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测内容:期末测试
得分________ 卷后分________ 评价________
一、积累与运用(28分)
1.阅读下面语段,完成问题。(6分)
轻轻地打开八年级下册语文书,在带着墨香的文字中穿行,我们感受到这样的美妙场景K__①__,草长莺飞,这是人类摸索人与自然之“和”的奥秘;江南迎神的社戏,陕北滂礴的腰鼓,这是人类寻求生活之“和”的方式;一封家信,干戈化玉帛,修成六尺宽巷,也修成人类文明社会“和为贵”的思想。这种思想__②__,又是我们探寻和前进路上的行动指南。
再轻轻合上书本,那五彩斑斓的“天光云影”在眼前“徘徊( huái )”:第一单元大江南北的民俗绚丽多姿;第二单元引领着我们在大自然的山漉K沟hè( 壑 )、河谷中漫步;演讲单元,王选调侃自己“卖狗皮ɡāo( 膏 )药”式的幽默更是彰显语言的魅力;K读万卷书,行万里路KK游记单元告诉我们,旅途中不但有颠簸( bǒ )之苦、不测之险,而且有意外之喜。
(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1分)
(2)语段中有两个错别字,请出来并改正。(1分)
滂——磅,漉——麓
(3)在语段①②处填入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A )(2分)
A.①花香鸟语 ②源远流长 B.①莺歌燕舞 ②源源不断
(4)在语段五个□处分别填入标点符号,最恰当的一项是( C )(2分)
A.: , “ , ” B., , 曹颖 老公“ ” ,
C.: 、 “ ” , D., 、 “ , ”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无误的一项是( B )(2分)
A.闻一多的《最后一次讲演》具有震耳欲聋的力量,激发了青年的热情,唤醒了沉睡的民众。
B.无论国际形势如何风云变幻,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是不会改变的。
C.上课的铃声刚一响,同学们就络绎不绝陆陆续续地走进了教室。
D.李波和王成关系很好,平时总是摩肩接踵,形影不离。
3.(广东中考)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C )(2分)
A.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方面,中国始终是贡献者、参与者、引领者。(“贡献者”“参与者”互换位置)
C.长期吃外卖快餐的人容易生病,主要是因为油盐摄入过度以及饮食结构不合理而造成的。(在“容易”前加上“之所以”)
D.粤剧《白蛇传·情》郑州演出终场谢幕时,随着掌声经久不息,反映了中原地区观众对岭南传统文化的接纳与欣赏。(删掉“随着”)
【解析】 C.“主要是因为……”和“……造成的”两个句式杂糅,删除“而造成的”。
4.依次在横线处填入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D )(2分)
未来的博物馆在哪里,长什么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个个博物馆形象IP开发,让历史文化融入日常生活。
①“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要推进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开放和数字化发展
②一件件珍贵文物移步线上,带给人们耳目一新的体验
③数字化带来了极具想象力的答案
④近年来,博物馆业加快与数字化牵手,一个个文物保护研究项目进驻互联网,拉近与公众的距离
A.①③④② B.①④②③ C.③④①② D.③①④②
【解析】 根据“未来的博物馆在哪里,长什么样?”这一提问,可知后边该是回答。故首句应为③。具体是什么样的答案呢?①给出了具体方向,故③后应衔接①;④讲的是博物馆
与数字化牵手的现状,是对①的具体说明,故应排在①之后;②是对④的总结,故应在④之后。所以顺序为③①④②。
5.古诗文名句默写。(7分)
(1)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__钟鼓乐之__。(《诗经·关雎》)
(2)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__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__!(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3)__山光悦鸟性__,潭影空人心。(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4)《庄子》是一部想象奇特而丰富的作品。《北冥有鱼》中说,《齐谐》记载了大鹏鸟飞往南海的壮观景象:“__水击三千里__,__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__,去以六月息者也。”这种描写完全突破了物质形象的限制,把读者从经验世界中抽离出来。
(5)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表现真挚的友情可以克服空间的阻隔,消除孤独、苦闷的千古名句是:__海内存知己__,__天涯若比邻__。
6.请你阅读名著选段,完成下面的问题。(4分)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1)这段文字摘自苏联作家__奥斯特洛夫斯基__(填人名)的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文中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在病床上克服困难,计划写一部中篇小说,并给它命名为《__暴风雨所诞生的__》。(2分)
(2)保尔·柯察金身上凝聚着那个时代最美好的精神品质,这种精神品质是:__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钢铁般的意志和顽强奋斗的高贵品质__。(2分)
7.(贵州遵义期末)综合性学习。(5分)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我们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人类活动已经造成了空气污染、土壤沙化、温室效应等。为此,我国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请你共同设计倡导简约、绿低碳的生活方式。
(1) 下列诗句,如果从环保角度选择你会喜欢哪两句?说说理由。(2分)
①韩愈: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②萧纲:沙飞朝似幕,云起夜疑城。③孟浩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④柳中庸:青海戍头空有月,黄沙碛里本无春(沙碛:沙漠)。
喜欢①③;因为①③分别描绘了春天百花争艳和夏天树木青葱的美丽景,符合环保的理念和要求。
(2)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努力争取早日实现碳中和。(3分)
(摘自“碳汇资讯”)
①根据图1,总结我国计划实现碳中和的规划。(1分)
我国在2030年碳排放达到最高(峰值)之后,要实现碳排放急剧下降,到2060年实现碳中和。
②根据图2,说说怎样才能实现碳中和的愿景。(2分)
实现碳中和的愿景必须政府、企业和个人都要积极参与(贡献)。政府要制定规划,正确引导百姓参与环保;企业要积极转型,改进工艺,减少环境污染和破坏;个人要改变消费习惯、不要过度浪费,还要配合政府工作,积极保护环境。
二、阅读理解(42分)
(一)卖炭翁(节选)(4分)
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8.下列对诗中词语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C )(2分)
A.“十指黑”强调了卖炭翁劳作到伸手不见十指。
B.“何所营”交代了卖炭翁穷困不堪的生活状况。
D.“愿天寒”突出了卖炭翁不怕天寒地冻的精神。
9.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本诗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对宫市的揭露抨击。
(二)(10分)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入党思想汇报2011年12月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江宁之龙蟠,苏州之邓尉,杭州之西溪,皆产梅。或曰:“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固也。此文人画士,心知其意,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也;又不可以使天下之民斫①直,删密,锄正,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梅之欹之疏之曲,又非蠢蠢求钱之民能以其智力为也。有以文人画士孤癖之隐明告鬻②梅者,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
(选自龚自珍《病梅馆记》)
【注释】①斫(zhuó):砍削。②鬻(yù):卖。
10.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D )(2分)
A.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喂) 以欹为美,正则无景(倾斜)
B.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普通) 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也(约束)
C.策之不以其道(用马鞭驱赶) 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使……成为病态)
D.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沟通) 遏其生气(抑制)
【解析】D.通:通晓。
11.下列对加点词的用法和意思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C )(2分)
A.故虽有名马(连词,虽然)
B.是马也(代词,这,这样)
C.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方位词,其中)
D.梅以曲为美(介词,凭借)
【解析】其:代词,代指千里马。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跟普通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以千里马而著称。
(2)又非蠢蠢求钱之民能以其智力为也。
又不是那些愚蠢的想谋取钱财的人能够凭借他们的智慧和力量做得到的。
13.下列关于【甲】【乙】两文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2分)
B.【甲】【乙】两文都运用了比喻的手法,【甲】文用“千里马”来比喻杰出人才,而【乙】文则用“病梅”来比喻因受摧残而性格扭曲的统治阶级御用人才。
C.【甲】文揭示了“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半坡起步马娅舒”是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D.【乙】文揭示了梅被摧残的根本原因是“文人画士孤癖之隐”。
【解析】A.《马说》这篇议论文托物寓意,以马为喻,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不重视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病梅馆记》一文,作者迫于当时封建统治的严酷,采用含蓄隐晦的笔法,托物喻人,通过植梅这样的生活琐事,形象地揭露和抨击了清朝封建统治阶级束缚人们思想、扼杀摧残人才的罪行机动车牌照网上选号,表达了作者要求改革,追求思想解放的强烈愿望。可见,两篇文章都是含蓄地批判了统治者肆意摧残人才的社会现实。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