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环境问题包括城市环境问题、城市交通问题、城市住宅问题、城市社会问题、城市安全问题。
一、城市环境问题
1、大气污染:大气污染指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向大气排放各种无污染物,超过了环境所能允许的极限,使大气的质量发生恶化,从而对人们的生活、工作、身体健康和精神状态、建筑物及设备财产等方面直接或间接地产生破坏性恶劣影响。造成大气污染的污染源,从生产来源看,主要有三种:生活污染源,城市居民燃烧煤炭等燃料和取暖所派出的烟尘;工业污染源,各种类型的工矿企业排放的烟气;交通污染源,汽车、飞机、火车等各类交通工具所排放出的尾气中含有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碳氢化合物、铅等污染物。
自1980年代以来,许多城市遭受了日益严重的空气污染,90年代初期,中国500多个城市中达到国家空气质量标准1级的不到1%;近年来,暴露于未达标空气质量的城市人口占统计城市人口的近三分之二。北京、沈阳等大城市曾被列入世界十大污染城市,中国城市空气污染已明显引起的公共健康效应和经济损失。大气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占我国GDP的3%~7%。
中国污染最重的城市位于北部和西北部,中南和东北地区次之;最清洁的地区是南部,随后是东南部。北方城市比南方城市污染严重,主要由于北方有较高浓度的颗粒物污染,并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大气污染物带来的潜在环境问题就是酸雨,酸雨主要分布于华中、西南、华东和华南地区,华中的湖南、江西,华南的珠江三角洲东南部和广西东部,西南的宜宾、南充、遵义、重庆,以及华东的浙江、上海、江苏南部和福建沿海地区是各区的酸雨中心。
大气污染控制战略:由于燃煤对二氧化硫贡献大,并且二氧化硫是形成酸雨的重要前体物,我国对二氧化硫和酸雨的控制主要集中在对燃煤控制上。2002年国家环保总局组织了部分省市和企业进行二氧化硫总量控制和排污交易试点,并联合有关部委编制了《两控区“十五”酸雨和二氧化硫污染防治计划》,目标是2005年“两控区”内二氧化硫排放量比2000年减少20%、酸雨污染程度有所减轻、80%以上的城市二氧化硫浓度年均值达到国3期张继娟等:我国城市大气污染现状与特点107家空气环境质量二级标准,并逐步实现从达标排放转变为总量控制。由于采取了这些措施,近年来两控区内酸雨污染范围基本稳定,二氧化硫污染也得到一定的改善。碳氢化合物、二氧化氮的排放主要来自于汽车尾气的排放,国家环保总局基于1970年代中期的国际控制标准,颁布了17项汽车排放标准。2000年,中国已全面实现了汽油无铅化,城市环境空气中铅浓度大幅降低。
2、水污染:水污染问题可分为1)自然污染。是由于自然规律变化和土壤中矿物质对对水体的污染;2)人为污染。是由于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引起的,其重要是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随便排放所造成的。目前我国工业废水排放量占污水总量的70%。2004年有调查数据显示我国90%城市地下水不同程度遭受氮、有机烃和微量有毒有害元素污染,地下水环境污染已呈现由点向面、由城市向农村扩展的趋势,水环境恶化和水污染迅速发展,已到了极为严重的程度。
我国城市污染的治理对策:首先要努力提高全民的整体环保意识打破传统的“先污染后治理”的观念;然后要加快城市水污染的基础设施建设,控制好城市水资源的总体利用规划,抓好城市排水管网建设和改建,筹划建设好城市的污水处理厂;最后,全面实施废水源头的治理,利用好再生水。
3、噪声污染:城市噪声污染源主要来自交通运输、工业生产、建筑施工和社会活动。对于噪声污染的主要解决办法还是从污染源解决,对城市交通、施工时间实行管制。
4、垃圾污染:城市垃圾污染包括炉渣、粉煤灰、生活垃圾中的纸类、塑料、食品、电子产品等,以及建筑固体废物,如灰土、砖瓦等。
二、城市交通问题
1、交通堵塞
2、交通事故频发
3、公共交通问题:(1)公共交通服务水平比较低。(2)由于对公共交通投资不足,致使高峰期时人们对于公共交通的需求大于供给(3)高峰期过于拥挤,而非高峰期使用又不充分,收入锐减。
4、停车问题
5、交通污染问题
对交通问题解决的办法:1.加强城市政府对交通的统一领导,建立大城市的交通委员会。
2.增加路网密度,提高交通建设决策水平。
3.疏解大城市中心区人口,调整城市土地使用功能。
4.落实优先发展公交的政策,调整过低的公交票价,优化公交运行条件。
5.采取交通限制措施,适应私人小汽车的需要,车和路的发展相互协调。
6.加强经济可行性研究,重点发展特大城市的轨道交通。
7.广开渠道,多种形式解决资金来源。
三、城市住宅问题
1、国外城市的住宅问题
(全球十大污染城市2)高比例空房率
(3)灰区的大量存在:在西方国家,常常集中有年代较老、比较破旧的住宅。这类建筑集中的地区称为“灰区”。
(4)平民窟与棚户区:世界上多数大城市都有贫民窟和棚户区,尤以发展中国家的大城市
明显。贫民窟多为政府批准的贫民区,这里房屋破旧,街道狭窄,缺乏或根本没有社会服务。贫民窟一般位于大城市中心区附近。在某些发展中国家,贫民窟可能出现在城市的任何角落。棚户区则是未经政府批准、居民私自建造的住房,通常位于城市边缘而非市中心。这里的建房材料多样化,房屋质量极差,没有起码的卫生设备,整个地区缺乏上、下水等基础服务设施。
(5)住房费用飞涨:1980年,美国一座新房的平均价钱超过65 000美元; 1987年,英国一座半新的住宅约3万英镑,而在50年代中期,同类住房只需4 000—5 000英镑。与收入相对比,住房费用上涨幅度之大到了这样的程度:假如美国的全部家庭都在市场中购房,只有20%的家庭买得起住房。这意味着,在整个城市里,人们大多数不准备买新房,结果是住宅慢慢滑入贫民和低收入阶层居住范围。造成住房费用上涨的原因,一是住房需求增加。住房需求增加的一个因素是人口增加,另一个因素是人们对住房的规范标准观念发生变化。
2、我国城市住宅问题
(1)住宅建设满足不了人口增长和人民生活提高的需要。
(2)现行住房制度弊端尚未得到克服。
(3)城市危房、棚户区改造步履艰难。
(4)推行住房制度改革不够理想。
四、城市社会问题
1、就业问题:就业问题的表现形式就是失业问题,失业的分布表现为:(1)市区的失业率高于郊区,因为市区是贫民和少数民族集中区,而白领阶层多住在郊区。(2)工业城市的失业率高于其它性质的城市,因为失业问题主要集中在工业部门。
2、贫困问题:西方国家的城市大都有法定的贫困线,当低于贫困线的城市贫民的比重超过一定比例后,就意味着城市陷入贫困状态。城市贫困在市区比郊区更严重。贫困问题具有顽固性。在西方,城市贫民被称为“低等阶层”,该阶层已经成为城市社会经济体系的组成部分。多数贫民长期失业,需要救济,受歧视、不卫生的环境、缺乏教育使这个阶层无法改善贫穷状况,因而不能摆脱贫困地位。
3、老年人问题:在传统社会,老年人构成家庭体的一部分,年龄越大,社会地位越高,老年人受到尊重。然而,随着现代化、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社会文化背景也发生巨大变
化,老年人情况改变,老年人不再被尊重。
4、社会责任感缺乏:城市过分拥挤隐藏着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即削弱人们的社会责任感。由于越来越多的人争相使用有限的城市空间和社会服务,竞争趋势滋生了一些人的自私自利观念,出现了一些人拒绝排队等候服务,对扰乱公共秩序、破坏公共财物的现象熟视无睹,无视交通法规,无视他人权益,只图自己方便等现象。尽管世界上许多文明城市以讲礼貌、尊重他人而著称,但在战后城市人口急剧增长的过程中,却无一例外地受到城市人口增长的巨大压力,以致越来越多的习惯于环境的人们感到城市生活不堪忍受。
5、种族与社会争端:失业问题伴随着其它因素问题,产生了许多次一级的城市问题,种族与社会争端就是其中之一。在美国,相对的经济繁荣等引起了非法移民的热潮。他们为了寻工作,追求更好的生活而涌入美国城市。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避难者与合法移民都被允许住在城市里,以及非法移民大量涌入城市,都使其与当地的其它人成为就业的竞争者,彼此因此产生怨恨情绪,甚至发生直接暴力冲突。
6、内域问题:内城问题一般包括四个方面:与内城地区工业基础缩减相联系的经济衰退及其对就业的影响;自然环境恶化,服务设施和住宅内设施缺乏;以城市贫困为主要内容的社
会衰败;社区和种族争端。前述各种城市社会问题及若干住宅问题都可以包容在内城问题之中,之所以称为内城问题,是因为城市问题最集中表现在内城区。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