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竹笛蕴涵的文化艺术价值
中国有五千年的灿烂文化,竹笛作为民族器乐大家族中的重要成员,伴随着华夏文明生存而发展,起源历程是漫长的,蕴涵文化是深厚的。竹笛由远古发展到现在,由民间进入到学院派,由伴奏乐器到昆曲的主奏乐器和舞台表演的独奏乐器,深为广大百姓所喜爱,显示出它特殊的艺术魅力。竹笛不仅以特有的材质和音、魅力和风韵,赢得了历代文人墨客的青睐,更因为是它的考古发现改写了中国民族器乐的发展史。今天,我们对竹笛的研究不能只孤立的看其乐器形制,而应从考古学、音乐学、艺术美学的角度去探索研究,才能真正品味出其文化艺术价值。
一、中国竹笛具有悠久的历史
1987年,在河南舞阳县贾湖村东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中,发掘出16支用鸟禽肢骨制成的骨笛,根据考古学家测定距今已有8000余年,吹奏发音与今天的五声音调有相同之处。这次考古发现使我们得知祖先最早做笛的材料不是竹子,而是鸟骨。为什么用鸟骨造笛?骨笛在当时有何作用?我认为:一是乐器的形成必然与社会生活有关,也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在原始社会里,祖先靠捕猎为生,野兽的肉为主要生活资料,在吃肉吸髓的日常生活中,发现了骨头管子能发出好听的声音,于是就发明了以鸟禽肢骨来做笛。二是骨笛的声音嘹亮,比人声传得远,便于呼喊远方的捕猎人,起
着行动号令的传声作用。三是骨笛身上的音孔可调节高低音的变化,原始社会里人类音乐已萌芽,并有了
原始的乐音。
《史记》记载:“黄帝使伶伦伐竹于昆豀、斩而作笛,吹作凤鸣”,黄帝时期距今约4000年,当时黄河流域生长着大量竹子,先人们开始了用骨制笛到用竹做笛的思考。竹子是天然材质,便于加工,吹管的振动性比兽骨好,发音敏感,音量增大。用竹造笛是乐器改良的一次飞跃,竹笛的称谓也由此产生。在古代还有铁笛、铜笛、瓷笛、玉笛,这主要是供人们收藏把玩,玉笛常见于唐宋以来诗词之中,是文学描写的需要,以视珍贵。汉唐时期竹笛的形制基本与今天相似,是宫廷乐队的主流乐器,晋代桓尹创作了千古流传的笛曲《梅花三弄》,使竹笛成为人们喜爱的器乐之一;尤其在唐玄宗时代,歌舞大曲的盛行推动了器乐的发展,竹笛创作丰富,有《武溪深》、《落梅花》等曲谱;音乐人才辈出,出现了李暮、孙梦秀、尤承恩等一代神笛,因此,竹笛从这一时期已被广大百姓和文人墨客深为喜爱,通过唐诗可得到佐证,如: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中有“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近代竹笛艺术日趋完善,运用范围不断扩展,戏曲音乐、歌舞音乐、曲艺音乐、宗教音乐都离不开竹笛伴奏。竹笛以崭新姿态展示在音乐舞台则是在1953年全国第一届民间音乐舞蹈汇演大会上,著名竹笛演奏家冯子存以精湛的技艺,奔放的激情,成功地演奏了独奏曲《喜相逢》,博得全场喝彩,从此,竹笛独奏作为一种艺
术表演形式出现在舞台上,这是竹笛表演艺术的创新和突破,冯子存先生功不可磨。
二、骨笛改写了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历史
过去学术界一般认为中华民族音乐有五千至六千年的历史,然而在两次重大考古发现中改写了这一历史。一是1973年在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的一批骨哨(与今天的口笛相似),经C-14同位素放射和科学检测,测定骨哨距今有7000年历史。二是1987年在河南舞阳县贾湖村东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一批骨笛,专家测定是距今8000年前的遗物。穿越了8000年的骨笛音质还非常嘹亮,外形十分精美,这批文物的出土将中国民族器乐发展史、民族音乐文化的历史向前推进了数千年,轰动了中外音乐界,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可见骨笛是我国音乐文化产生时期最早的文物实证, 它是世界笛类乐器的鼻祖,从而推翻了史料记载汉朝张骞出使西域将笛带回中原的说法,它代表了人类这一时期音乐文化的最高成就,远古流传下来的天籁之音直到今天还放射出文明的光辉。
中国竹笛与国外的笛相比较,如:法国的三孔笛,英国的风笛,最大的区别是国外的笛不贴膜,竹笛要贴膜,是西洋吹管乐器,现代电声乐器不具备的音特征,从8000年前的骨笛演变到今天的竹笛,这件古老的乐器生生不息,代代相传,它特有的音就像中国文字一样深深的烙印在了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通过研究分析,我
们应该知道竹笛有四次的发明创造才奠定了今天的形制、结构、音和表演特征。据现今史料推断,一是8000年前先民们发现了用鸟禽骨制笛,这是人类乐器的开端和中国笛的鼻祖,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二
是4000多年前的黄帝时期,祖先改进发明了用竹子做笛的工艺,使竹笛的音和音量得到极大改进,民族乐器的特性已形成,影响十分深远;三是在清朝出现了在竹笛身上开膜孔,发明了贴笛膜,使音质和音量有了更大的改进。当然,有的学者认为贴笛膜在唐代已有,但史料记载比较模糊,而《清史稿,乐志》记载就十分清楚,“笛,截竹为之,皆间缠以丝,两端加龙首龙尾,左一孔,另吹孔,次孔加笛膜”;四是演奏家冯子存创造性的将它搬上舞台作为独奏形式的艺术表演,确立了竹笛音乐的风格特征,为竹笛艺术增添了生命力,也为竹笛成为音乐艺术院校独立的器乐专业奠定了基础。
三、竹笛艺术蕴涵着深刻的民族器乐美学意境
中国古代的文化艺术无一不受老子思想的影响,竹笛艺术也是如此,大凡演奏民族器乐要达到一定的境界,必须要有现实与浪漫彩的丰富想象力,老子的思想为音乐的表现和描写提供了丰厚的养料。清虚淡远是道家推崇的最高精神境界,清是清静无为,虚是虚无缥缈,具有一定的浪漫想象彩,淡是淡泊名利,清心寡欲,将酒财气置身度外,远是远离尘世,超凡脱俗,隐居山林,情寄山水的意思。因此,清虚淡远即构成了我国古典音乐的最大特,同
时也渗透到竹笛乐曲中,几千年来,无数的音乐家孜孜不倦地追求着这一美学意境,唐宋时期竹笛在民间非常普及,但真正记录下当时竹笛在百姓和文人墨客中的影响,形容和评价竹笛的美学意境的还是历代的文人。“笛奏龙吟水,箫鸣凤下空”是古人形容笛箫的声音。龙吟是什么样的声音,现代人讲不清,事实上也没人听过,其实这种想象是形容笛的意境,声音清脆、纯朴浑厚的意思。中国古典乐器
老子的思想博大精深,对竹笛的影响十分久远,人们形容笛音是天籁之声,原因是竹笛艺术蕴涵着美,归纳竹笛的美有:一是音质美,宋代文人苏轼《同柳子玉游鹤林招隐醉归呈景纯》诗中有“一声吹裂翠崖岗”,他还在诗后注释中写道:“昔有善笛者,能为穿云裂石之声”,将穿云裂石比喻竹笛的音质,这是从美学的角度欣赏笛音。二是韵味美,表现在用竹笛对大自然百鸟争鸣的模仿,对戏剧语言腔调的模仿,对人们生活的欢乐与痛苦的模仿。竹笛大师冯子存的《黄莺亮翅》、刘管乐的《荫中鸟》,模仿黄莺亮翅,百鸟鸣叫,表现人们欢乐的生活,构成一幅和谐的画面。三是装饰美,演奏技巧的特点,如:叠音、打音处理得当可给人细腻韵味之感,历音、颤音使用到位可使流水欢歌起舞,还可使单一的声音顿挫有致、层次更迭、虚实变幻。四是气质美,表现在竹笛的形制和材质,竹有清高的雅趣和气节,生长过程也从来不去刻意迁就,因此,竹的挺拔在文人眼里是气节的象征,在画家笔墨下是灵动的生机,牧童短笛和山村牧笛是中国画常见的构思题材,手中握着竹笛的牧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