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郑州市第四中学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第一次
月考历史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公元581年,杨坚建立隋朝,589年灭亡陈朝,中国重归统一。隋朝能够统一南北
的根本原因是()
A.隋文帝是个英明的皇帝B.陈朝国君陈后主荒于政事
C.实现统一符合历史发展潮流D.隋朝军队英勇善战
2.为将南方的粮食物资运送到长安、洛阳,解决这些地区的粮食需求,并为北方边境
提供了足够的战略物资,于是,隋朝统治者()
A.南下灭陈B.营建东都C.开通大运河D.创立科举制3.陈旭麓说:“在当时的条件下,这是一大发明。这种制度提供了布衣(平民)可以做宰相,可以为公卿,可以参政的机会。”这种制度是(  )
A.分封制B.郡县制C.科举制D.察举制
4.唐朝元和年间,中书省丞相皇甫镈奏请减少内外官俸钱,门下省官员崔祐认为此法
不妥,封还诏书,皇帝采纳了崔祐的意见,皇甫镈的建议作罢。由此可见A.唐朝时期的丞相权力大于皇权
B.唐朝三省制有互相制衡和分散相权作用
C.唐朝门下省权限高于中书省
D.唐朝的中枢机构具备君主立宪制特征
5.贞观六年,太宗谓侍臣曰:“看古之帝王,有兴有衰,犹朝之有暮,皆为蔽其耳目,不知时政得失,忠正者不言,邪谄者日进,既不见过,所以至于灭亡。”为此,“太宗”()
A.整顿吏治,裁减冗员B.发展经济,改革税制
C.中央集权,强化专制D.虚心纳谏,从善如流
6.历史学习中,比较法的运用有助于我们分析历史现象的异同、探讨历史发展的规律、总结历史经验
教训。比较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封建社会的治世局面出现原因时,发现其共同点有()
①国家统一、社会是治世出现的前提②统治者善于用人,注重科举选才
③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注意减轻百姓负担④统治者推行垦荒政策
A.②③B.①②C.①④D.①③
7.《唐语林》中写道“开元初,上留心理道,革去弊讹,不六七年,天下大理。河清海晏,物殷俗阜。”对材料理解准确的是
A.“上留心理道”的“上”即皇帝唐太宗B.“革去弊讹”是指废除九品中正制
C.“天下大理”的局面被誉为开元之治D.“河清海晏”指贞观年间政治清明8.文学创作来源于社会生活。唐诗作为一个时代的主要文学表达形式,能从不同侧面反映唐朝的社会风尚。下列诗句中反映唐朝经济繁荣的是()
A.小头鞋履窄衣裳,青黛点眉眉细长
B.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C.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
D.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9.吐蕃是今天的()祖先。
A.回族B.满族C.藏族D.汉族
10.唐朝手工业发达。下面对唐朝手工业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唐朝的丝织品花品种很多,技术高超
B.造船业、造纸业在唐朝有重要发展
C.越窑的青瓷、邢窑的白瓷和唐三彩等举世闻名
D.南方地区成为我国制瓷中心,景德镇成为著名瓷都
11.唐太宗的昭陵刻有李世民在建唐过程中所骑六匹骏马的雕像,均雄劲有力。武则天在位期间,曾下令组织编撰《三教珠英》一书,儒、佛、道的内容都包括在其中。出土的唐三彩中,连牵马的昆仑奴都昂首向天,没有一丝卑怯的神情。这说明了唐朝怎样的社会风气?
A.兼容并包,重文轻武B.豪迈宏放,昂扬进取
C.尚武轻文,民族压迫D.男女平等,思想开放
12.李肱在《省试霓裳羽衣曲》记载:“开元太平时,万国贺丰岁”;张仲素在《圣明乐》写道:“玉帛殊方至,歌钟比屋闻。华夷今一贯,同贺圣朝君”。材料表明()A.贞观之治的恢宏气象B.唐代开放的对外政策
C.丝绸之路的畅通无阻D.唐朝疆域的辽阔壮美
13.下列材料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A.佛教的传播发展B.繁盛的中外交流
C.多彩的文学艺术D.和睦的
14.《日本书纪》一书写到:“大唐国者,法式备定,珍国也,常须达。”为了实现书中
所说的“常须达”,日本国政府采取的措施是()
A.派武士来唐朝进行决斗B.派商人与唐朝通商
C.派僧人到唐朝传播佛教D.派遣唐使到唐朝学习
15.为了适应科举的需要,中央官学、地方官学、各地书院及各种乡村私塾不断发展,学生数量和对经史子集等各类书籍的需求量也大为增加。材料主要表明科举制度()A.增加了科学取士的名额B.禁锢了人们的思想
C.是官员选拔的重要途径D.促进了教育事业的进步
16.图反映了唐、宋两朝人们不同的人生价值取向。从“宁为百夫长”到“唯有读书高”这一变化发生的最主要原因是()
A.八股取士的实施B.科举制度的创立
C.重文轻武政策的推行D.宋朝注重发展文教事业
17.澶渊之盟后,出现“河北得安业”,“辽之农谷至是为盛”的景象。这表明澶渊之盟A.助长辽扩张的野心B.延续宋辽战争状态
C.加重宋的财政负担D.利于宋辽经济发展
18.北宋朝廷尽收州县之财,州县日常开支全仰上司批拨。由于州县额定行政费用之外,所收赋税“不留盈余”,或者“水旱洊至(屡次、接连之意),闾里萧然,农民菜。而郡县且不能以赈救,而坐至流亡。”这说明了
A.经济发展导致地方行政区划调整B.经济手段是巩固专制集权的主要方式C.中央集权制阻碍社会进步D.过分削弱地方权力不利于地方经济发展
19.975年,宋太祖下诏:“向者登科(科举应考人被录取)名级,多为势家所取,塞(阻隔)孤贫之路。今朕躬亲临试,以可否进退,尽革前弊矣。”这一措施()A.家世门第成为选官的标准B.大大加强了世族势力的发展
C.社会阶层流动性得以加强D.奠定了重文轻武政策的形成
20.据学者研究,尽管宋朝对图书交易限制很严,但因汉文书籍在北方获利丰厚,所以三令五申仍挡不住各类汉籍的源源北流。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
A.区域矛盾加剧B.文化趋于认同
C.经济中心南移D.商业突破限制
21.“熙宁二年二月王安石拜参知政事。七月行均输法。九月行青苗法。闰十一月行农
田水利法。三年十二月行保甲法。四年二月改革科举,十月行募役法,行太学三舍法。”材料揭示了变法失败的原因是()
A.触犯了大贵族大官僚的利益B.推行操之过急
C.没有得到最高统治者的支持D.损害农民利益
22.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宋朝皇帝每年要向游牧民族(辽、西夏)‘送礼’……(‘送礼’)是宋朝一个致命的弱点,它使游牧民族入侵十分容易。‘送礼’政策实行了一个半世纪。”对于这段文字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送礼”指的是北宋统治者缴纳的岁币以及绢帛
B.“送礼”政策客观上有利于边境、贸易往来
C.宋朝皇帝向两个游牧民族“送礼”,是因为这两个游牧民族贫穷落后
D.“送礼”给宋朝政府带来了巨大的财政负担,所以是其致命弱点之一
23.鸡冠壶,辽代特有的陶瓷器型。早期鸡冠壶仿马背上容器马盂而制,后变成扁身环梁式,仍似皮囊
式样。再发展,变成底部加固足和带提梁式,便于室内生活,可以放在桌上或地上。辽圣宗以后,鸡冠壶逐渐消失。鸡冠壶的发展历程反映了契丹民族()A.逐步接受汉民族的生活方式B.不断学习中原政权统治制度
C.渐渐消失在历史的长河当中D.始终保持着游牧民族的特点
24.“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该诗歌反映的时代背景是
A.隋炀帝下江南B.安史之乱
隋朝皇帝列表
C.北宋与辽对峙D.南宋偏安江南
25.《金史》中描述:“榷场,与‘敌国’互市之所也,皆设场官,严厉禁,广屋宇,以通两国之货”。由此可知,“榷场”的主要功能是()
A.促进边界地区贸易往来B.有效避免双方战争
C.加强对少数民族的管理D.推动少数民族
26.据统计,北宋和辽之间战争持续40余年,而和平维持100多年;北宋和西夏之间大规模战争不过10年,和平也持续100多年;南宋和金之间打了大约14年的仗,和平持续了近100年。这表明两宋时期()
A.汉族政权间混战不断B.国家统一是历史主流
C.和平依然是时代主流D.王朝并立且政权对峙
27.“宋代经济的大发展,特别是商业的发展,或许可以恰当地称之为中国的‘商业革命’”。材料中宋代“商业革命”的突出表现是指()
A.四川地区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B.从越南引进优良品种占城稻
C.宋代景德镇发展成为著名的瓷都D.长安成为繁华国际性大都会28.“南海一号”古沉船为研究宋代历史提供了极其重要的材料。当年“南海一号”从广州出发前往海外贸易应到哪一机构办理手续?
A.邸店
B.市舶司
C.中书省
D.东市
29.宋朝时期设有“蕃坊”,专供外国商人居住。蕃坊的管理者由外商中最有德望的人充任,由朝廷任命。外国商人聚居的地方,还设立外商子弟学校,称作“蕃学”。这表明A.重用洋人崇洋媚外B.采取奖励与外通商,给予外商优惠待遇
C.闭关锁国导致落后D.重视与少数民族之间交流贸易及其管理
30.宋朝时,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丰饶的粮仓,谚语有“苏湖熟,天下足”;广州、泉州、明州的造船业发达,在当时居世界领先地位,东南地区成为中央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地等反映的现象是()
A.北方地区战乱频繁B.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C.政治中心逐渐南移D.经济重心南移
二、综合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