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唐太宗从隋朝灭亡之中吸取的最重要的教训是( D )
A.皇帝必须任用贤臣
B.必须善于纳谏
C.必须轻徭薄赋
D.认识到君与民的关系是舟与水的关系
解析:隋朝短命而亡,不重用贤臣、不能保证农民有土地和生产时间、科举制度不完善,都可以作为教训来接受,但是,这些都是具体的表现和举措,最根本的原因在于隋的统治者不能准确定位君民关系因而滥用民力,实施暴政,这才是唐太宗从隋亡中吸取的最重要的教训。
2.唐太宗善于用人和纳谏的根本目的是( C )
A.减少决策失误
B.当一代明君
C.维护统治
D.笼络人才,社会秩序
解析:此题旨在考查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题干中的关键词是“根本目的”。根本目的也就是最重要的目的,对比四个选项,A、B、D都是为了C,C才是根本的目的。统治阶级所采取的一切措施都是为了维护统治,为了自己的统治长治久安。
3.如果你是唐太宗时期中央政府的一名官员,那么你可能遇到的情况有( A )
①有幸与魏征、杜如晦等名臣同朝为官 ②唐太宗常常告诫大臣:不可过分压榨农民,要廉洁奉公 ③由于唐太宗善于纳谏,因此你提出了一些有利于朝政的提议,得到唐太宗的赏识 ④见证了唐太宗死后,武则天登上皇位的一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4.武则天于684年下令:凡官吏所在地区,“田畴垦辟,家有余粮”者升官。这体现了武则天( D )
A.严惩贪官污吏 B.提倡节俭
C.善于纳谏 D.重视农业生产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理解历史材料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本题中材料的意思是“官吏所治理的地区,田地大量开垦,百姓家有余粮的,官吏可得到提拔”。这说明武则天非常重视农业生产。
5.“贞观之治”局面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C )
A.唐太宗虚心纳谏,知人善任,唯才是举
B.减少百姓的劳役,使人身束缚逐渐松弛
C.吸取隋亡教训,在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D.唐太宗身经隋末农民起义,目睹了隋亡过程,受到极大震撼
解析:此题旨在考查“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四个选项都是其原因,但C答案包含其他三项内容,较全面。因此,最根本的原因就只能是C。
6.唐太宗在气头上曾经说出过“会须杀此田舍翁”一句话,这个被唐太宗戏称为“乡巴佬”的人实际上是唐朝最著名的一位谏臣,他叫( C )
A.狄仁杰 B.姚崇
C.魏征 D.杜如晦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再现知识的能力。唐太宗时期,魏征前后向他进谏二百多次,是最著名的谏臣。故选择C。
7.下列皇帝统治的先后顺序是( A )
①唐太宗 ②唐高宗 ③唐高祖 ④武则天
A.③①②④ B.①②③④
C.②①③④ D.③②①④
解析:本题是一道排列组合题,主要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要回答好此题,必须弄清他们之间的关系及他们在位的先后顺序。
8.唐太宗和武则天统治的相似点有( A )
①重视农业生产的发展 ②实行选拔贤才的政策 ③接受魏征的进谏 ④革除“民少吏多”的弊政
A.①② B.②③
C.隋朝皇帝列表①④ D.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比较和辨析能力。唐太宗和武则天统治时期都重视发展农业生产,都注意选拔贤才。魏征是唐太宗时期的谏臣,故③不对;④是唐太宗实行的措施。
9.唐太宗是我国古代一位有作为的开明君主,下列言论不属于他的治国智慧的是( C )
A.“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B.“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C.“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D.“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解析:C是李白的诗句,是对秦始皇统一六国这一历史功绩的高度评价,因此不属于唐太宗的“治国智慧”。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