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教学内容
单元说明
本单元以“触摸自然”为主题,编排了《草原》《丁香结》《古诗词三首》《花之歌》四篇课文。《草原》描绘了内蒙古大草原美丽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风俗民情;《丁香结》描写了北京城内外丁香的美丽姿态,记述了由“丁香结”生发的联想;《古诗词三首》分别描述了月夜下的建德江、夏雨中的西湖以及上饶乡村的景;《花之歌》则从花的视角描画了四季更迭花开花谢的现象。四篇文章题材不同,景各异,作者在描述景时均融入了丰富的想象和联想。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安排这一要素,旨在培养学生阅读时不仅能把握文章内容,体会思想感情,还能由课文展开联想,在深入理解课文的同时,活跃思维、激发创造力。《草原》的课后题提示学生联想自己生活中相似的经历,借以理解作者的深厚情感;《丁香结》由花的“结”想到心的“结”,由具体事物引发人生思考,课后题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理解作者的感悟。语文园地中的“交流平台”再次围绕本单元语文要素,以《丁香结》《草原》为例,提示学生在阅读时可以基于课文内容、联系生活经验想开去。
本单元习作要求为“发挥想象,把自己变形后的经历写下来,重点部分写详细”。这是让学生在阅读本单元课文、感受作者丰富想象的基础上创编故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学习在习作时要把重点
内容写详细。与第一、二学段的想象类作文相比,本次习
作想象的角度有所变化,要求以别的事物的角度看世界、体验生活,体现“变形”后的生活世界和经历。
本单元教学时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
1.在整个单元的教学中要不断强化“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的阅读习惯和能力。引导学生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既要立足课文,又要联系生活实际。教师可通过举例或结合课后题,教给学生一些方法,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想开去,如由《草原》一课描写“主客分别”部分联想到生活中类似的情形;还可以根据阅读经验想开去,如由《花之歌》联想到自己所阅读的其他关于花的文章、诗歌;也可以联系阅读的内容想到更多,如由《丁香结》联想到其他具有象征意义的植物。注意要防止学生脱离文本和实际,“为了想开去而想卉去”。
2.本单元的四篇课文有一个共同特点,即作者在描绘景时均融入了自己丰富的想象,使景物更加生动形象。《草原》《丁香结》《古诗词三首》中的课后题均提示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想象文字所描绘的景;《花之歌》中的学习提示也引导学生发现课文及“阅读链接”中想象奇特的地方。教学时,要关注这一表达特点,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感受作者丰富的想象,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1、草原
教材解析
《草原》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首次来到草原,访问陈巴尔虎旗时写的一篇散文。作者以细腻清新的语言记叙了初入草原的所见、所闻、
所感,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深情讴歌了蒙汉同胞的民族情谊。课文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第1自然段,描绘了天空、草地、小丘、羊、骏马和大牛所构成的一碧千里的草原风光;第二部分为第2、3自然段,描绘了陈巴尔虎旗的主人们迎接远方来客的情景,“男女老少”“马疾驰”“襟飘带舞”,生动再现了草原由静寂变得热闹的情形;第三部分为第4、5自然段,描绘了作者到达目的地后,主人热情接待客人、主客联欢和话别的情形。最后以简明有力、含义丰富的诗句结束全文。文章以行踪为序,移步换景,由景及人。
课文语言优美,写景文字诗情画意,叙事部分娓妮道来,情景交融、生动感人。在表达上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把写景和感受融合起来写。从“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进而产生“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的感受,从“一碧千里”“翠欲流”,进而产生“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的感受,并且想“久立四望”,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情因景生,景因情美,情景交融,浑然一体。二是通过丰富的想象把景象写得具体可感。如,把绿小丘比作只用绿渲染的中国画,把草原比作“无边的绿毯”,把羊比作“白的大花”,骏马大牛也“好像在回味草原的无限乐趣”。丰富的想象使景物的描写更加形象、生动,充满画面感,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草原风情。
课文配有一幅插图,对应第2自然段的文字,描绘的是辽阔的草原上,一内蒙古同胞骑马前来迎接客人的情景,形象地表现了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
教学目标
1. 会写“毯、陈”等8个字,会写“绿毯、线条”等18个词语。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草原美景。背诵第1自然段。
3. 能说出从哪里体会到了“蒙汉情深”。
4. 了解课文在写景中融入感受的表达方法,初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教学建议
课前可指导学生查资料,了解内蒙古呼伦贝尔大草原的位置、自然风光和民族习俗,为学习课文作好准备。
教学时可采用整体入手、层层深入、品味语言的步骤展开。先初读课文整体把握内容,概括课文描绘的画面;再分别针对每一部分所描绘的画面,指导学生通过充分的朗读和想象,进而理解语言,感受草原
的景美、人情美和习俗美,体会“蒙汉情深”,并在熟读的基础上积累优美的语言;再聚焦重点语段,让学生充分阅读、交流,领悟语言表达形式,并由阅读的内容想开去,想想自己与人惜别的经历,更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
一、初步把握课文内容
初读课文时,教师可先引导学生大致了解课文由景及人的叙述顺序,并思考“课文主要描绘了哪几个画面”。可指导学生尝试运用小标题来概括每一个画面,如“草原风光图”“喜迎远客图”“主客联欢图”,以培养高年级学生概括课文内容的能力。
二、边读边想象画面,体会草原之美、蒙古同胞之热情
在教学草原风光这部分的时候,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想象画面、丰富画面。如,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课文中说草原“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提示学生发现“四面都有小丘”,羊“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的大花”。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说说从文字中看到的画面。然后借助多媒体课件呈现描绘草原的中国画,进而理解“渲染、勾勒、翠欲流、流入云际”等词语所表达的意境,帮助学生想象。教师还可以创设情境,边播放音乐边引导学生跟随作者的脚步闭眼想象,仰望高不可及的蓝天、纯洁无瑕的白云,环视四面一尘不染的绿草、连绵起伏的小丘,注视身边移动的羊、静立的骏马,进而丰富学生的想象,入情入境,感受千里之碧的草原既广阔无垠,又处处充满了生机。
关于草原的古诗在教学喜迎远客这部分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在充分读课文的基础上说说迎接远客的有哪些人,他们的年龄、穿着是怎样的,并想象人们的表情、动作、语言等,感受现场气氛的热闹和蒙古同胞的热情。
三、体会作者如何在写景叙事中表达情感
作者在写景叙事的时候充分融入了自己的感受和想象来表达情感,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领悟表达方式,可结合课后第二、三题进行。
如第1自然段,作者初入草原,纵目远望,天地相连,浑然一体,使人心旷神怡,所以不禁想高歌,想低吟,欲坐、欲立,由此景而产生的热爱草原之情跃然纸上。教学时,可以在学生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再分三个步骤进行:第一步,指导学生发现这一段中哪些内容是直接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