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上,汉族发展也深受少数民族的影响的事例
中国古代历史悠久,在漫长的岁月中,历经了多次的演变和朝代的更替,这才形成了如今的局面。如今的中国,在全国各地分布着大大小小几十个民族,其中最为出名,人口也最多的,自然便是汉族了。而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其实还包括了不少有名的少数民族,比如契丹便是其中之一,这是一个对汉族非常友好的民族,曾经救了数百万的汉人,如今成为了中国的代名词。
契丹是古代游牧民族中的一支,居住在今蒙古国及中国东北地区,采取半农半牧生活,语言属于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相对于古代的匈奴人、蒙古人等,契丹人对汉族人,可谓是友好之至。
契丹族最早是鲜卑族中的一支,在历史中最早的记载出现在《魏书·契丹传》中。在安禄山担任节度使的时候,他还曾经带兵征讨过契丹。后来,契丹人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建立起了属于自己的国家——辽国,风光一时,甚至可以和宋朝相抗衡。
在辽国建立之前,契丹人耶律阿保机便在国内大力推行行动。耶律阿保机还仿效汉人,建立起世袭的中央集权专制的契丹,使得契丹人对汉人有了一定的了解。《辽史·太祖纪赞》和
辽国萧氏三妹
《世表序》主张契丹为炎帝之后,近年在云南发现的契丹遗裔,保存有一部修于明代的《施甸长官司族谱》,卷首附一首七言诗,诗曰:“辽之先祖始炎帝”。
正因为对汉文化的高度认同,辽国皇族都将自己的姓氏兼用汉字,比如《辽史·后妃传》记载:“太祖慕汉高皇帝,故耶律氏兼称刘氏;以乙室、拔里比萧相国,遂为萧氏”。《辽史·国语解》记载:“耶律和萧两个姓,以汉字书者曰耶律、萧,以契丹字书者曰移刺、石抹”。
不仅如此,辽国在侵略的过程中,对汉族建立的秩序和农耕产业的伤害也比较小。同时,习惯的相近,也使得契丹人可以更好的和汉人交往和交流。
契丹人不仅自己做得好,还曾经劝谏其它的游牧民族对汉族人有好一点。比如当蒙古大军攻下南宋首都开封的时候,辽国就曾经一度劝阻蒙古军队,放弃对开封屠城的行为,从而拯救了数百万汉人。正是因为契丹人的建议,使得元朝攻打南宋之时,都按照这个先例行事,不再伤害城中的百姓。
后来,在时光的流转过程之中,契丹人逐渐融入到了汉人的集体之中,并和汉人通婚,和睦相处。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时至今日,人们早已经分不清汉人和契丹人,而这个民族,也已经消失了。
不过,在中亚地区的一些国家,还记住了契丹这个名字。原来,在契丹人最为强大的时期,北方游牧地区被统称为契丹,而当蒙古攻打东欧各国的时候,蒙古一些部落的人也会自称契丹,因此契丹这个名称也随之流传了过去。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在中亚地区,很多人都将契丹当作是中国的代言词。
中国的强大,离不开各个民族的人的共同努力,而这样的结果,并不是汉族人的全部功劳,而是所有中国民族共同努力的结果。只有我们万众一心,才能够创造出更加美好辉煌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