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城市概念与其它概念辨析
    学院:生态环境学院
    专业: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
    班级:一班
    姓名:王飞
    学号:061514710

㈠生态城市(Ecocity)
这一概念是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发起的“人与生物园(MBA)计划”研究过程中提出的。概念提出之时,恰逢构成全球化体系的产业经济基础由工业文明转向后工业文明。这一崭新的城市概念和发展模式一经提出就受到全球的广泛关注,其内涵也不断得到发展。
生态城市不仅仅出于保护环境、防止污染的目的,也并非单纯追求自然环境的优美,它还融合了社会、经济、技术和文化生态等方面的内容;生态城市摒弃了狭隘的环境观念,强调在人——自然系统整体协调的基础上考虑人类空间和经济活动的模式,发挥各种功能,以满足人们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实现自身的发展,即社会经济自然复合共生系统的全面持续发展,体现的是一种广义的整体的生态观。可以说,生态城市已超越传统意义上的“城市”的概念了。
生态城市中的“生态”二字实际上是指其本意,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家园”。从其内涵上讲,生态城市是一个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价值的综合性概念。它不只涉及城市的自然生态系统,即不是狭义的环境保护,而是一个以人为主导、以自然环境系统为依托、以资源流通为命脉的经济、社会、环境协调统一的复合系统。“生态城市”的内涵远在于其社会的和谐,在于其对人性的尊重,在于具有维护社会正义的社会机制,在于其居民的安居乐业。简单的说,生态城市是一种经济高效、环境宜人、社会和谐的人类住区。科学的生态城市概念应该是对传统城市发展模式和发展观的批判的继承和发展,至今为止,学术界对生态城市还未有一个明确的界定。国内外很多专家学者、国际组织与机构先后从不同角度对生态城市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索,并提出了大量有价值的有关生态城市概念的论述。目前,国内外主要学者
对生态城市的定义大同小异,现分列如下:
1 1984年,原苏联生态学家扬诺斯基(N.Yanitsky)提出:生态城市是一种理想的城市模式,是技术与自然充分融合,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环境质量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生态良性循环的一种理想栖境。
2 1987年,美国生态学家理查德·瑞杰斯特(Richard Register)等则认为:生态城市是追求人类与自然的健康与活力,即生态健康的城市(Ecologically Healthy City),是紧凑、充满活力、节能并与自然和谐共存的聚居地,他在伯克莱进行了生态城市规划建设实践,并于1990年提出了“生态结构革命”(Ecostructural Revolution)的倡议和生态城市建设的十项计划,强调物种多样性,土地开发、城市交通要顺应自然特征,社会公平,经济发达、技术先进等原则。
3 国内不少学者在生态城市研究中也提出了许多新的看法:我国生态学家马世骏认为:生态城市是自然系统合理、经济系统有利、社会系统有效的城市复合生态系统。黄肇义等认为:生态城市是全球或区域生态系统中分享其公平承载能力份额的可持续子系统,它是基于生态学原理建立的自然和谐、社会公平和经济高效的复合系统,兼有自身人文特的自然与人工协调、人与人之间和谐的理想人居环境。黄光宇等(1997)认为,生态城市是根据生态学原理,综合
研究社会一经济一自然复合生态系统,并应用生态工程、社会工程、系统工程等现代科学与技术手段而建设的社会、经济、自然可持续发展,居民满意、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住区。生态城市应该是具有结构合理、功能高效及关系和谐的城市生态系统,它以可持续发展为特征,其运行机制生态化,伦理价值公平化,文化传统文明发展延续化,是一定的区域内的社会、经济、自然综合体。石永林等认为:生态城市是一个经济、社会、生态三者高度和谐,技术与自然达到充分融合,城乡环境清洁、优美、舒适,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并有利于提高城市文明程度的稳定、协调、持续发展的人工复合系统。王如松认为:生态城市是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聚居地。生态城的“生态”,包括人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关系以及人与社会环境的协调关系两层含意;生态城的“城”,指的是一个自组织、自调节的共生系统。王如松等人还认为,“生态城市并不是一个不可企及、尽善尽美的理想境界,而是一种可望可及的持续发展的过程,一场破旧立新的生态革命”。李文华提出:生态城市是具有经济高效、生态友好的产业;系统可靠、社会和谐的文化;环境优美、功能完善的行政单元。
综上所述,生态城市概念主要从生态学、环境学角度,从不同的层次和角度阐述人类理想的城市的特点、标准、目标和情境属性等,是城市与区域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结合。不难
预测,随着生态城市建设实践的展开,对生态城市的研究会越来越综合化和全面化,将生态城市内涵界定、建立和融合在社会、经济、自然、区域、文化、政治、科技等越来越广域的系统结构背景下,既可以提高生态城市实践的科学性和可能性,也体现了时代发展的要求和科学的进步在区域与城市领域的成果。
㈡绿城市(Green City)全球十大污染城市
绿城市是在为保护全球环境而掀起的“绿运动”过程中提出的。这里绿城市已经突破了绿化、美化的旧框框,基于自然与人类协调发展的角度,不仅强调生态平衡,保护自然,而且注重人类健康和文化发展,如果仅仅从这个意义上说,绿城市与生态城市是一致的。
㈢健康城市(Healthy City)
健康城市是世界卫生组织(WTO)倡导的一项全球计划。1996年世界卫生组织在宣布当年47日世界卫生日的主题为“城市与健康”的同时公布了健康城市的10条标准。健康城市是从城市及居民健康角度提出的,涉及影响城市居民在物质、精神健康的各方面。但是,健康城市仅仅强调了城市居民的健康,却忽略了经济模式、生产技术、文化以及其赖以生存的区域的健
康性。因此,这种健康很可能是建立在区域的非健康(“掠夺”周边环境)基础之上,最终也将导致自身的“病态”。可以说,健康城市在某种意义上仅是一种狭隘的健康观,而生态城市强调的是人一自然系统整体的健康。
㈣园林城市(Garden City
园林城市是国家建设部在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政策的基础上提出的,强调的是城市绿化、美化而不涉及社会、经济、自然的协调发展,其反映内容的实际效果不能与生态城市同日而语,如北京是建设部首批评选与命名的园林城市但却被联合国列入世界十大污染城市之一。
㈤普世城(Ecumonopolis
希腊学者道萨迪亚斯通过对人类聚居进化和发展的研究,看到地球上的所有城市都朝着规模日益扩大、联系越来越密切的趋势发展,认为在21世纪末,地球上的所有城市都将连成一片,成为一个统一的“普世城”,整个地球成为一个“日常生活系统”,普世城呈现条形的网状结构,大部分都集中在沿海一带。由于全世界的人们相互之间的理解加强了,人们之间在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上的差别缩小了,人们互相之间和睦相处,经济上、文化上的互相联系非常
密切,甚至融为一体,从而全球将形成一种统一的世界文化,国家之间的分界和防卫将失去意义。普世城在一定程度上就像一个联邦制国家一样,由一个统一的政府来进行管理,人类以一种较为明智的方式利用地球,使人类和地球表面以式地和谐发展着。道氏认为“普世城的形成过程就是从文明社会走向世界大同”。因此,普世城不仅仅意味着新的聚居形态,同时也意味着新的生活方式和新的社会组织结构。
“普世城”主要是从技术的观点出发的,实际上是超级大城市、城市地球,忽视了世界文化的差异性,划零为整,带有技术乌托邦彩;但道氏从全球的角度研究人类聚居的观点与生态城市是一致的,只不过生态城市倡导的全球观念是在保持文化多样性的前提下的统一人类目标,这正如儒家经典《中庸》中所阐明的“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悖”,不同生态城市在全球范围内形成共生网络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