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卷 第5期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V ol.30  No.5
2010年10月              Journal of Guangdong Ocean University                Oct. 2010
收稿日期:2010-03-11
作者简介:阎怀兰,1976年生,女,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文艺美学。
从《三拍案惊奇》看中国电影娱乐
阎怀兰
(广东海洋大学 文学院,广东  湛江  524088)
摘  要:张艺谋导演的《三拍案惊奇》反映了中国电影的娱乐化发展,体现在电影的爱情多角化、艺术形式嫁接化、人物形象脸谱化和造型雷人化、场面的视觉化、台词方言化、古装片现代化、明星云集化。这种电影过度娱乐化的现象引人深思。
关键词:电影 ;娱乐化;张艺谋
中图分类号:J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159(2010)05-0090-05
Discussion on the Cause of the Entertainment Trend of News
YAN Huai-lan
(Literature College of Guangdong Ocean University ,Zhanjiang  524088,China )
Abstract :Entertainment is a feature of the film, but not overshadowed by all the functions of the film.The film has the functions and values of aesthetic, enlightenment, political, Humanities. Chinese director Zhang Yimou's“A Simple Noodle Stoy” reflected the trend of Chinese film entertainment. The film entertainment includes: Love diversification, grafting of art forms, character profiling, visual scenes, lines dialects, costume pieces modern, many stars.The author will analyse the developments of film entertainment in recent years through this film. Key word :film ;entertainment ;development  1  中国电影娱乐化发展述略  电影,被称之为第七种艺术,有着教化、宣传、审美、娱乐等艺术的功能。电影,是一种文化产品,与所有的商品一样,必须通过顾客的消费来实现自身的经济效益。文化产品所具有的精神属性和商品属性,在社会和市场的要求下,必然存在着相互制衡的矛盾。对电影而言,是注重作品的艺术性审美与教化,还是满足观众的娱乐需求,这特别是中国社会转型和电影市场机制建设中关乎电影发展的最大问题。 随着中国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电影产品的商
品性一面被突出强调,而电影产品的精神性一面被忽视。从明星的选择、台词的撰写、
服装的造型,到剧情的编写,电影在内容和形式上
都追求视觉听觉的冲击力,导致电影艺术的大众化、通俗化倾向日趋彰显,电影的艺术性减低,娱
乐性比重急速上升。 从改革开放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的近20年期间,是中国大众文化兴起和发展的时期。大众文化以批量生产、消遣娱乐为主要特征:在功能上,它成了一种游戏性的娱乐文化;在生产方式上,它成了一种由文化工业生产的商品;在文本上,它成了一种无深度的平面文化;在传播方式上,它成了
一种全民性的泛大众文化。[1]在这种大众文化的消
费娱乐的氛围下,中国电影的娱乐化同步发展。以
后兴起的第五代导演为例,张艺谋和陈凯歌是代表。20世纪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早期,张艺谋导演的电影《红高粱》《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
《秋菊打官司》《活着》,陈凯歌导演的电影《黄土地》《孩子王》《边走边唱》《霸王别姬》都曾经在国际和国内获过奖项,是中国电影走向国际、树立形象的丰碑,被认为是艺术电影的典型。张艺谋1995年的《摇啊摇,摇到外婆桥》,陈凯歌1996年的《风月》,其实代表着中国导演在电影市场化上的尝试。从此电影的娱乐性越来越被导演重视。1997年冯小刚的《甲方乙方》起步的中国贺岁片,是最早的市场化电影类型,使电影的娱乐功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地位。连续3年内,冯导的贺岁片《甲方乙方》《不见不散》《没完没了》等均成为年度票房冠军,冯导也成为目前中国电影娱乐化商业电影操作最成功的导演。
娱乐化成为当下电影越来越显著的特点,这是专家学者和观众的共识。“到90年代后期,主‘教化’与主娱乐的影片来了个文化位置的大对调,形成一种新的结构比例:以大众娱乐型操作为特征的商业电影,约占全年总产量的70%,而以时代书写为特征的‘主旋律’电影和以个人风格化书写为特征的艺术电影则分别只占到20%、10%左右。这一结构性调整,意味着大众化的娱乐片已在市场上攀升为主流。”【2】学者周宪对这种娱乐化电影做了总结,认为是以“视觉转向”或“图像转向”为表征的奇观电影,是电影自身发展的趋势;并且将当代电影的奇观归纳为四种主要类型:动作奇观、身体奇观、速度奇观、场面奇观。所谓奇观,就是非同一般的具有强烈视觉吸引力的影像和画面,或是借助各种高科技电影手段创造出来的奇幻影像和画面及其所产生的独特的视觉效果。【3】
中国电影娱乐化的趋势已成主流。反观以娱乐为主的中国电影,近10年在电影作品和电影票房方面都比
较成功的是导演冯小刚的系列作品,如《甲方乙方》《大腕》《手机》。近二三年来导演宁浩导演的《疯狂的石头》《疯狂的赛车》等,阿甘导演的《大电影》《高兴》等也是成功的低成本制作的喜剧电影;而2006年的《鸡犬不宁》,2008年的《耳朵大有福》,2009年的《十全九美》《非常完美》《我的隋朝兄弟》《功夫熊猫》《》《斗牛》《大兵小将》,2010年的《杜拉拉升职记》《功夫梦》《三笑之才子佳人》等,都是以逗乐搞笑娱乐为旨意的潮流电影。
2 《三拍案惊奇》中的娱乐化体现
张艺谋的电影《三拍案惊奇》(下文简称《三》)于2009年12月10日全国上映,这部定位为惊悚喜剧的贺岁片在全国院线的票房迅速飘红,也引起了极大的争议。《三》对张艺谋导演和现时中国电影都有着重要意义,人们可以从中看出中国电影的娱乐化发展。张艺谋的《三》是中国电影市场机制转换中的典型代表作,代表着中国电影娱乐化发展的新趋势。这种电影娱乐化的新趋势就是,忽略艺术上对电影文本的推敲,而注重于从经济收益的角度制作电影产品,用相对少的资金投入,试图以最大众化的电影叙事和视听方式吸引最大量观影者,以获得最大化的票房收入。反映在电影成品上,是杂糅当下流行文化各要素,用喜剧性的手法激起观众瞬时间的视听快感,给观众以电影消费的娱乐和消遣。
具体分析《三》娱乐化的尝试,在《三》集中体现了中国电影的娱乐化如下:
2.1  电影爱情多角化
当前,电影的剧情设置呈现纷杂、离奇的趋势,反映在电影的爱情上,崇尚爱情多角化。电影中错综复杂的爱情景观和千奇百怪的爱情观念确实和传统的媒妁之言、青梅竹马、一见钟情的恋爱模式有了巨大的差异,其中最明显的特征就在于“多角恋爱”的大量涌现。现在, “三角恋”、 “四角恋”以及“婚外恋”已经成了爱情故事的常态;而“弟恋”、“忘年恋”、“黄昏恋”“同性恋”“恋”等等也开始各成潮流。从社会发展来看,人们情感观念的时代性的变化,有的的确是代表着历史方向的。比如在电影《植物学家的女儿》中,有同性之恋的女孩子还被当做罪犯而被毙,现《蓝宇》《刺青》《蝴蝶》等同性恋题材的电影却因颂扬同性之恋而大红。多角化的爱情并非当前社会的常态和主导,但电影将人物关系错综复杂的恋爱和婚姻作为表现的主流题材,其目的还是娱乐至上:迎合观众本能的追求新奇、刺激和诡异的审美需求,在剧情上制造跌宕起伏的效果,以此吸引观众的关注。这种无视社会伦理规范的纵容的娱乐,对社会稳定和大众的心态健康来说,是不负责任的。
《三》中呈现的是前一半的搞笑加后一半的悬疑。疯闹的电影前一半,用喜剧的方式交代了一个因三角恋引起的你要我死我要你亡的谋财害命的事端;给了观众影院里开场的爆笑的几十分钟;悬疑的后一半是谋财害命故事的延续和结局。张艺谋说:“我以前拍《有话好好说》,多少还有人文精神。“三”就有点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第30卷92
像甩开了,咱就弄一个喜闹剧,从喜闹剧往惊悚部分或悬疑部分转。”【4】但这种改编的态度和结果,既没有一种对原著的颠覆和解构的快感,也没有对原著的忠实,电影呈现出一种不伦不类的变形感。
2.2电影的艺术形式嫁接化
电影的艺术形式嫁接化是当下电影中流行的表现形式。电影是一种综合性的视听艺术,集文学、音乐、建筑话剧等多种艺术形式于一身,能在有限的时间段里给观众多元化的视听享受,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有很多成功的电影,不仅讲述了好的故事,塑造了丰满的人物,还介绍了中国深厚的文化意蕴和多样的艺术形式。如李安导演的《饮食男女》对中国传统美食的介绍,《卧虎藏龙》对中国武术的展示和武侠精神的塑造;《李慧娘》《包公误》《穆桂英挂帅》等戏曲电影对中国传统戏曲如豫剧、京剧的显现;何平的《双旗镇刀客》对刀术的刻画;张艺谋早期电影《菊豆》对中国古代染布技艺的呈现,这些对现代观众来说或熟悉或陌生的文化、艺术形式,都和电影紧密融合在一起,给观众意义深刻而独特美好的享受。意在娱乐大众而放弃感染观众的电影,其中也有各种艺术形式的加入,这些艺术形式往往流于低俗,如《三》中的二人转段子、《我的隋朝兄弟》中的荤笑话段子,《熊猫大侠》中的穿墙术,作为笑料的包袱硬生生插入在电影里,嫁接来的艺术形式可能会给观众瞬间的娱乐和笑,但无法留给观众持久的艺术感染力。高水平的为观众设想的电影,其介绍的艺术形式应不能以娱乐为唯一目的。[5]
《三》杂糅情景喜剧《武林外传》与东北“二人转”的喜剧元素,这种“混搭”让观众既熟悉又陌生,倍感
好玩有趣。与《武林外传》一样,《三》的故事发生在古装时代,剧中人物是穿着古人衣服说着现代的俏皮话做着现代的嬉皮事,而且这古服是二人转服装的大红大绿的乡俗,这说话做事又有着二人转的夸张和表演成分。面馆里李四们的手转面团、陈六和赵七的关于拖欠工钱的你问我答,这些段落与故事的发展、人物形象的塑造基本没有关系,只是电影里插入纯粹的二人转表演,用这些游离故事之外的杂耍式的手段让观众获得故事外的娱乐和好笑。
在沈阳进行《三》全国巡回的最后一站宣传时,张艺谋说自己只是个普通导演,想拍的不过是一部让观众 “乐呵”的影片。张艺谋对《三》的娱乐化尝试解释道,“《三》是喜、闹、疯,其中,闹和疯更重,也是我接触所谓喜剧幽默当中强度最高的。其实闹字很容易说,但是很难控制。我的看法就是闹不好就俗。我不敢说我把握得好,但是我积累了一些经验,尽量做到最好。《三》一开始一点不像我的电影,除了有强烈的视觉风格,基本上不像我以前的电影。”[6]可以看出,张艺谋拍《三》的意图就只是娱乐大众。但“喜剧电影岂能‘娱乐至死’”,电影在给大众形式的娱乐之外,还应负担内容上的启示。
2.3电影的人物形象脸谱化和造型雷人化
电影的人物形象脸谱化和造型雷人化,是电影艺术的倒退。电影是由演员来表演的故事,必然要塑造人物形象,好电影的标准不会是它好笑好玩与否,而是能否塑造丰满的打动人心的人物形象。老电影如《董存瑞》《雷锋》《喜临门》,近期的电影如《秋菊打官司》《站直了啰,别趴下》《我是你爸爸》
《没事偷着乐》等,都塑造了一些平凡、坦率、善良、勤劳当然也不乏小精明、小市井的人物,这些小人物形象丰满,栩栩如生就如活在自己身边,给观众带来了快乐,也带来了思考,留下了永久的印象。
娱乐化的电影中,对人物形象的塑造越来越粗糙,往往赋予人物某一夸张的性格特点,不但使人物形象脸谱化,而且在外观上也将人物的造型设计的超现实主义,用这种过度追求视觉形象的夸张人物来搞笑。《三》李四的娘娘腔、陈六的大板牙、赵七的哈哈傻笑、张三的未来战士的服装都是追求喜剧效果的手段。张三残暴、李四懦弱、王五阴沉、陈六贪财、赵七傻气,人物形象是扁平的,既然无需挖掘人物的内心和发展人物的性格,那就可以在人物既有的性格上作夸张,其目的就是能以人物夸张的特来娱乐大众。《三》中的人物造型和人物形象,既滑稽好笑,又无理取闹,这种电影不求艺术唯为娱乐的趋势,不能不令人心感无奈。
当大屏幕上演员小沈阳借人物李四甩手努嘴做二人转表演时,当赵本山瞪着斗鸡眼忽悠时,影院里的观众很难不被逗乐,此时,笑是一种本能的生理的反应。但是,好的电影人物不仅活在的屏幕上,也活在观众心里。《三》因为脸谱化的人物和雷人的人物造型,更像是用以纯粹娱乐的二人转舞台表演,通俗而不乏低俗,没有了电影的艺术追求。
2.4电影场面的视觉化
塑造极具视觉冲击力的场面,在中国电影中最显著的表现是动作片的视觉化。功夫是中国特的文化符号,功夫武侠片是中国电影史上成就最大的电影类型,也是中国电影对世界电影的最大贡献,功夫武侠的元素是李安《卧虎藏龙》代表的古代武侠片、成龙现代警察系列片、李连杰长衫黄飞鸿系列片以及反映当代社会的警匪片等电影中的最大看点,但当武侠功夫仅仅作为视觉噱头而来炮制各种动作片,再加上电脑动画技术日新月异,造型技术千变万化,结果就是促成了中国电影动作片偏向视觉性生理刺激的你追我赶式流水线的电影生产。用各种特技来制造视觉噱头本身无可厚非,不能忘记花哨的武打招数、神奇的特技效果本质上是服务于剧情和人物的手段而已。
《三》的外景地设在大西北甘肃张掖的地质公园里,而镜头里呈现的塞外风景,被形容为“如油画一般”。 张艺谋导演特有的画面彩和质感,在视觉上带给观众生理上强烈的审美快感。“视觉美在这里强调的是影像给人的视觉冲击和视觉快感的第一性。这种第一性要求使得视觉中对事物的再现和对情感的表现都退为次要和陪衬,而重点强调本着当前需要的虚构和拼贴,并借此以满足接受者闪现的需要。对这一点的把握,张艺谋之《英雄》堪为典范。”[7]就彩和画面,《三》同样如此。这个搞笑加悬疑的故事,既不讲述动人的故事,又不塑造感人的人物,没有也不需要具体的时代背景,因此就既不需要写实地叙述那个时代的氛围,又不必要营造烘托气氛的意境,而电影里风格强烈的画面和彩,暗淡、萧瑟、冷静的背景,绚烂、绮丽、独特的前景,只是游离于故事之外的风景,纯粹为刺激观众的视觉神经,只为引起观众生理上的审美快感。
2.5  电影的台词方言化
虽然广电总局一再声明 “禁止滥用方言”的规定,还特别强调,重大革命和历史题材影视剧、少儿题材影视剧以及宣传教育专题片等一律要使用普通话,但在影视剧中使用方言失度、过滥的现象仍然是必不可挡之趋势。究其原因,自然是普通话太过“普通”,方言才有“特”,有特才有效果,有效果才有票房。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本着以特娱乐大众的目的,近期来中国电影产品中的台词呈现南腔北调之热闹场面。不可否认,以往只在相声小品等文艺娱乐节目中听方言演出而熟悉了大屏幕上普通话的观众,突然听到或陌生或熟悉的方言,当然这方言是普通话化了的打扮过的方言,这似方言的非方言,引起大众的嬉笑和哄笑也是必然的效果了。电影中因为人物身份、生活地域的需要,让电影台词方言化出于电影艺术的需要和塑造人物形象的需要,是必须的,的确有一些电影将台词方言化,成功地刻画了人物形象,也成功地把方言推广到了全国电影观众中。比如赵本山主演的《男妇女主任》和《落叶归根》,再到最近由他担任艺术顾问的乡村电影《喜临门》,既熟悉又幽默的东北方言始终是影片最大的特,方言是电影艺术中最有魅力的因素。又如电影《有话好好说》中的东北话、《上车,走吧!》中的山东话,《疯狂的石头》和《疯狂的赛车》中的四川话和陕西话、《·戒》《二十四城记》中的上海话等,都是电影中很有风味的特甚至是闪光点。
《三》集合了也独创了时下网络语言式的语言笑料,并采用了时下流行的东北方言——中国观众熟悉的东北方言因为小沈阳的走红而更为时尚。如波斯商人卖时形容其威力为“Must Die!”程野不懂啥意
思,就乱猜:“马死得快?!天呐,那人不死得更快吗?”这些强烈的赵本山小品式的、脑筋急转弯式的、二人转风格特的东北方言笑料,在电影中有数十处之多,都是用来逗观众笑的包袱。这种语段诙谐有趣,的确引人发笑,但嫁接在一个古代的的故事里,很有些波普意味,也是新的娱乐搞笑手段。
2.6  电影的古装片现代化
每一个国家的历史和经典都是其文化中的宝藏,是包括电影的各种艺术创作的灵感和素材来源。像《大决战》《叶问》《建国大业》《霍元甲》《陈真》等电影要么再现了重大的历史时刻、伟大的历史领袖,在给观众反观历史上气振山川的时代精神和精英胸怀的观影感受,同时也留给观众持久的心灵上的滋润。纵观近年来中国电影,古装片在片场影院漫天飞,一定要重塑中国知名历史人物创新中国著名历史事件,再插入大量创造性的勾心斗角、男欢女爱的细节和场景,同时将时尚的造型、摩登的台词、新鲜事物和新潮语汇通通放置在古人的身上,电影的艺术性被大大破坏。
网友张佳玮曾撰文“此电影居心险恶,狼子野心,何其毒也!”[8]《三》中赵本山带领的巡逻队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第30卷94
是对城管部队的恶意刻画;王五不发给陈六等工钱影射老板欠薪、员工以极端方式索要薪水。这种对现
实的隐喻,特别是对当下娱乐事件的隐喻,比如李四和老板娘在马车上挑泡映射导演冯小刚的车震门事件,是通过古装的古代人的故事,以谐谑语言和搞笑片段的形式,来反映当下流行或热门的现象和文化,让观众在观影时,在心理共鸣的基础上再次解读流行文化和新发事件,以获得讽刺、嘲弄他者的娱乐快感。
2.7  电影的明星云集化
中国百年电影有自己的明星。但近十年来港台的明星、欧美的明星、日韩明星在中国的影院更有票房。当前中国的电影,明星是保证电影票房的关键,电影中明星云集的趋势也越来越明显。且看2009的几部电影,《三》中积聚了电影、电视、小品等明星近十位;《非常完美》、《十月围城》中大陆、韩国、港台明星多达几十位;而《建国大业》云集的明星数量可谓创世界吉尼斯纪录,多达172位;而春节档的香港电影《72家租客》聚集的明星更多,号称179位。目前成龙的新作《功夫梦》综合了中美两国的功夫明星。不错,观众喜欢看明星,明星一定程度上也保证着电影的质量。明星云集是中国向好莱坞“大电影“制作模式的靠近。明星越大越多,票价越高,票房才可能越高。难道看电影只为看明星?
《三》由孙红雷、小沈阳、闫妮领衔主演。孙红雷是目前国内一线影视男星,2009年因主演悬疑喜剧电视剧《潜伏》而更红。小沈阳是09年借由春晚蹿红的二人转演员,闫妮是借由情景喜剧《武林外传》而红的喜剧演员,谐星的加盟,定位了电影《三》的喜剧风格。电影没有宏大的场面和宽阔的背景,
讲述的是发生在几个人之间的简单的故事,当红而非大腕明星的加入,是成本和票房平衡的结果。导演用电影来娱乐大众的武器,与其说是电影故事,不如说是参演的几个喜剧演员。
3  小  结
张艺谋的作品如《红高粱》《菊豆》《秋菊打官司》《活着》等是艺术上获得了极大成就,其作品如《英雄》《满城尽带黄金甲》《十面埋伏》《千里走单骑》等在票房上获得了巨大成功,但他的《三》与这些相比有着特殊性,它表明张艺谋对电影娱乐化的彻底皈依,证明中国电影的娱乐化成为主流和潮流,
究其实质,张艺谋的《三》不过是一部低成本的喜剧电影,将时下流行的谐星和热门的二人转曲艺做商业包装,不载道,不抒情,不文艺、不批判,只是以搞笑的方式来娱乐大众,其娱乐方式集中反映了近年来中国电影娱乐化的新趋势和新手段。
娱乐是电影的功能之一,这是电影这种艺术本身特点所决定的。但娱乐不能是电影至上或唯一的功能,电影还有审美的、教化的、政治的、人文的多种功能和价值。“面临社会转型的中国电影,不能完全否认电影的娱乐功能和商品属性……不应该成为商品拜物教的俘虏,一味媚俗,完全无视电影的社会功能和审美功能。”[9]张艺谋导演的《三拍案惊奇》代表了中国电影艺术娱乐化发展的新特点,这种电影过度娱乐化的现象引人深思。好的电影作品应兼顾到人们生理和心理两方面的需要,像普希金所说:“高尚的
喜剧往往是接近于悲剧的。”因为它能带给人们轻松的笑,然而也启发人们心灵的沉重的思考。
参 考 文 献
[1] 陶东风. 大众消费文化研究的三种范式及其西方资源——兼答鲁
枢元先生[J]. 文艺争鸣,2004(5):11.
[2] 胡智锋. 影视文化前言[M]. 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
152-153.张艺谋简介
[3] 周宪. 视觉文化的转向[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254-257.
[4] 夏辰,张艺谋.“”都成历史了,还要让人沉重多久啊[N]. 南
方周末,2009-12-10(E21).
[5] 陈鹏. 喜剧电影岂能“娱乐至死”[J]. 瞭望,2009(49):62.
[6] 李晨. 张艺谋详解《三》十疑团:很闹很疯很周星驰[N]. 成都商
报,2009-11-05(04).
[7] 蔡尚伟. 影视传播与大众文化[M]. 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
70.
[8] 张佳玮. 此电影居心险恶,狼子野心,何其毒也[EB/OL].
[2009-12-14].www.douban/review/2859204/.
[9] 彭吉象 .影视美学[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