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下册期末复习文言文语文综合试题
一、文言文
1.阅读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伤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的意思。 
①世耕________
②日仲永________
前时之闻________
之天________
(2)下面各组划线词语的意思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借旁近之                夸父日逐走
B.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    不能其一处也
C.又七年,还扬州          屠后断其股
D.于舅家之                但当涉猪,往事耳
(3)翻译下列句子。 
①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②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4)方仲永作诗由“________”到“________”,充分说明了________。   
2.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唐太宗诲太子
(宋)司马光
    上谓侍臣曰:朕自立太子  , 遇物则诲之,见其饭,则曰:“汝知稼穑之艰难,则常有斯饭矣。”见其乘马,则曰:“汝知其劳逸,不竭其力,则常得乘之矣。”见其乘舟,则曰:“水所以载亦所以覆舟民犹水也君犹舟也。”见其息于木下,则曰:“木从绳则正,后从谏则圣。”
初一下册期末试卷
(选自《资治通鉴·唐纪十三》)
【注释】①上:指唐太宗李世民。侍:在尊长旁边陪伴。②太子:指唐高宗李治。③稼穑:泛指农业生产。稼,耕种。穑,收割。
(1)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其饭/往事耳
B.汝稼穑之艰难/人不而不愠
C.上侍臣曰/权吕蒙曰
D.木绳则正/择善而
(2)请用三条“/”给文中的画线句子断句。 
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民犹水也君犹舟也
(3)读了这段文字,你受到哪些启发和教育?   
3.阅读刘禹锡的《陋室铭》,完成小题。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解释下列划线的字词。 
①斯是陋室,惟吾德。________
②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苔痕上阶绿,草入帘青。
(3)选出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龙”和“仙”是比喻道德高尚的人。
B.“苔痕上阶绿,草入帘青”渲染了居室恬静的气氛。
C.“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表现了作者对知识分子的歌颂,对无学问之人的鄙薄。
D.“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反映了室主人对世俗生活的厌弃。
(4)这篇短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态度和道德情操?   
4.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翠鸟移巢
    翠鸟先高作巢以避患。及生子,爱之,恐坠,稍下作巢。子长羽毛,复益爱之,又更下巢,而人遂得而取之矣。
(选自冯梦龙《古今谭概》)
【注】①翠鸟;即翡翠鸟,雄的叫翡,雌的叫翠,经常栖息在水边的树洞内,捕食昆虫、小鱼。②避患:避免灾祸。患:灾祸。③稍下:稍微低一点。
(1)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或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生子              鲁肃过寻阳
B.爱之,坠          前后受其敌
C.复益爱            水陆草木
D.而人得而取之矣    反溯流逆上矣
(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等幼子长出羽毛“又更下巢”,是为了让幼子学习飞翔。
B.“稍下作巢”是怕幼子掉下来摔伤。
C.“翠鸟先高作巢”是为了躲避祸患。
D.这则故事的寓意说明如果父母对子女过分溺爱、娇惯,到头来反而会害了他们。
5.阅读文言文,完成题目。 
郑板桥开仓济民
    郑燮,号板桥,清乾隆元年进士,以画竹,兰为长。曾任范县令,爱民如子。室无贿赂,案无留牍。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至有忘其为长吏者。迁潍县,值岁荒,人相食。燮开仓赈济,或阻之,燮曰:“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上有谴  , 我任之。”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注】①谴:谴责,责备。②任:承担责任。③任:职位。
(1)下列划线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室无贿赂,案无留(牍:写字用的木片)
B.公之余与文士畅饮咏诗(辄:就)
C.岁荒,人相食(值:遇到)
D.阻之(或:有的人)
(2)翻译句子。 
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3)从文中可以看出郑板桥是一个怎样的人?   
6.阅读《爱莲说》,回答下列小题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解释文中加下划线的词语。 
蕃:________        鲜:________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②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3)从作者对莲花的赞美来看,君子应该是怎样的人?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回答。   
7.古文阅读 
    (甲)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乙)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㘎,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含义。 
十余岁(________)
不可得(________)
③以为且噬己也,恐(________)
④尽其肉,乃(________)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以为顺流下矣    以为且噬己也
B.则无可用    石之半
C.渐沉渐深    技止此
D.蔽林间窥      然则天下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②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4)用“只知……,不知……”概括讲学家和老虎的“知”与“不知”,归纳天下事的相同原理。   
8.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
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下列句子加下划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权吕蒙曰  予菊,花之隐逸者也
B.香益清  可观而不可亵玩焉
C.陶后鲜有  村中有此人
D.蔓不枝  尊君在
(2)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李唐来  屠后断其股
B.予独爱莲出淤泥而不染  何陋
C.可爱甚蕃  不知其二多矣
D.濯清莲不妖  结友
(3)对《爱莲说》内容和写法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选文以爱莲之情表达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同时还表达了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庸俗世风的鄙弃。
B.文章浓墨重彩描绘了莲的气度、莲的风节,描写了莲花的超凡脱俗,寄托了作者不愿与时流同流合污的高洁品行。
C.文中以莲的“中通径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来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端正、美名远播的高尚品质。
D.文章运用了对比、反村的手法将牡丹的富贵和莲花的高洁相对比,表达了作者对雍荣华贵的牡丹的赞美之情。
(4)把文言文中,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②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9.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甲)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