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五四学制中国历史第二册)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教案
一、活动内容
1.知道我国主要的传统节日: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
2.了解传统节日的由来和发展:有些节日是适应人类自身发展而出现的,有些节日是农业经济的产物,有些节日具有宗教信仰的彩;许多传统节日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商周以后不少节日成为礼俗,变成国家的祭奠仪式。秦汉时期,节日基本成型;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节日的文化内容不断充实。宋元以后,有的节日成为礼仪、娱乐性的活动。
3.知道传统节日涉及的领域:包括生产活动、衣食住行、礼仪、天文气象、宗教、娱乐等。
4.正确看待节日文化:中国的节日文化是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反映了中华民族的道德观和价值观。了解传统节日,有利于认识和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的起源与演变,知道中国传统节日的习俗,提高文化素养。
2、过程与方法:
课前搜集整理: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成立研究学习小组,确定研究课题;查阅相关资料。
课中展示探究;学生展示搜集整理的成果;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了解相应的历史,感受传统节日承载的文化内涵。
课后拓展提升:课后,教师通过探究活动点评、学习园地交流与节日调查走访等方式,进一步了解节日文化。
教师引导学生采取小组分工合作和自主探究的方式,按上述三个阶段完成学习任务。通过以上活动,提高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提高沟通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究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理解中华民族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增强民族自豪感; 通过“洋节”和“土节”的比较,学习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倡导健康的过节方式;通过合作探究,体验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快乐和成就感,培养合作精神。
三、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中国传统节日的内涵与发展
2、教学难点:
四、教学方法
课前搜集、课中展示、课下走访。
五、课时:一课时
六、课型:新授课
七、教学准备:课件,教案,多媒体教室。
八、教学过程
1、检查预习:检查同学们搜集资料情况,并简单评价。然后导入新课。
【活动过程】
【一】课前搜集整理
1.明确活动主题为“探索中国传统节日”
教师简介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的由来。师生经过讨论,一起确定小组研究主题。
2.介绍搜集整理资料的方法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方式搜集资料,建议学生通过调查釆访长辈、查阅报刊书籍、上网浏览、听广播、观看影视资料,或者与同学交流节日感受等途径获取资料。教师还要指导学生了解整理资料的方法,如按照时间顺序梳理春节的演变历史,用不同方式呈现节目的文化内涵等。
3、学生个人或小组合作,按以下几个方面搜集、整理资料:.
主题一:传统节日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的起源
(1)春节的由来和民俗。
(2)清明节的来历。
(3)端午节的起源和相关故事。
主题二:节日习俗和活动的传承与变化
(1)春节习俗和活动的传承与变化;
(2)清明节活动的传承与变化;
(3)端午节赛龙舟的风俗;
(4)了解传统节日的佳着美食芨制作方法。
主题三:传统节日对社会生活的作用
(1)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对今天影响深刻,为什么?
(2)“节日经济”的影响;
(3)对于现在流行的“洋节”,如圣诞节、万圣节、感恩节等”、你有什么看法?怎样看待“洋节”和“土节”?
4、资料的呈现方式
可以是文字介绍、系列照片、音像资料、自制网页、手抄报等,鼓励形式多样。
【二】课中展示探究
(一)学生展示学习成果
可根据学生课前搜集、整理资料的情况,请几名学生上台展示探究成果。注意学生展示成果的多样性。
例1:文字介绍类
春节起源:春节,是农历的岁首,另一名称叫过年,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古老传统节日。自西汉以来,春节的习俗一直延续到今天。春节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据记载,春节由冬天祭拜活动发展而来。冬祭是原始社会人们的一种习俗。开始时,冬祭活动没有固定的日期,但一般都是在每年冬天结束时进行。慢慢地,人们在新旧年交替的时候开展庆祝活动。随着时代的变化,冬祭的形式和内容也发生了变化,最终成了一个辞旧迎新的节日,所以人们开始称它为春节。
1911年,孙中山领导了推翻清朝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1912年中国开始采用世界通用的历法——公历(亦称阳房)。但是,民间仍习惯在农历的正月初一过新年,这天标志着中国农历新年的开始o 1914年1月,北京政府内务部在呈文中提出“拟请定阴历元旦为春节”并被批准。由此,传统农历新年岁首在官方
意义上正式被易名为“春节”,传统的元旦、新年名称被安置在公历的1月1日这一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全国统一以公历的1月1日为新年(即元旦),而把农历的正月初一定为春节。每年春节这一天公历的日期是不固定的,它在1有21日和2月22日之间,最早在1月21日,最迟在2月22日。
春节习俗: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我国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庆贺春节的风俗习惯,其中有许多相传至今。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喜纳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2006年5月20日 , “春节”民俗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端午节的起源: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诸如纪念屈原说了纪念伍子胥说、纪念曹娥说,还有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越民族图腾祭之说等。以上各说,各本其源。闻一多《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列举百余条古籍记载及专家考古考证,认为端午的起源,是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深入人心,故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
例2:表格整理类
表格一传统节日用品、食品及活动
(二)学生探究节日文化
1 .探究节日习俗的文化内涵
门神,即司门守卫之神,是农历新年贴于门上的一种画作。作为民间信仰的守卫门户的神灵,人们将其贴于门上,用以驱邪避鬼、卫家宅、保平安、助功利、降吉祥等,是深受人们欢迎的守护神。根据史料记载,周朝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了“祀门”的活动,而且是极为重要的一项典礼。
搜集并欣赏年画图片,结合表格一、表格二,讨论并探究下列问题:
(1)观察春节门神年画的变化,你能得出哪些结论?
学生1 :春节门神年画的变化,说明春节习俗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在不断变化。如元朝门神出现隋唐演义中的人物秦琼、尉迟恭,抗战时期出现八路军和军民合作抵抗日本侵略的画面。
学生2:春节门神年画的变化,说明节日习俗不断适应当时人的需求。好像也有从神到人的变化。
学生3 :不同时期的年画门神都反映了老百姓驱邪避鬼、卫家宅、保平安、降吉祥的新年愿望,表达的是对平安、幸福的向往与追求。
中国传统节日的来历
(2)结合表格一、表格二,你发现中国传统节日共同的主题是什么?
学生1:中国传统节日都有祭祀祖先的内容。
学生2:中国的节日都有仪式,很庄重,也有点沉重。
学生3:中国传统节日都注重在家里过。
学生4:中国传统节日和中国农业社会的生活方式关系很大。
老师: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植根于农业社会的文明土壤中,它是农业社会生活节奏与农业时代伦理文化的产物,所以,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主题与农业社会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
(3)从这些主题中,你理解的中华民族的道德观和价值观有哪些?
学生1 :重视家庭的作用,,尊重祖先、长辈。
学生2:端午节纪念屈原,中国人崇拜伟人爱国。
学生3 :清明节踏青郊游,正是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时候,说明中国人注意人和自然的关系。
老师:传统节日重视协调天人关系与家庭关系,体现了中华民族崇宗敬祖的观念和尊老、敬老的美德,折射出中华民族祈福攘灾、除旧迎新等求吉心理,是中华民族融汇亲缘感情、增强内聚力的符号,是中
华民族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民族自我意得以体现的媒介。
2.探究传统节日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1)你最喜欢的传统节日是哪一个?为什么?
小组成员认为,他们最喜欢的传统节日是春节。因为,春节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愿望,希望和和美美、团团圆圆;春节可以和家人一起,四处走亲访友;春节还能拜年、守岁、放鞭炮、贴春联,可以看到舞狮、舞龙灯、剪纸、中国结;春节能吃到饺子、一篓聲酬択州:昴廖回卡 ,密今成溃,而网举心舌宾雜国日自台枢否敏戏。
学生展示的资料,包括春联、中国结、剪纸、生肖邮票、“福”字等。
(2)少数民族节日知多少?以蒙古族为例。
搜集的资料表明,蒙古族历来崇尚白,所以将农历正月称为“白月”,把过年节称作“白节”。蒙古族过年的准备工作,从农历腊月二十三开始。蒙古人除了扫除、沐浴、布置蒙古包,让马佩红缨和新鞍,还会着新装,将放有哈达的整只牛、羊献给至亲好友, 除夕夜大家要吃“手把肉”以示合家团圆。初一给长辈拜年一定要在上午,凌晨先向长者敬辞岁酒,再向同辈敬酒,亲朋间互赠哈达,恭贺新年吉祥如意。
(3)“节日经济”的影响
小组成员认为,当今春节长假带动了“节日经济”的发展。春节是中国古老而又最具生命力的节日,同时也是最能带动社会消费和促进经济增长的节日。以前过年,人们满足于吃顿年夜饭、看春晚、穿新衣、放鞭炮,现在人们对过年的需求早已超越物质满足。随着人、物资、金融、信息等各方面的流动,文化、旅游、健康消费日益成为春节消费文化的主流,还添加了时髦的“网络”“低碳”新元素,形成以春节民俗文化为核心的“春节经济”。
(4 ) 了解传统节日的佳肴美食的制作方法。
介绍饺子:
有一句民谣叫“大寒小寒三吃饺子过年”。元朝以后,饺子即成为汉族过年的必备食品。对崇尚亲情的中国人来说,在除夕夜里,把所有的思念与祝福,都包进那薄薄的饺子皮里伴随着辞旧迎新的鞭炮吃着饺子,也包含了对来年美好的期望。
【三】课后拓展提升
1.根据教材《小组合作研究结果展示评价标准》,对各个学习小组进行评价,评选出最佳研究小组,同时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
2.活动课后,教师把学生作品呈现在教室的“学习园地”,供全班学生进一步观摩、交流。
3.组织学生走访。探访民俗,进一步感受传统节日对人们现实生活的影响。
[活动评价】
此活动课可以采用两种方式进行。一种是完全探究式,教师课前布置任务,学生在规定时间内按要求完成探究任务,课中进行集中展示。对此类活动的评价,既要看学生是否较好地完成了活动的任务,是否有显性的活动成果,也要看学生是否真正经历了搜集整理资料、小组合作探究与节日调查走访等活动过程。另-种是部分探究式,这种形式既有学生课前、课后活动过程和课中活动成果展示,也有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对活动内容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究。对此类活动的评价,除以上要求外,还要注意观察学生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