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6
余 芳:浅论张艺谋电影《活着》平民化倾向中的民俗元素
浅论张艺谋电影《活着》平民化倾向中的民俗元素
余 芳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作者简介:余 芳(1971-),女,汉族,湖北武汉人,文学硕士,任职于武汉职业技术学院文化与传媒学院,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高职文化教育。
【摘 要】张艺谋是我国第五代导演中最具代表性的导演之一,在张艺谋导演的电影中,含有很多中国民俗元素,由此可见张艺谋导演对于民俗元素的热爱。1994年,张艺谋改编自余华小说《活着》同名电影开始拍摄,在影片中,张艺谋借助皮影来表现福贵惨淡的一生。在《活着》这部电影中,用皮影来表现故事作为一个道具符号展现了我国民俗元素,本文浅论电影《活着》如何利用皮影展现平民化倾向中的民俗元素。
【关键词】《活着》;民俗元素;皮影;张艺谋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03-0096-02
中国文化是顺着水而生成的。最早的中国文化发源于黄河流域,并随着华夏族的发展,不断融合其他民族文化而发展壮大。中国文化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综合体,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和民族特征的同时,也具有与时俱进的历史发展特。在3000多年的文化发展中,中国人代代传承,使得中国文化呈现出具有中华民族特性的审美判断与价值追求。
民俗指的是社会民众的风俗生活文化。它是一个国家、民族在漫长的共同生活中创造及共享和传承的生活习惯等,它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文化遗产。早在《汉书·王吉传》一书中就有“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的记载。中国民俗文化是中国文化中更鲜活,更具体的表现内容。《诗经》《汉乐府》《水浒传》等古代文学优秀作品;清明、中秋、重阳等节俗元素;剪纸、刺绣、民族音乐等艺术元素等文化内容,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由千千万万普通民众、文人雅士和诗人墨客记录、创新和传播下来。
一、民俗元素对传统文化传播的意义
民俗元素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播民俗文化有利于传播传统文化,同时让民俗元素渗透到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1]。
一是我国具有五千年文明历史,传统文化随着历史的不断推进,在华夏文明基础之上,渐渐形成的文化
和价值观,民俗元素是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民俗元素可以帮助人们了解传统文化中的小众部分。
二是民俗元素能够表现传统文化中的情感属性,表现出中华民族千百年的文化积淀,我国历史文化博大精深,民俗元素更有着强大的影响力,要通过民俗元素来强化传统文化。
三是民俗元素是平民化的传统文化的产物,比较接地气,适合大众接受,老少皆宜,民俗元素可以增加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给人们视觉冲击,作为道具符号,民俗元素更是在艺术表现中经常使用。
二、张艺谋电影中的民俗元素
在张艺谋的电影中,特别是《大红灯笼高高挂》《十面埋伏》《红高粱》等,都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张艺谋对
于民俗元素的热爱[2]。张艺谋喜欢借助民俗元素表达剧中人物的情感,与故事情节紧密结合,同时增强观众的视觉冲击,这也是张艺谋电影的一个显著标志。
电影《活着》是张艺谋在1994年导演的一部电影,这部电影改编自余华同名作品。张艺谋选择余华的《活着》作为蓝本改编成电影,自然是因为对这部小说的认可与喜爱。小说讲述的故事非常富有历史时代感。余华选取了中国历史发展中特殊的解放战争、“三反五反”“”和“文化大革命”等社会变革为时
代大背景来讲述主人翁的人生。
福贵是皮影艺人。皮影是一种中国传统的表演艺术形式,又称“皮影戏”。据史书记载,皮影戏始于战国,兴于汉朝,盛于宋代,元朝时期传至西亚和欧洲,可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皮影戏”的表演道具是用牛皮、驴、马、骡皮,经过选料、雕刻、上、缝缀、涂漆等几道工序做成的人物模拟图片,经过皮影艺人的操控和配音,来讲述故事,塑造人物形象。“皮影戏”是中国民俗文化中灿烂的文化元素。
皮影艺人这个职业身份让徐福贵这个人物承载了重要的文化传承使命。他的人生经历折射出中国传统民俗文化发展的多舛命运。
张艺谋导演的电影《活着》完全延用了小说《活着》的人物与故事。浓墨重彩地讲述了主人公福贵的一生。在电影中,富少福贵因赌博堕落,输光家产。痛改前非后,开始靠演皮影戏过起了安份守己的日子。他利用皮影戏不断引导平凡人去感受历史故事,回味个人生活。观众的情绪在他的表演中起起落落,直至高潮。他也从观众的情感变化中获得了成就感和人生意义。但是,福贵的人生却并不由他个人把握。他的生活在中国社会的变化与变革中,不由自主地发生了改变。他自己的双手能制作、操控及表演皮影,掌握和改变皮影戏里的人物命运。但面对真实人生,福贵身不由已,只能向命运低头。最后福贵和皮影的结局就是一道被时光吞噬[3]。
电影《活着》对于观众而言本身并不具备视觉冲击,但是通过皮影这个道具,将民俗元素平(下接第11
1页)
《戏剧之家》2019年第03期  总第303期
111
舞蹈空间
舞的礼乐教化功能,其目的就是利用舞蹈的审美功能,潜移默化地把一整套封建道德礼教观念,输入贵族子弟的思想情感之中。
舞蹈理论家欧建平所著《外国舞蹈史及作品鉴赏》一书中提道:“古代西方哲学家认为人们的道德生活一定是按照舞蹈的形式组成的。”18世纪的法国芭蕾改革家让·乔治·诺维尔面对当时的舞蹈放弃自己的教化作用,而沉沦到肤浅的声享乐之中时,更发出了愤慨的呼唤,曾说:“舞蹈不是对灵魂施加它本来能够产出的征服力量,而只是去刻意追求赏心悦目。”这充分地说明了西方对舞蹈教育功能的认同。有“品行若荷”之称的中国舞坛“花中君子”、著名舞蹈家戴爱莲先生,当1937年中华大地遭受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蹂躏时,在伦敦编演了《惊醒》《前进》等舞蹈,以唤醒更多的民众奋起投入抗日的斗争中。从中国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起,革命军中就已经陆续建立了宣传队,它对鼓舞部队士气、提高战斗力起着重要的作用,为人类的进步事业服务,极大地发挥了舞蹈艺术的教育宣传功能。
在火红的革命战争年代,舞蹈成为战士们战胜敌人、战胜自然的精神支柱,给受苦受难的众带来了欢乐,吸引了众多热血青年投身革命,鼓舞了将士们为民族解放战争而英勇战斗的决心。舞蹈还帮助化解了少数民族同胞对红军的态度隔阂。1936年4月,四方军成立红场委员会,在红场上举行军民联欢会,李伯钊及宣传队员们,教藏族同胞跳《海军舞》《乌克兰舞》,藏族同胞教宣传队员们跳藏族的“锅庄”“弦子”。体现了红军与藏族同胞的团结与友谊。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创作演出了大批舞蹈作品,它们歌唱祖国,赞美生活。“胜利秧歌”“革命腰鼓”的陕北红区民间歌舞形式成了人们对新生活挚诚的表达。《大秧歌》《腰鼓舞》《红绸舞》等作品为新生祖国而欢呼礼赞。相继涌现出替英雄塑像题材的舞蹈作品及舞剧,如《再见吧,妈妈》《草原女民兵》《艰苦岁月》等表现英雄人物形象,反映一种时代精神,一种积极向上的、催人奋进的、鼓舞人斗志的精神。这种精神能使人迸发出无穷的力量,激发人的创造力,使人深切地感受生命自然的美好,从而对生活充满希望。还有一些反映现实、倡导时代生活的价值观及审美追求,与社会进程相吻合,与时代主旋律相协调的优秀舞蹈作品,如《走·跑·跳》《东方红》,舞剧《夸父》等,颂扬了民族开拓奋进、勇往直前、富于创新、无私奉献的精神,提高了全民族的文化水平和精神素质。
总之,舞蹈通过真善美的艺术形象渗透人们的心田,影晌人们的思想品质,陶冶人们的性格、情操。它不是以抽象的道德原则进行说教,而是把道德准则通过美的教育功能体现出来,使人从情感上受到感染,发自内心地体验到这一原则的崇高性,把它变为自己内在的心理欲求。
张艺谋简介
(上接第96页)
民化,成功地增加了电影的视觉冲击,加大了观众的感情冲击,观众更容易受到感染。皮影在电影《活着》中的成功使用,是张艺谋发挥了匠心精神,是反复推敲后的选择,符合影片的总体感情基调。
皮影戏给电影《活着》增加了更多的情感发泄,观众对福贵操纵皮影,命运操纵福贵的这种悲剧人生感同身受,无疑用皮影戏来表达福贵的人生是最好的表现手法。
三、张艺谋电影《活着》平民化倾向中的民俗元素
张艺谋是中国第五代导演的代表人物之一,张艺谋的《红高梁》《满城尽带黄金甲》《大红灯笼高高挂》《十面埋伏》等电影,无论从民族精神,还是从后现代语境来说,都触动了我国观众的情感。1994年,张艺谋将《活着》拍成电影,并获得了戛纳电影节银熊奖,福贵的扮演者葛优更是成为第一位华人影帝,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
电影《活着》的最大特在于它的平民化倾向[4]。皮影是其中最平民化的元素代表,皮影深刻地展现了张艺谋的艺术风格。皮影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民俗形式,对于大众来说易于接受,用皮影戏来展现福贵的一生,一方面展现了民俗元素的特点,另一方面也使得人物更加鲜明和饱满。
皮影让这个沉重的故事看起来并不那么悲怆。在影片结尾,福贵虽然不再表演皮影戏,却将苦根爸爸买
的小鸡放在装有皮影的箱子里,其实表现了命运与希望并存的一种关系。这样的场景非常易于观众理解:皮影象征被命运操纵的福贵的人生,小鸡象征着未来的希望,我们在生活中虽然不能随心所欲,但是仍然要心存希望地活着。
对于张艺谋导演而言,民俗元素是他电影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将艺术平民化中有着不可代替的作用。
张艺谋是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导演,在他的电影中,观众经常可以看到中国的民俗元素,他也乐于在电影中添加民俗元素。张艺谋的电影《活着》借助皮影来表现福贵在人生不同阶段的生活状态。皮影作为一个道具符号,贯穿了电影的始终;皮影作为一种民俗元素,生动讲述着中国故事。
参考文献:
[1]刘欢.历史建构的艰辛与荧屏解构的虚弱——电影《活着》中皮影戏艺术的文化隐喻[J].小品文选刊(下),2016(9):198-199.
[2]沈丹姬.当代城市化进程中的皮影艺术嬗变初探——以京沪两地皮影为例[D].中央民族大学,2010.
[3]朱越.浅论“中国红”元素的内涵与对外文化传播——以张艺谋电影“中国红”元素为例[J].青春岁月,2013(16):414-414.
[4]张祖.人生如同一场皮影戏——对《活着》小说和电影文本的双重解读[J].电影评介,2014(1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