烘托主旋律。我国民族乐器加入中国风歌曲的方式有三种:1.在乐曲的间奏部分和末尾一般会出现古筝
和葫芦丝以独奏。这种出现方式既为主旋律和整首歌曲的意境做了完美的铺垫和渲染,又没有掩盖主旋律的中心地位;2.民族乐器与主旋律同时出现,且一定与其旋律相同;3.乐句与乐句之间断句时,简短的加入古筝的旋律。然而王力宏的一些歌曲有意向听众介绍将要使用的乐器,其中民乐的编配并不单纯起渲染的作用。作品中民族乐器与主旋律一同为整首歌曲创造出了一种传统的中国韵味。例如:《伯牙绝弦》,在主旋律出现时以简短的古琴独奏乐句作为背景,古琴的声音贯穿始终。间奏部分将一段古琴独奏与极强节奏感的现代乐器架子鼓相结合,这种中国古代文人的古典审美与时尚潮流的现代美完美的结合是一种的融合,更是一种新的音乐审美观的出现。《盖世大英雄》《在梅边》《竹林深处》《花田错》和《伯牙绝弦》《十八般武艺》等都是在用中国风类型的流行音乐向全世界展现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风歌曲非常重视运用民族乐器独具一格的音表现力。1.运用古筝。周杰伦《菊花台》中,古筝以婉转的音恰好表现了主人公的情怀。在这个作品中,古筝以三种方式表现:第一,运用琶音进行衔接。琵琶主要出现在一个乐句的末尾起推动作用。在间奏部分有一段明显的琵琶,它将全曲的情感推向高潮。第二,以拨弦弹奏简短旋律的乐句。乐句出现在主旋律的歌曲的间奏部分以及乐句与乐句之间,起承接作用;第三,主旋律与轻快的刮奏
同时出现,使用刮奏弹奏出似有还无,似无还有的声音,就象是人们无声的哽咽;2.二胡的大量运用。二胡具有拟人声化的特点,因此更适宜表达孤独忧伤的情绪。二胡在中国风歌曲中频繁运用,其音的表现力不仅营造出中国传统文化古典的氛围,更是强化了歌曲的中国印象,与华语听众的灵魂产生共鸣。例如:周杰伦的代表作品《东风破》一盏离愁孤灯伫立在窗口,我在门后假装你还没有走之所以折射出歌者充满哀愁的灵魂,就是因为经过间奏部分二胡独奏的烘托。再例如信的《离歌》前奏、间奏和尾声大量运用二胡独奏,将歌词中想留不能留才最寂寞的离别之伤淋漓尽致地演奏出来。3.竹笛的运用。运用竹笛的中国风歌曲十分常见。王力宏创作的《竹林深处》对于竹笛的运用最具典型性。歌曲巧妙地将西方Hip-Hop击掌节奏与中国鼓声、藏女吟唱、丝竹声音巧妙融合,间奏部分歌手用流利的rap方式强化歌曲意境,与后来回环出现的竹笛乐段产生呼应。曲作者设计主旋律与竹笛独奏同时出现,竹笛悠远而又神秘的音让人恍惚已入竹林深处,与刀耕火种的原始人们一同、与大自然一起自由歌舞。
        注重西洋乐器与民族乐器的结合。西洋弦乐主要包括大提琴、中提琴和小提琴等,这些乐器的合奏给听众宏大、震撼的听觉享受,在很多宏大的复调音乐中都有所运用。在制造材质和工艺上,中国传统的民族乐器与西洋乐器大为不同,正因此也造就了别具一格的音。
中国风注重西洋乐器与民族乐器的结合,这种中西合璧的方式,将中国的民族乐器与国际接轨,既满足了流行音乐大众国际化的需求,又契合了中国人的中国人民族认同的心理,极大地促进了中国音乐走向世界。以周杰伦《菊花台》为例,它以忧伤而悠扬的中提琴独奏开始,以弦乐合奏为铺垫,编曲者首先在前奏部分以中西合璧的方式用音乐语言告诉听众整个故事的情感彩。全曲以恢宏的弦乐合奏为背景音乐贯穿始终。在此之下沙场儿女情长的思量,花落人断肠的情怀,创作者都运用古筝细腻、婉转的音巧妙地来表达出来。在众多歌手创作的中国风歌曲中,许多都出现了中国传统乐器与西洋乐器的结合,常出现的中国乐器主要有二胡、古筝、笛、琵琶,它们往往与西洋乐器中的电吉它、架子鼓提琴、竖琴等配合。
        “台湾(大众文化)更多地留存了中国传统韵味,更贴近大陆受众的接受心理,以来自台湾的周杰伦为代表的中国风歌曲成功地向世人提供了认知中国乐器、中国民族器乐乃至中国流行音乐的机会,它所提供的审美认知作用不可小觑。
        参考文献:
        [1]王一川.大众文化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谢轶.流光如梦——大众文化热潮三十年[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