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教案
【课程标准】
1. 了解明朝封建专制的发展。
2. 认识郑和下西洋的壮举。
3. 了解戚继光抗倭斗争的事迹。
4. 了解明朝时期的。
5. 了解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史实。
6. 了解清朝统一全国和对全国的统治。
【教学目标】
1. 唯物史观:通过学习明清时期的政治、经济、等内容,使学生理解明清时期专制皇权不断加强的趋势以及中国的社会危机,培养学生用全面、客观、辩证的观点看待历史问题的
能力。
2. 时空观念:通过《明朝疆域图(1433 年)》《郑和下西洋航线图》等,认识明朝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所处的特定的时空背景,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
3. 史料实证: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材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使学生了解郑和下西洋的史实,提高学生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
4. 历史解释: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5. 家国情怀:通过学习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等内容,使学生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
1. 重点: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
2. 难点: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展示朱元璋的图片,提问学生:朱元璋是谁?他建立了哪个朝代?他建立的朝代在政治制度上有哪些变化?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进入今天的学习。
一、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明朝东厂西厂1. 展示明朝疆域图(1433 年),提问学生:与前朝相比,明朝的疆域有何变化?引导学生回答:明朝疆域囊括东北抵日本海、外兴安岭,后缩至辽河流域;北达阴山,后撤至明长城;西至新疆哈密,后退守嘉峪关;西南到达缅甸和暹罗北境,后折回约今云南境;并在青藏地区设有羁縻卫所,还曾收复安南。
2. 提问学生:明朝的政治制度有哪些变化?引导学生回答: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六部职权,并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明成祖时期设立内阁,内阁大学士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明太祖还设立特务机构锦衣卫,明成祖时期设立东厂,加强对臣民的监视和侦查。
二、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
1. 提问学生:郑和下西洋的条件有哪些?有何意义?引导学生回答:郑和下西洋的条件包括:明初国力强盛;明成祖的支持;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的进步。郑和下西洋的意义在于: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而且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2. 展示戚继光抗倭图,提问学生:戚继光抗倭的背景是什么?结果如何?引导学生回答:明朝中期,日本倭寇经常骚扰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戚继光奉命抗倭。戚继光率领戚家军在浙江台州九战九捷,平定了浙东地区的倭患;随后,戚继光又率军进入福建、广东地区,与其他抗倭将领一起平息了东南沿海的倭患。
三、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
1. 提问学生:明朝后期面临着哪些危机?引导学生回答:明朝后期,政治腐败,皇帝大多不问政事;宦官专权,特务机构东厂、西厂权势很大;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日益尖锐。
2. 提问学生:明朝是如何应对这些危机的?结果如何?引导学生回答:1616 年,努尔哈赤
建立后金政权,对明朝的统治构成了严重威胁。明朝君臣对后金政权的进攻采取了一些应对措施,如任用袁崇焕为兵部尚书,镇守辽东,取得了宁远大捷。但由于明朝政治腐败,最终还是被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推翻。
3. 提问学生:清朝是如何建立的?引导学生回答:1636 年,皇太极改国号为清。1644 年,李自成攻占北京,明朝灭亡。清军入关,打败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迁都北京,逐步建立起对全国的统治。
四、清朝前中期的统治
1. 提问学生:清朝初期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加强专制皇权?引导学生回答:清朝初期,中央设内阁、六部,保留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康熙时期,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都得到加强。康熙时设南书房,参与机要事务;雍正时设军机处,军国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
2. 提问学生:清朝在疆域治理方面有哪些措施?引导学生回答:清朝在康熙、雍正、乾隆时期,通过军事斗争,维护了国家统一,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疆域。
【课堂小结】
明清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末期,专制皇权不断加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古代航海史上的壮举,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友好往来;戚继光抗倭平息了东南沿海的倭患;郑成功收复台湾,维护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同时,明清时期也面临着严重的社会危机,如政治腐败、宦官专权、土地兼并等问题,最终导致了明朝的灭亡和清朝的建立。清朝初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加强专制皇权和疆域治理,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