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型:授新课 | 课时:2 |
一、教材分析 | |
《长度与时间的测量》是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第二章第2节的内容。本节的主要内容为长度和时间的测量。让学生第一次科学正确的对物体进行测量并且读数,而且在中考中也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对下节课的快与慢做好铺垫。 | |
二、教学目标 | |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长度的国际单位及单位换算; (2)会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 (3)知道测量的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4)知道测量有误差。 (5)学会读出停表示数。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明确测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通过实际测量,让学生体会正确使用刻度尺,正确记录测量结果; (3)通过日常经验和自然现象,学会估测长度; (4)通过实际使用,让学生会读出停表示数。 3、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 (1)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 (2)培养动手、动脑的好习惯,体验成功的快乐。 | |
三、学情分析(手写) | |
四、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手段。) | |
突出科学课程的新理念,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教学,仔细观察,勤于思考,倡导学生的主动学习、乐于探究、勤于动脑、善于表达、体现教育的全面性、个性化。 教学重视三性:生活性、主体性、实践性。即联系生活实际,从生活需要引出测量的实质创设教学情境,充分开发学生的生活经验。尽量利用学生身边的物品为材料探究长度测量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从生活到技术多角度、全方位认识长度的测量,在动手操作实践中发展学生探究、分析、归纳、迁移的能力。 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也是本节的重点,教学中力图将单调的实验基本操作,更富启发性探究性和人文精神,体现其实际的应用价值,达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映生辉的效果。 注重科学发展观的教学,科学发展历程“问题→解决→发展→问题→解决→发展→……”的暗线索隐含其中,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学中强调人的尺度,体现科学以人为本的宗旨。 | |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 |
1、重点: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和时间。 2、难点:误差的产生,误差与错误的区别。 | |
六、教学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习题设计) | |
(一)、引入新课 复习:速度的计算公式是怎样的?要计算速度必须知道什么量?怎样利用公路上的里程 碑大致测出汽车的速度?而相邻的两个里程碑之间的距离又是如何测得的? (二)、讲授新课 1、长度的测量 要求学生阅读教材35页的“想想议议”,观察图12.3- -1中的帽檐直径AB与帽子高度CD哪 dm是什么单位的个更长?图12.3—2中,中心的两个圆哪个面积更大? 提问:要求学生先看,再用已准备好的尺量,我们的视觉总可靠吗? 讲述:根据感觉来估测一个物体的大小,有时并不准确,所以我们在对物体的某些情况进行定 量的描术时,必须学会采用专门的仪器来测量。 (1). 测量长度的常用工具是:刻度尺。 (常用的刻度尺有:直尺和三角尺、米尺、皮尺、卷尺、游标卡尺等。) (2)长度的单位: ① 国际主单位:米(m) ② 常用单位: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um)、纳米(nm) 单位换算: 1km=1000m 1m=10dm 1dm=10cm 1cm=10mm 1mm=1000um 1um=1000nm 要求学生仔细观察自己的刻度尺(直尺、三角板),并介绍学生所用的刻度尺叫厘米刻度尺,其分度值为0.1cm即1mm,接着介绍1mm的长度即刻度尺的一个小格的距离。而1cm的长度即为刻度尺上的一个大格的距离,1dm即10cm的长度,1m即为1米的木头尺子的长度,向学生出示米尺。 举例让学生给相应的长度填上合理的单位。 如:1.一根崭新的粉笔长约70 2.教室门的高度约为20 3.一个中学生的高度约为163 探究:如何使用刻度尺 ③学生活动:测出物理课本的长、宽、厚; 教师亲自操作测量物理课本的长、宽、厚,并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得出刻度尺的正确使用方法: a.刻度尺要贴近被测物体; b.刻度尺要跟所测物体的长度平行; c.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 d.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强调:测量结果=数字+单位) 补充说明:使用刻度尺时,通常要将零刻线对准被测物体的左端,若零刻线磨损的,应另选一刻度线为“零点”,读数时要注意减去“零点”前的数字。 ④学生讨论并活动:如何较准确测出硬币的直径、一页纸的厚度、细铜线的直径? 讲述:为了准确的测出硬币的直径可采用平移法,利用辅助工具(三角板、直尺)测量。而测量一页纸的厚度和细铜线的直径,则可利用累积法,即先测出n个相同微小长度的总长度a,再除以个数n,可得一个的长度为a/n。 要求学生阅读37页的小资料,了解一些物体的长度和距离。 2、时间的测量 (1) 测量时间的常用工具:钟表 (2)时间的单位; ①国际主单位:秒(s) ②常用单位: 分(min) 、小时(h) 单位换算:1h=60min, 1min=60s 要求学生思考38页的“想想做做”,学会钟表的读书方法。 要求学生思考38页的“想想议议”,了解古代人计时的方法。 教师概括介绍计时工具的发展变化过程。在古代,人们用日晷、沙漏等器具来计时。16世纪后, 出现了有重锤的摆钟,近代机械式钟表就是在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代利用石英晶体制成了稳定、轻巧、方便的电子钟表,它们一天的偏差不超过0.5秒。目前最准确的计时装置是天文台使用的原子钟,30万年的偏差只有1秒。让学生看课文了解古代和现代的几种计时工具。 3、误差: 讲述:任何实验测量结果不可能是绝对准确的,由于受所用的仪器和测量方法的限制,如在测量长度实验中,有的同学读刻度尺示数可能估计得偏大一些,而有的同学估计的可能小一些,而一个物体它的真实长度总是一定的,这个真实的长度叫做真实值,所以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必然存在差异,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 由于仪器本身不可能做的非常精确,实验者对实验的观察总会有偏差,因此误差总是存在的,不能消灭,但尽量减小误差。 错误与误差不同:错误是指不按实验、操作的有关规定的做法。是不正确的测量方法产生的,所以只要严格按要求去做,错误是可以避免的,而误差是不可避免的。 减小误差的方法:多次测量的平均值 会更接近真实值,误差较小。 (1) 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总会有差别,这种差别就是误差。 (2 错误: 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或读取、记录测量结果时粗心等原因造成的。 两者区别:误差不能消除,但可以减小(例如采取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错误可以消除。 (三)、课堂小结: 1.时间的测量:时间的单位、测量时间的工具、停表及手表的正确使用。 2.长度的测量:长度的单位及换算关系,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长度、误差。 (四)、布置作业: 1、 阅读教材,掌握时间及长度的单位及其之间的换算,了解测量长度和时间的基本工具。 2、 阅读39页的科学世界《计时标准和工具的变迁》 | |
七、板书设计 | |
第二节 长度与时间的测量 1、长度及其测量 (1)测量工具 (2)长度的单位 (3)刻度尺的使用 2、时间及其测量 (1)测量工具 (2)时间的单位 3、误差 | |
八、教学反思(手写) | |
备课时间: | 上课时间: |
第 页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