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音乐史》专业课及共同课考试大纲
专业课与共同课通用,但出题形式与答题程度要求有所区别
古代音乐史部分
教材:参看《中央音乐学院硕士学位研究生招生简章》
配套音响:专业课CD十张一套;共同课七张一套(音乐学系办公室有售)。
一、远古(约前21世纪以前)
 (一)  概  述
人类在从原始落后的低级阶段逐渐进化发展的过程中,与生俱来的创造音乐和接受音乐的能力也随之与日俱增。中国古代的先民至迟在新石器时代以创造了音乐,并在夏朝以前已经产生了一些作品和乐器
 (二) 远古时期的考古音乐资料
 陶埙:陶土制作,圆形或橄榄球形吹奏乐器。内空,外有吹音孔和按音孔。常根据音孔多少来称呼。
 骨哨:动物肢骨做成的哨子。
中国古典乐器
 骨笛:河南舞阳县贾湖骨笛  距今约有9000年  形制统一,制作规范  长约20厘米,直径约1厘米  开管  管侧开有7个孔,没有当今笛子的吹孔和笛膜孔  有的骨笛上面还留有设计音孔位置的刀痕标记  直吹,吹奏时将骨笛斜持,使顶端吹口与嘴保持一定倾斜度,吹奏时大部分气流进入管内,在管内一侧形成气体震荡而发声
 陶钟:陶土制作的钟  考古学家认为钟铎先是由竹、木制成,后来用陶制作,再发展到用铜制作
 原始乐舞图
 (三) 历史传说中的远古时期音乐 
朱襄氏,葛天氏,伊耆氏,伏羲氏,女娲,神农氏,
黄帝,少昊,颛顼,喾,尧,舜,禹
 (四) 关于中国音乐的起源 
    1,中国音乐在新石器时代早期已经萌芽
    2,萌芽时期的音乐反映了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
    3,萌芽时期的中国音乐具有多民族的特点
二、章 夏、商、西周(前21世纪至前771年)
(一) 概述 
 (二) 历史传说中的音乐作品 
    《九歌》,《九辨》,《九韶》(《九招》),《时日曷丧?》,
《大濩》,《桑林》,《大武》
 (三) “雅乐”与礼乐音乐 
    1,“雅乐”的来源
“雅乐”一词今存文献中最早见于《论语·阳货》
雅(夏)原是地名,是周族的发源地
“雅”的音乐,实际就是周族的传统音乐
    2,礼乐制度
中国古代礼乐制度产生于西周,相传是周公旦参照夏礼和殷礼制定的;后经汉初文人追记,基本内容保留在《周礼》、《仪礼》和《礼记》中
西周礼乐制度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
1)等极化的音乐制度
2)繁复的音乐礼节
    3,专职乐师的产生和音乐机构的建立
专职乐师:
黄帝时有乐师伦,舜时有乐师夔,尧时有乐师质;大约夏时起,有“瞽”(盲人)担任乐师
巫,是古代祭祀活动中能以歌舞沟通鬼神的人  女性巫曰巫,男性巫曰
音乐机构:
瞽宗,是乐师瞽人的宗庙
大司乐,是西周时建立的庞大的音乐机构  负责人:大司乐  职能:1)掌管宫廷贵族子弟的学习 2)掌握朝廷贵族子弟的学习  大司乐中共有一千四百多人
        4,音乐教育的产生和发展
中国古代的音乐教育以培养人的思想感情为目的
西周的音乐教育包括师、乐、舞三个方面
 (四) 民间音乐和少数民族音乐 
    1,《易经》中的民歌
《周易》是中国古代先民的一部筮书,即算卦书  《易经》相传萌芽于殷周之际
    2,《诗经》中的早期作品
《诗经》中的“二雅”中的周族历史叙事歌、风俗歌都属于西周、甚至西周以前的作品
    3,四夷之乐
是指华夏民族四周的少数民族音乐
另:民间音乐和少数民族音乐流入宫廷,丰富了宫廷的礼乐音乐,也促进了西周音乐的发展
 (五) 乐器的发展 
    1,考古发现的古乐器
1)
2)
3)
4)
    2,甲骨文中关于乐器的字
1)
2)
3)
4)
5)
6)
7)
8)
    3,“八音”乐器分类法
相传虞舜时已经有之
1)金(钟-编钟、钲、铙、铎等
2)石(磬-编磬)
3)土(埙、缶)
4)革:鼓类乐器,如建鼓、悬鼓、鼗等
5)丝(琴、瑟)
6)木(     
7)匏(笙、竽)
8)竹(龠、箫、管
 (六) 乐律学的形成
    1,古乐器测音与音阶问题
由商代无音孔陶埙能吹奏的音来看,商代已经具备产生十二律的音乐基础了
    2,十二律、五声音阶名称的产生
十二律的产生相传在黄帝时代  真正的十二律和五声音阶的名称所见最早文献是《国语·周语》和《周礼·春官》
    3,宫调理论
“宫”的含义就是“均”,是指一个八度中的各音位置
“调”则是以每宫之中宫音之外的各音为主音的调
“宫调”是我国古代音乐基本理论的概称
三、  春秋战国(前771至前221)
(一)  概述
1、周朝的礼乐制度土崩瓦解,民间音乐蓬勃发展起来(雅乐衰落,俗乐兴盛)
2、音乐作品、乐器、音乐表演艺术、音乐基本理论思想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和进步
3、在诸子百家学说的影响下,各家各派的音乐思想随之产生
(二) 民间音乐 
      1,雅乐的衰落和俗乐的兴盛
俗乐中,影响最大的是郑国和卫国的音乐
俗乐的蓬勃发展,促进了乐律学、乐器学、音乐表演艺术以及音乐美学思想的进步
      2,《诗经》中的十五国风
十五国:周南、召南(楚文化)、邺、庸、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
      3,《楚辞》音乐
《楚辞》源于战国时楚国诗人屈原依据楚国民间歌调填词的诗作。著名的《离骚》是根据一首名叫《劳商》的楚国乐曲填辞的。
《楚辞》中最突出的也是最重要的是每部作品末段的“乱”
《楚辞》除了有“乱”的音乐段落外,还有“少歌”、“倡”的音乐段落,其结构位置处于全篇中间
      4,荀子《成相篇》及其他
“成相”是古老时代的产物,最初是一种讲述成治道理的职事,担任这种职事的人叫成相
句式短小整齐、韵脚密,演唱时必定节奏紧凑,顿挫分明,属于说唱一类的文艺形式
(三) 音乐表演艺术的发展 
    1,歌唱艺术
人们在唱歌实践中,逐渐发现了音乐作品的内容和演唱者性格之间的关系,以及歌唱艺术的规律
    2,古琴艺术
据传远古的“伏羲氏”时代古琴即已产生,春秋战国时期古琴已相当流行
演奏家:师襄、伯牙、师涓、师旷等
作品:《文王操》《高山》《流水》《清商》《清角》《清徵》
 (四) 乐器和器乐音乐 
  编钟,编磬,琴,瑟,笙,排箫,篪,筑,筝,乐队
 (五) 乐律学 
    1,《管子·地圆》和《吕氏春秋·音律》的三分损益法
《管子·地圆》:宫81*3/4=徵108*2/3=商72*3/4=羽96*2/3=角64
《吕氏春秋·音律》:从黄钟起一直推算到十二律
黄钟 大吕 太簇 夹钟 姑冼 仲吕 蕤宾 林钟 夷则 南吕 无射 应钟
    2,曾侯乙钟铭中的乐律学文字
    3,其他有关乐律学的记载
刘向《新序·杂事》:“引商刻羽,杂以流徵”
 (六) 音乐思想 
    1,孔子、墨子、老子、庄子及荀子关于音乐的论述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1)视音乐为一种人的必备文化,和“诗”、“礼”一样,是人受教育过程中必不可少的  2)对一个社会来说,孔子认为礼和乐相配是治理国家的重要手段  3)孔子的音乐思想随中国儒学的发展,对后世产生了深刻而深远的影响
墨子(约前468-前376,名翟,相传为楚国人):1)站在小生产者的立场上,视音乐为一种奢侈生活的享受而极力反对之  2)对音乐采取片面而极端的看法,为后人所不取
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宋国人):提出“法天贵真”,以崇尚自然为根本
1)认为音乐之美在乎于其自然,自然的声响是最美的音乐  2)对儒家的礼乐观念进行抨击
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赵国人):1)强调儒家的礼乐思想,批判墨家的“非乐”论  2)认为音乐的目的是感化人心  乐与礼相结合,是治理社会国家的重要手段
    2,《乐记》的音乐思想
据考《乐记》为刘德(河间献王)编,是儒家的音乐理论著作
《乐记》有抽象概括问题,寻求一般规律的特点,是它的理论价值所在
《乐记》有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一面,有其相对性
《乐记》的主要内容:
1)音乐是一种情感的艺术,有着内在的艺术规律
2)音乐可以陶冶人的思想感情,和“礼”结合起来,是一个人修身养性的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