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历史文化
明朝的历史是一个偶然与必然相互结合的朝代,从凤阳的朱元璋到南明的政权,每一个都是离奇的运气,正如元朝攻打南宋的要塞,如果没有刚刚被征服阿拉伯人贡献的巨型投石机,估计伟大的南宋还可以继续存在百年。
明朝(公元1368年~1644年,一说亡于1683年)是中国历史上承元朝、下启清朝的朝代,是以汉族为主推翻蒙古族统治者而建立起来的汉族复兴王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君主制王朝。1368年朱元璋灭元称帝,国号大明,共经历十二世,十六位皇帝,国祚276年。因为明朝的皇帝姓朱,所以又称朱明。明朝是中国继周朝、汉朝和唐朝之后的盛世(黄金时代),史称“治隆唐宋”、“远迈汉唐”。 大明,无汉唐之和亲,无两宋之岁币,天子御国门,君主死社稷。当为后世子孙所敬仰。
∙ 明朝的历史
元末蒙古统治者日益残暴黑暗,到元顺帝时期,暴发了韩山童,刘福通,等领导的红巾军起义。朱元璋接到了好友汤和的邀请信,思量再三,参加了当时的濠州大帅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
分支,先后南征北战。1364年,朱元璋自称吴王,史称西吴政权。1368年,朱元璋称帝,以应天府(南京)为京师,国号大明, 年号 洪武,建立了明朝,朱元璋即为明太祖。不久他又命徐达、常遇春等北伐元朝 攻占大都(北京),元顺帝北逃,元朝在全国历经99年的统治宣告结束,中国进入明朝统治。
明朝初年国力强盛,经洪武、建文、永乐三朝励精图治,至明宣宗的近百年间,明朝以北进蒙古高原,南征安南,伐锡兰,羁绊马来诸岛族。明初天下大治,洪武之治、永乐盛世、仁宣之治一个接一个,一派盛世景象。
至明英宗幼年即位时,朝中有“三杨”杨博、杨士奇、杨荣主持政局,“海内清平,”。1442年后,宦官王振开始擅权,1449年发生震惊天下的土木堡之变,永乐以来的军事优势遭到破坏,并使国力大损,景泰帝果断任用于谦击败瓦剌,取得北京保卫战的胜利。后又经历景泰、天顺两朝经营恢复,国力有所回升,到明中叶孝宗弘治时期再次大治,此时政治清明,民生安康,对外复立哈密等卫,重新确立对西域的羁绊和控制,历史上称此时期为“弘治中兴”。
正德朝开始逐渐中衰,至嘉靖时推行新政,政治国力一度有所恢复,但因嘉靖末年君臣矛
盾突出,又开始逐渐中衰,社会矛盾萌发。至隆庆年间徐阶,高拱等人推行新政,罢 海禁 ,册封俺达等人,史称隆庆新政。到万历朝时,在著名的内阁 首辅 张居正的辅政之下实行改革,再度中兴,此时期海内清平,又先后平定甘肃,贵州叛乱,并为援救朝鲜击败侵朝日军,史称万历中兴。
此时明朝经济文化极其发达,后世计当时朝廷岁收,明朝的经济规模世界第一。万历朝中期始,皇帝怠政,官员更加腐化,地主阶级到处搜刮民脂民膏,导致江南民变的发生。万历末年,关外建州女真叛乱,明朝开始走向衰亡。天启年间,中官黄门集团的专政加快了这一进程的发展。至崇祯年间,因为连年灾害,明廷因财政破产,无力镇抚,人民纷纷揭竿而起,后金的军队也突破长城防线,五入关内。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率军攻克北京,崇祯帝自缢,同年清军入关。
在南方一些明朝大臣拥立明朝宗室建立几个政权,史称南明。1662年,吴三桂将 永历帝 绞杀于云南昆明,南明灭亡。台湾郑氏政权继续沿用永历年号,1683年清政府派施琅进攻台湾,郑氏投降,监国宁靖王朱术桂自杀殉国。
∙ 明朝的制度
洪武十三年,朱元璋以宰相胡惟庸谋反伏诛,于是废宰相。秦、汉以降实行一千六百余年的丞相制度自此废除,相权与君权合而为一,明朝早期皇帝大权独揽。但由于国家事务繁多,皇帝无法处理,洪武十五年九月罢四辅官,仿宋殿阁制设内阁。内阁只为皇帝的顾问,奏章的批答为皇帝的专责。内阁大学士一职多以硕德宿儒或朝中大臣担任,只照皇帝意旨写出,称“传旨当笔”。权力及地位尚不如过去的宰相。宣宗时期,由于杨溥、杨士奇、杨荣等三杨入阁,宣宗批准内阁在奏章上以条旨陈述己见,称为“票拟”制度,又授予宦官机构 司礼监 “批朱”。票拟之法补救可君主不愿面见阁臣之弊。为加强对全国臣民的监视,明太祖还设立特务机构锦衣卫,明成祖又设立东厂,明宪宗再设西厂,合称“ 厂卫 ”,由宦官统领。
明朝真正完全控制朝政皇帝的只有洪武永乐两代,尽管如此,明朝却能有276年国祚。其关键点就在于皇权的扩大加上内阁优良的缓冲机制,正统以后的明朝,呈现出君主专制则衰落,内阁掌权则复兴的特点。
∙ 明朝的文化
一,人文
明代的文化事业非常发达。在文学方面,中国小说史上的四大名著中的《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三本就是出于明朝。写于万历年间的《金瓶梅》则侧重于描写市民阶级的生活。冯梦龙加工编辑的三部白话短篇小说集“三言”(即《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每部四十篇,共一百二十篇,主要是描写青年爱情故事以及平民市井生活,最著名的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金玉奴棒打薄情郎》、《转运汉巧遇洞庭红》等;与“三言”类似每部四十篇的短篇小说集还有凌蒙初编著的“二拍”以及1987年才被发现的《型世言》(陆人龙编著)。传统雅文学的发展在明代继续发展,著名文人有刘基、宋濂、高启、方孝孺、唐寅、归有光、徐渭、王世贞、袁宏道、钱谦益、张岱、吴伟业等人。散曲家则有王磐、冯维敏、薛论道、陈译、康海等人。
明朝东厂西厂在明朝时期,传统杂剧逐渐衰落,而传奇剧走向繁荣。明代戏剧的集大成者是汤显祖。他的代表作是临川四梦(即《南柯记》、《邯郸梦》、《紫钗记》及《牡丹亭;还魂记》)。南戏在明朝也进入了最繁盛的时期。明朝的文学与戏剧在对“情欲”的描写上是较为开放的,例如《牡丹亭》一剧中就充满了许多对少女情怀的正面刻写。
在哲学思想上,王阳明继承陆九渊的“心学”并发扬光大,他的思想强调“致良知”及“知行合一”,
并且肯定了人的主体性地位,将“人”的主动性放在学说的重心。而王阳明的弟子王艮更进一部的强化了此方面的论述,提出“百姓日用即道”,肯定了平民百姓日常生活的意义。而李赞则更肯定了“人欲”的价值,认为人的道德观念系源自于对日常生活的需求,表现追求个体价值的思想。而随着西学的传入,科学精神与实学风尚也开始流行。明末之际,伴随着朝代的更替与异族的入主,哲学家开始更多的思考现实问题与政治改良,如王船山、黄梨洲、顾亭林等。
二,社会风气
明代早期,社会风气比较节俭。后期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达以及政府控制力的下降,社会风气转向浮华与奢糜,不论士大夫或百姓,在饮食、居住、穿着、娱乐各方面都更为讲究,与过去儒家崇尚简朴的风气有很大的差别。商人的地位也明显提高。
明朝的另一项重要社会风气就是藏书之风。无论官方与民间皆好藏书。私家藏书尤为发达。天一阁是中国目前现存的最早的私家藏书楼。其创建者是范钦。在范钦去世时,天一阁藏书的总数达到七万卷。天一阁对藏书严加保管,水火不入。也严禁外借。明代重要的藏书楼还有汲古阁、绛云楼等。而私人刻书也逐渐发达,出现的彩印的套印等新工艺,印制的书籍量
更是达到一个新的高峰,也使得书籍的读者更为扩大,各种通俗小说的出现也为平民百姓提供了另一种娱乐。装祯方法也得到改进,出现了对后世影响深远的线装书。
在衣食住行上,明代的茶文化与酒文化也十分发达,民间盛行饮酒之风,酒令进入了成熟的阶段。各种新式茶纷纷出现,紫砂壶也开始流行。酒楼茶馆成为城市居民的重要休闲场所。明代的手工业突飞猛进,家具的样式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明代家具质地坚硬,风格典雅,流传至今者不在少数。而私家园林在明朝也非常发达,成为了园林的典范。明代园林艺术的最杰出代表著作是计成的《园治》一书,这是第一部全面总结私家园林的专著。而百姓的娱乐风尚也日益发达,“旅游”一词首次出现。明代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社会生活最丰富的朝代
在女性生活上,贞节旌表的制度在明朝成为固定持续的制度,使得女性守贞守节从原本的典范理想成为一般性的风气甚至规范。[12] 而缠足也在明朝逐渐成为社会上较普遍的习俗。此外,晚明社会风气的开放,使当时成为中国历史上才女文化最发达的时代之一
三,艺术成就
1,美术
明代画家文征明绘《惠山茶会图》明代的绘画有巨大成就。主要代表是气势恢弘的浙派和清丽缜密的吴派。著名的书画家如擅长花鸟的徐渭、擅长人物画的陈洪绶,“明四家”沈周、文征明、唐寅和仇英,山水画大师董其昌。明朝绘画以山水和花鸟为主。人物画和社会风俗画相对较弱。由于宗教艺术在明朝的衰落,明朝的雕像改以城隍、孔子、关公、岳飞等为主。
2,书法
明朝的书法以行书和草书为主。最著名的是“吴门三家”(祝允明、文征明、王宠)和董其昌。
3,建筑工艺
明代的建筑工艺创下新成就。南京城墙和北京城池都是伟大的建筑成就。南京城营建于洪武二年,完成于洪武十九年。南京城城周达到66里,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城墙。城墙一般宽10-18米,高12-15米。南京城突破了方正的格局,而是按照地理形势修建。皇城位于东部,市肆和居民区位于南部,西北则是军营。洪武廿三年起,明政府开始修建南京外廓,周围120里,开十六门,将雨花台和钟山都包入其中。而北京城池则较为方正,体现了皇权至
上的思想。明朝的宫殿建筑也十分宏伟,故宫即为例证。明朝各种历制建筑也十分严谨工整。天坛、太庙、社稷坛、孔庙都是十分巍峨庄严的建筑。明代帝陵工程浩大,可谓历代之最。而在明代被重建的万里长城(明长城)更是举世无双的巨作,保卫了明朝的边疆,至今依然耸立。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明太宗时期,为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诸国的联系,皇帝派郑和出使西洋。从1405年到1433年,郑和七次航海,访问过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地区,(一说进行环球航行,见1421中国发现世界)。又派遣吏部验封司员外郎陈子鲁出使撒马儿罕、吐鲁番、火州等西域十八国,加强了明朝同世界各国的经济政治上的往来,为中国走向世界做出了贡献。仁宗朱高炽继位后,停止下西洋活动。宣宗朱瞻基继位后,于宣德五年(1431年)闰十二月初六日,派郑和第七次也是最后一次下西洋,这一次,郑和在返航时去世,去世的地点正是第一次出海的终点,古里。到了明宪宗年间,曾有太监向宪宗提议再次下西洋,于是皇帝下诏到兵部索要郑和出使的海图等资料。但由于 刘大夏 等官员认为下西洋为一大弊政,有害无益,因此将当年郑和出海地图等资料藏匿起来(一说将其销毁),兵部尚书 项忠 命吏入库搜索无果,再次下西洋一事于是作罢。
“读史可以使人明智”。明朝的历史也是这样的一部史书。我们可以从中领悟到得不仅是一个朝代,还可以看到我们的现在。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