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积单位》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本课内容是北师大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长方体(二)的第二课的第一课时内容,本课内容是在认识了体积与容积的基础上进行的,体积单位是比较抽象的概念,为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加强学生对体积单位实际意义的理解,教科书设计了层层递进的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认识常见的体积单位;第二个问题是通过“做体积单位”的活动,体会1cm3、1dm3、1m3的实际大小;第三个问题是举例说明生活中体积单位是1cm3、1dm3、1m3的物品,进一步体会体积单位的实际意义。
学习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初步认识体积单位cm3、dm3、m3。
2.通过学习活动,让学生建立1cm3、1dm3、1m3的表象,感受它们的实际意义。
3.学生通过合作交流、自主实践活动之后能够正确地估算出某一物体的体积,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学习重点】
对体积单位cm3、dm3、m3的认识,并感知1cm3、1dm3、1m3的具体表象。
【学习难点】
正确估算某一物体的体积。
【学习准备】
PPT、学具袋(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和小棒)、米尺。
【学习过程】
一、情景引入,提出问题
1.让班里一高一矮两个小朋友上台。高的同学还要求胖,矮的同学瘦一些。
(1)哪一位同学高?你是怎么判断的?
(2)现在请两位同学伸出他们的左手,哪位同学的手掌面积大呢?
(3)噢,那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体积与容积,谁来说一说什么是体积?
(4)现在我想问他们两个人谁的体积要大一些呢?你是怎么判断的呢?
2.PPT出示两个差不多大的盒子,一个是长方体,另一个是正方体。
现在这两个图形,哪个体积大呢?
【设计意图:精彩的开头,不仅会激发孩子们学习的兴趣,还能让孩子们很快地投入到学习状态。从孩子们身边的例子出发,带着孩子们的热情进入课堂,展开教学,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然后又通过两个盒子体积大小的比较,发现不好比较,从而指出计量物体的体积要统一的体积单位,为后面的学习做了良好的铺垫。】
二、尝试探究,解决问题
活动一:读一读、说一说
同学们,其实体积也有单位,它的基本单位是cm3、dm3、m3。现在请大家打开书本第38页,自学第一部分。然后说一说,告诉大家你自学到了什么?
生汇报:棱长是1cm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厘米,记作1cm3。
棱长是1dm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分米,记作1dm3。
棱长是1m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米,记作1m3。
生汇报后,老师再对1cm3、1dm3、1m3的概念加以巩固,特别是用字母记作的单位,因为很多孩子对体积和面积单位很容易混淆。因此让孩子们跟着老师写一写。
【设计意图:新课程指出: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我认为培养孩子的自学能力也是非常必要的,然后让孩子说一说,又培养了孩子说的能力。在孩子自己了解的基础上再展开教学,可以帮助孩子对知识的理解。】
活动二:量一量、看一看
认识1立方厘米。
(1)现在请同学们拿出学具:小正方体。用尺子量一量小正方体的边长。孩子们会发现边长是1cm。
(2)像这样的正方体,边长为1cm的正方体,它的体积就是1立方厘米。
(3)请大家闭上眼睛,感受1立方厘米。
(4)现在你知道1立方厘米有多大了吗?生活中的什么东西大约是1立方厘米?
【设计意图:动手实践是重要的学习方式之一,在这一环节,我让孩子们通过量一量加深孩子对1立方
厘米的认识,然后让孩子闭上眼睛,感受1立方厘米,最后通过生活中一实物,加深孩子们对1立方厘米的表象认识,进一步提升
学生对1立方厘米的感知。】
活动三:搭一搭、一
认识1立方分米。
(1)请大家拿出12根黄小棒,小组合作搭一搭,看看会得到一个什么图形?
(2)你们猜一猜,它的棱长是多少?然后请你们量一量它的棱长是多少?
(3)教师拿着模型,像这样的棱长为10厘米,也就是1分米的正方体的体积就是1立方分米。
(4)生活中,你能同样一体积大约是1立方分米的物品吗?
(5)你能想象2立方分米有多大吗?3立方分米呢,10立方分米呢?
活动四:站一站、说一说
认识1立方米。
(1)孩子们看,老师这里有米尺,也就是说它的长度是1米,我们班里的地砖长度也是1米,现在我把米尺放在这个顶点上,如果我还有更多的米尺,这样子围成一个大的正方体,你们说我这个大正方体的体积应该是多少?
(2)真不错,你是怎么想的呢?
(3)那1立方米有多大呢?接下来我想请几位同学上来站一站。老师请个头差不多的几个孩子上来站一站,最后发现可以站8个小朋友左右。
(4)刚才我们通过这个活动认识了1立方米,说一说你对1立方米是什么感受?与之前的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有什么联系或不同?生活中你能到体积大约是1立方米的物品吗?
三、多层练习,深化知识
1.基础练习
(1)口答。
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体积单位?举例说一说这些单位的实际大小。
巩固对体积单位的认识。练习时,让学生独立思考,同时举例子解答问题,然后再组织学生交流。
(2)填适当的单位。
铅笔盒75()橡皮8()
牙膏盒50()水果箱48()
集装箱40()讲台2()
本题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生活中一些常见物体的体积,增强学生对体积单位实际意义的理解。
2.拓展练习
下列图形都是1cm3的正方体搭成的,分别求出它们的体积。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进行交流,特别是数法的交流。如最后一个图形可以一层一层数,也可以一排一排数。
得出结论:有多少个小正方体组成,它的体积就是多少立方厘米。
【设计意图:通过不同形式的练习,提高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孩子们对知识的理解更加完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四、质疑总结,反思评价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你还有什么疑问?
3.你觉得你这节课表现好吗?满意吗?
dm是什么单位的
先让孩子在组内交流,说一说自己这节课的所得,然后自评,再组评,最后老师集体表扬,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设计意图:让孩子们在组内先交流心得,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说的能力、质疑的能力,增强孩子们学习的自信心,让孩子们爱上学数学。】
五、板书设计
体积单位
棱长是1cm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厘米,记作1cm3。(骰子、花生米……)棱长是1dm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分米,记作1dm3。(粉笔盒、魔方……)棱长是1m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米,记作1m3。(电视机、包装盒、讲台……)
东渡小学樊忠月
体积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新概念。由认识平面图形到认识立体图形,是学生空间观念的一次发展。本节课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理解“体积”的概念,知道计量体积要用体积单位。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建立关于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实际大小的空间概念。
而学生对什么是物体的体积,怎样计量物体的体积,以及体积和表面积的区别等问题,都不易理解,为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提供给充分的直观素材,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触摸、拼摆、想象等多种活动,积累感知,建立表象,形成概念。
课堂教学主要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通过观察实验,从实验情境中领悟物体占有空间→物体所占空间有大有小→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第二层次:让学生观察和比较实物的大小,体验到要确切知道物体体积的大小,要用体积单位来计量。并引导学生由常用的长度单位、常用的面积单位去作猜想——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在此基础上,通过观察、比划、想象、比较等方法建构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空间观念。第三层次,通过小组合作拼一拼、摆一摆、说一说体积大小,深化对体积和体积单位的认识,并进一步理解:计量体积,就是看物体所含体积单位的个数。最后,对全课内容进行整理归纳,形成整体认知。
总之以生活为素材,让学生学有价值的数学。在教学中做到了以下三点:1、课标指出:让学生学有价
值的数学。基于这种指导思想,我在该课中努力创设宽松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亲历亲为中感受数学。“土豆占有一定的空间”学生对这一问题还处于一种似懂非懂的阶段,学生在实验中,通过水面上升等现象明确土豆占有一定的空间,使这种抽象的知识在亲自动手操作中浮出“水面”。物体所占空间有大有小则是通过两只乌鸦喝水的动画中,比较谁先喝到了水这个问题的争论中来理解物体所占空间有大有小,从而自然地引入体积的概念。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接受新知识比较顺畅,课堂气氛也显得很活跃。
2、注重知识迁移,使探究源头充沛。
学生学习的新知识应该在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形成的。所以我通过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的演示来复习常用的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从而揭示课题,把学生的关注点引入本节课的学习,达到明确学习目标的目的,同时帮助学生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