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积和体积单位》说课稿
天津市南开区第二中心小学 
曹莎
一、教材分析:
1、地位与作用:
《体积和体积单位》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第三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中的第一课时的内容。学生之前已经学习过长度单位、面积、面积单位及其计算。这节课是在学生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会计算其表面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体积和体积单位是学生后续学习长、正方体的体积计算、体积单位的进率的基础。同时,又是小学阶段进一步学习容积,学习圆柱体、椎体等几何形体体积的基础。它也是今后学习立体几何及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基础。
2、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对平面图形有了系统的认识,在对平面图形充分认识的基础上学习立体图形,能大大降低学习难度。但他们的思维发展还处于形象思维能力为主,逐步向抽象思维过度的阶段。而“空间”、“体积”等几何知识具有很强的抽象性,从研究二维图形到三维图形是学生空间发展的一次飞跃,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就是一个难点。为此,教学时加强两种直观,即:视觉直观与动作直观,让学生感受、体验、理解体积和体积单位的概念。
五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些数学学习的方法与经验,可以启发引导学生回顾旧知,将研究长度单位、面积单位时的经验与方法,类比迁移到解决新问题、探索新的知识过程中。
3、教学目标:
1)理解体积的含义;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建立1 cm31dm31 m3的表象;区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
2)通过观察、思考、想象、分析、操作、讨论、猜测、验证等自主探究的数学学习活动,让学生理解体积和体积单位的概念,发展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3)感受类比的数学思想,培养应用意识,建立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重点与难点:
1)根据教学目标制定本课教学重点:形成体积的概念,建立1 cm31dm31 m3的表象。
2)根据学情拟定本课的难点:建立1 cm31dm31 m3的表象,能恰当应用体积单位估算一些常见物体的体积。
二、教法与学法:
教法:
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及教材特点,本节课主要采用直观演示法、探究教学法以及启发式谈话法等教学方法。教师先演示 “投石子”的实验引导学生思考发现物体占有空间,并通过小游戏“摸口袋”使学生感知到物体占有空间,随后创设了一系列变式让学生获得体积守恒的观念,建立三维观念,为后面的学习做铺垫。教师又创设矛盾情境,让学生比较两个不易观察的长方体的体积,引导学生发现引入体积单位的必要性。教师运用“启发式谈话法”与“
探究式教学法”相结合的方式,启发学生类比长度单位以及面积单位的学习经验与方法,促成方法经验的顺利迁移,使学生在自主探索、思考的过程中体会“体积单位”的作用与意义。最后,让学生经历一系列有效的动作直观活动建立清晰的1 cm31dm31 m3的表象。以上这些教学方式的运用都能有效落实并突出的本课重点,突破难点。
学法:
本节课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为中心,注重获取知识的过程。教师提供合适的数学情境,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观察、思考、想象、分析、操作、讨论、猜测、验证。通过看一看、摸一摸、说一说、比一比、猜一猜、做一做等数学活动进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帮助学生发展空间观念,提高学习积极性。
三、教学设计:
(一)教学准备:
教具:500ml量筒2个;石子2块;红、蓝墨水;课桌;一摞纸;底面积相等、厚度不同的书2本; 粗细相同、长短不同的笔2支;1 cm3的模型;1dm3的模型;橡皮;抽纸巾盒;米尺8
把;信封;实物投影。
学具:彩泥、尺子、笔袋。
(二)教学过程:
1.建立空间概念 理解体积含义
实验演示操作,建立空间观念:教学以实验开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演示两个水面等高的杯子中投石子。引导学生联想到“空间”这一概念,但是这时的学生只是看到并没有真实体验占有空间这一概念,因此加入小游戏“摸口袋”,先伸入一只手,再伸入一只手,让学生感受“空间”。随后让学生举例说一说还有哪些物体占有空间,扩展学生的思维。教师适时地加入一系列的演示操作,一摞纸占有空间,纸的厚度逐渐变少,所占的空间发生什么变化?最后剩下一张纸有空间吗?帮助学生建立三维空间的同时区分体积与面积的概念。紧接着教师追问:气体以及看不见的细菌占有空间吗?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任何物体只要存在就占有空间。
充分感知空间,揭示体积概念:继续演示“投石子”的实验,学生观察发现物体所占空间有
大小之分,从而引出体积的定义。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体积的定义教师让学生摸一摸、说一说什么是周围物体的体积。皮亚杰在关于儿童获得体积守恒观念的实验中获得结论:实现体积守恒的年龄是11-12岁。教学的起点也应该建立在学生已经具有体积守恒观念的基础上,因此,教师设计了一系列比较体积大小的活动,例如:一本书变换位置,哪个体积大?同一个西瓜,切开前后比较谁的体积大?同一块面,揉成面团后哪个体积大?同一杯水倒入另一个杯子里,哪杯的体积大?帮助学生获得体积守恒的观念,进一步理解体积的含义,更好地培养学生空间观念。
2.经验方法迁移 研究体积单位
    创设矛盾情境,体会引入体积单位的必要性:在之前一系列可以用观察法比较体积大小的活动之后,教师出示不易观察比较体积大小的长方体与正方体,创设矛盾的情景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投身于主动探究的学习中。
启发类比迁移,探究体积单位:当同学们给出了不同答案甚至没有答案的时候,教师启发同学们: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可以回顾一下,原来的数学学习中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数学方法与经验?将原有的长度单位以及面积单位的研究方法与经验迁移过来,从而确定测量体积
大小也需要体积单位。并且猜测它的形状为正方体。此时学生会想到数一数正方体的个数就可以知道物体的体积,教师用大小不等的正方体划分两个物体,引导学生发现体积单位需要统一大小的必要性。体积单位大小的规定则由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后与小组交流汇报的方式完成。
多感官活动,建立体积单位表象:小学生观察能力的发展与空间观念的发展基本上是同步的。语言是通过教学促进学生空间观念发展的仅次于直观的重要手段。教学过程中先让学生一、量一量、摸一摸、看一看体积单位的大小,说一说什么是1cm31dm31 m3,生活中哪些物体的体积接近1cm31dm31 m3。让学生的语言与实物形象结合,明确体积单位的表象。结合动作直观,用橡皮泥捏一捏1cm3的正方体,试着用体积单位估计实物的体积。用体积单位摆一摆4 cm3的物体、体验1 m3大约能占几位同学等活动。这一系列的数学学习活动的开展都是围绕着本课的教学重点:建立1cm31dm31 m3的表象而进行的,以知识技能的学习为载体,将空间观念的培养贯穿始终。
3.归纳总结反思 激趣拓展延伸
第三个教学环节,师生共同总结回顾本课的收获,不仅是知识技能层面的,更应该是数学方法与数学经验的,本课渗透的类比的思想指导了我们用过去的方法经验解决了新问题。
dm是什么单位的最后呈现的是本课的练习。第一、二题巩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基本知识。第三题是师生互评与本课的知识技能、经验方法相结合。第四题在进一步加深体积单位理解的同时,学会用其表示物体的大小,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做好铺垫。第五题巩固知识,深化理解体积与体积单位的含义。第六题巩固体积相同的时候,形状可以不同。最后教师给大家出示点线面体的动画演示,激发学生的兴趣,直观形象的展现了三维空间的形成过程。教师带领大家回顾它们的单位与面积计算方法,质疑体积如何计算呢?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三)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