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开展研究生支教活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李倩
(南京林业大学,江苏南京,210037)
摘要:文章阐述了高校开展研究生支教活动的意义,分析了高校研究生支教活动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关对策,包括加大动员宣传力度,创新宣传载体;完善选拔招募制度,严格三级选拔体系;实现全程管理,完善跟踪培养机制;建立健全支教团服务机制。
关键词:高校研究生;支教团;运行实践;管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6401(2018)19-0185-02
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研究生支教团是由团中央、教育部联合组织实施的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全国示范项目,其采取公开招募、自愿报名、定期轮换的“志愿+接力”方式,每年在全国部分重点高校中招募一定数量身心健康、乐于奉献、具备保送研究生资格的应届本科毕业生或在读研究生,到国家中西部贫困地区中小学进行为期一年的支教志愿服务,同时开展力所能及的扶贫服务。从目前发展现状来看,我国
研究生支教团的招募人数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为西部地区高校开展输送了优秀的师资力量,传播了先进的教育理念,促进了中西部贫困地区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1]。但是该项目在持续的运行实践中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在今后的发展中,高校应认识到问题所在,并借鉴国内外优秀的运行成果,探索维持研究生支教团长效持久工作机制的新路径。
一、高校开展研究生支教活动的意义
(一)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
研究生支教团在运行实践的过程中比较注重实践执行情况。研究生支教团以国家中西部贫困地区为服务地点,有效地顺应了社会的发展,为当代研究生提供了一种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渠道,同时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形式。这一活动对当代研究生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给予了研究生一个实践的机会,对其以后的成长将产生深远的影响。支教活动是一项道德实践活动,契合学校对学生思想道德发展的要求,给研究生自身的思想道德发展提供一个有利的机会,成为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2]。
(二)拓宽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从目前的培养方式上来看,各大高校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基本上以理论教学,或是以辅导员的说教为主,
只注重对学生进行书本知识教育。这种教学方式并不能完全满足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需求和教学质量的要求[3]。而研究生支教这一活动可以将学校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有效地结合起来,很好地契合了高校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旋律,同时在支教过程中,研究生的思想素质也充分地满足了社会对研究生的培养需求,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
(三)有助于研究生的全面发展
研究生支教是在学生成长成才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的一项社会实践活动。国务院16号文件中指出,鼓励大学生及研究生多多培养自身的社会实践能力,通过不同的社会实践活动,可以有效增进学生对国家及社会的了解,指引青年正确成长。另外,在实践过程中,高校要建立切实有效的大学生社会实践保障体系,提倡大学生多到基层中去,更好地了解当今教育形势。
二、研究生支教活动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对研究生支教活动存在主观功利性
从以往的支教活动来看,部分支教的研究生参加支教活动的动机和目的都有一定的功利性。从根本上来讲,研究生参加支教活动的宗旨应是更好地促进其思想道德成长,更好地献身于教育事业,给相关贫困地区带去先进的教育理念,但是,目前有一部分研究生参加支教活动是为了取得免试研究生的资格,解
决自身工作的问题。就此而言,学生参加此项活动的初衷已然改变,这必然影响支教的水平,同时也很难达到义务支教的真正目的。
(二)研究生支教团工作宣传力度有待加强
研究生支教团作为中国青年志愿者中的特殊体。鼓励广大青年研究生积极参与到公益行动中,用实际行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极为关键的工作。然而,在研究生支教团工作宣传过程中,虽然一些支教团开通了一些宣传平台进行宣传,如新浪微博、等,但并没有及时更新网站信息,信息缺少前沿性,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支教活动的了解,这提示研究生支教团应继续加强借助外媒宣传的力度。如果宣传不到位,必然导致支教团得不到足够的关注,其志愿服务精神得不到宣传,势必对支教团队员的工作热情和动力产生影响,尤其会让支教团传播正能量的功效大打折扣[4]。
(三)研究生支教团队人员存在一定的就业风险
与其他项目相比,虽然研究生支教团的志愿者在服务期之后,拥有取得免试研究生资格的优势,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免试研究生的资格只是暂时解决了学生的就业问题。从长远的角度来看,目前国家对学生支教这一类志愿服务活动没有明确的规划,缺少相应的留人机制和政策,所能提
作者简介:李倩(1985—),女,汉族,江苏徐州人,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大
学生教育管理。
(上接第184页)
三、高校开展研究生支教活动的对策(一)加大动员宣传力度,创新宣传载体
加大支教活动的宣传力度是支教活动开展的第一要素。高校制定了学生组建研究生支教活动的相关服务路线,在开展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校园和公告栏等一些基础宣传载体对支教活动进行大力度的宣传。另外,还可以寻一些新型的宣传载体,如、座谈会等各种方式,进一步提升支教活动在学生中的影响力。另外,还可以结合社会及企业等多种形式,形成互相呼应的多方面宣传体系,从而加大支教活动的影响力。保送研究生
(二)完善选拔招募制度,严格三级选拔体系
在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者的选拔过程中,学校和社会团体要层层把关,保证支教人员的质量。另外,还要严格遵循三级选拔体系,选出成绩优异、品学兼优的学生。在选拔的过程中,学校除了要注重学生的成
绩之外,也要对其心理、思想素质进行考核,然后通过校团委、学工部等各相关单位对学生进行最终面试。只有完善选拔招募制度,才能保证支教学生的教学质量,最终实现支教活动的真正意义。
(三)实现全程管理,完善跟踪培养机制
各大高校在运行和实践研究生支教团的过程中,应设立一个专门的监督审核小组,配置专门的监督人员,对支教的学生进行跟踪监督和定期联络。一是为了监督学生落实好支教任务,二是可以根据支教人员的需求,有效地落实其他后勤工作,保证支教学生的服务质量。另外,还要求学生在支教的过程中定期上交支教简报,汇报自己的支教体验,指导和慰问,从而加强学生与学校之间的沟通。
(四)建立健全支教团服务机制
支教团服务质量的好坏直接由高校项目办进行评价和监督。高校团委承担每个支教团的服务管理责任,指定专人负责相关事宜,当支教服务期间出现问题时,要进行及时了解和沟通,尽快解决,引领支教团健康发展。同时,全国项目办要加强与地方项目办的沟通交流,及时询问了解各支教团的相关情况,对于个别突发情况要及时做出回应和指导,必要时,全国项目办也可以派相关人员到个别服务地抽查调研,从而帮助研究生支教团顺利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四、结语
开展高校研究生支教活动是为了均衡东西部教育的发展水平,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社
会实践能力。面对支教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高校应及时地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从而提升志愿者的服务质量。总体而言,研究生支教团有效地提升了社会影响力,为贫困地区的教育教学做出了奉献,并相对地提高了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参考文献:
[1]王丽君,芦雨晴,杨蕾,等.北京工业大学研究生支教团运行实践和管理模式的研究[J].科学与财富,2016,8(2):408-409.[2]韩顺杰,姜长泓.大学生创新基地开放式运行管理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8):125-127.
[3]盛旭.大学生社会实践系统分析与优化:以研究生支教团宏观体系为例[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16(2):108-111.[4]张骞文.研究生支教团长效工作机制构建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
育,2015(2):64-65.
课程的实践性内容,将工程现场的实际操作与理论教学相结合,使学生能够对相关知识有直观体验。比如,教师可以应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示地基工程施工作业现场、施工现场的钢筋加工方式、装饰工程作业流程等,多样性专业教学内容与实际作业活动有机融合,可以将工程施工现场作为教学的辅助材料,
帮助学生在实际施工活动中感知专业知识,构建“探究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模式,有助于学校实现实践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四)调整教学评价方法
传统理论性教学内容的教学评价方式以考试为主,考试只能够考查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记忆情况,却不能对学生的理论知识应用情况进行准确衡量。基于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理念,教师需要重点关注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因而需要教师对教学评价方式进行合理调整,将考试与实践考查组合成为动态的教学评价体系,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发展情况进行动态考查,在学期的教学活动中分期设定相应的实践性教学项目,学生的教学项目完成情况纳入教学评价体系,在学期考试结束之后,将考试成绩和项目教学的考评分数相加,从而形成对于学生理论基础与实践能力的综合性考评过程,体现教学评价方式的有效性,也能够通过教学
评价提升学生对于实践性项目的重视,从而发展个人的实践能力[5]。
三、结语
校企合作理念下开展专业课程学习,需要重视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共同发展,教师在土木工程施工概论课程教学活动中,需要重视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的创新,并对传统的教学评价方式进行调整,使
课程教学活动能够契合社会对于专业人才的培养需求,以促进课程及专业教学水平的提高,为社会领域的工程行业输送高素质、高水平的应用型人才。参考文献:
[1]石晓娟,王邵臻,李金云.以设计竞赛为载体推动基于BIM 的土木工程专业课程改革:以土木工程施工课程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8(26):89-90.
[2]李洪,廖羚,林桂武.基于仿真建造技术的《土木工程施工》实践教学改革与探索[J].四川建材,2018,44(6):235,239.
[3]李俊,蔡可键,温小栋.基于OBE 理念的土木工程施工课程实践教学的改革与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7(52):131-133.
[4]胡娟,郑高磊.基于工程应用的“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改革与实践[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18(1):59-62.
[5]陈翔.关于微课在高职《土木工程施工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28(2):296,2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