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姓故事
    寻根问祖
寻根溯祖 出自姬姓,以祖上之字命姓。周历王姬胡的儿子姬友,被其兄周宣王姬静封于郑,建立郑国。春秋时期郑国国君郑穆公有个儿子叫偃,字子游,他的孙子游皈以祖父之字命姓,其后皆以""命姓,称游姓。 游姓最早的先祖是黄帝。 周族是有着悠久历史的古老部落。周以经营农业而著称,其祖先弃,任尧的农官,因善种五谷号称后稷。后来弃与夏禹、商契一起成为舜的属官,并协助大禹治水。   
   
      郡望堂号
    1、郡望
    广平郡:汉景帝时置郡。相当于现在河北省南部永年县一带。另说是近邻的鸡泽县东二十里附近。
    冯翊郡:汉武帝时置左冯翊,为三辅之一,三国魏时改为冯翊郡。相当于现在陕西省大荔县一带。
    2、堂号
    广平堂:游氏春秋时期发祥地在原河南广平郡(今河北省鸡泽县东二十里)故堂号曰广平堂。古书《交际大全》载有广平郡望,其中有声实俱茂(雅),秀美而文(吉),清德重名(酢),善诗卓识(诚之),独步六朝之伯始(肇),并膺三辟于高闾(明根)的佳句。括号内是历代游氏先贤名,内涵深刻。
    美秀堂:春秋时,有游吉(游皈的二儿子)貌美才秀,举止文雅,熟于典故。他继名相子产之后任郑国宰相,为政宽和。
    仁和堂:北魏游明根任大鸿胪,处身仁和,接物礼让。故游氏又称仁和堂
    立雪堂:原于程门立雪,典出宋代学者游酢、杨时向儒学家程颐拜师求教的故事。
    此外,游姓的主要堂号还有:冯翊堂广平堂追思堂东兴堂聚辉堂聚顺堂等。
分布与迁徙
游姓是当今较常见姓氏,分布分散,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06%,居第一百六十六位。尤以贵州、四川、湖北多此姓,三省游姓约占全国汉族游姓的53%  游氏在台湾排名三十六位。
山西交城吕梁游姓的集中地,据1985年的资料,游姓占全县人口的0.35%,排前49位。自子游传至游道保,讳匹,号五丈,当李唐世乱之时,道保南迁南闽剑州建阳禾坪村(今长坪村),建家立业,子孙蕃衍,分布江西之赣州、于都、会昌、瑞金、兴国、庐陵等地。到南宋时,因兵荒马乱,游氏68世祖,字文珀,号二三郎(约生于1131年)于1175年从江西庐陵林息坑迁来汀州上杭县胜运里阔滩坝头(今稔田镇化厚村上游屋老屋子里)开基立业。游氏从唐末五代开始,游姓在今我国南方的福建地区,就已兴盛起来。由此可见,福建的游姓,是由河南而江西、再浙江、然后逐步播迁到南方的。游氏族人迁徙外地甚多,海外有新加坡、马来西亚及香港、台湾等地区,大陆有重庆市,江西的赣州、遂川、黎川、龙南、定南、崇义,广东的河源,浙江的遂昌,福建的永定、三明、龙岩、武平、漳埔、宁化、明溪等县市。永安县的歧坑、宫子前、灌子坑、沙子凹、石牌岗等乡村。台湾游姓以福建诏安移居者为多,现在分布较多的县市,有台北县、市,宜兰县,桃园县,彰化县等。山西的交城、太谷、榆社、阳曲等地也有。其中一支是明代后期由陕西榆林迁到山西交城,清乾隆30年,有游姓弟兄由交城迁往内蒙土右旗东湾村。山西蒲县也有游姓是由交城迁去的。
    明洪武年间游昌八(莹,上杭举人)授职兴宁教谕,居官至老,其子孙定居于城南义尚围,后分迁于塔下、洋里、园隆桥等处。其弟昌九随兄来兴谋生,卜居于大坪上河岭村游排
上。兄弟同为兴宁游氏之始祖,已传22世。全县游氏有900余人,主要居住地为宁新区城南村、横新村、文星村及大坪上河岭村等。
 
   东晋十六国时、北魏游氏所用堂联很多,通用的有:“郑国家声远;建阳世泽长”、“程门新世第;立雪旧家风”、“九言教晋卿郑相声名周代震;三尺尊程子豸山著作宋朝芳”、“绍定夫之徵读圣贤书方不愧建阳门第;继太叔之美行忠孝事乃克振郑国家声”、“派衍椷林自建阳而庐陵椒盛瓜绵;基开阔滩分坝头九大房星罗棋布。”
〖游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大鸿胪仁和有礼;
贤卿士美秀而文。
——佚名撰游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南北朝时北魏广平任人游明根,字志远,博学经史,孝文帝时官仪部尚书、大鸿胪卿,封新泰侯。做官五十余年,以仁和处世,以礼让接物。下联典指春秋时郑国正卿游吉,即子太叔,美秀而文雅,熟悉典故,继子产执政。
独步六朝之伯始;
并膺三辟于高闾。
    上联典指后魏·游肇,字伯始,孝文初为内秘书侍御中散,外宽内刚,耽好经传。下联典指北魏·游明根。
-----------------------------------------------------------------
〖游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九言教晋卿,郑相声名周代震;
三尺尊程子,豸山著作宋朝芳。
——佚名撰游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春秋时郑国正卿游吉。下联典指北宋哲学家游酢。
基开阔滩,分坝头九大房,星罗棋布;
派衍椷林,自建阳而庐陵,椒盛瓜绵。
——佚名撰游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游氏宗祠立雪堂通用堂联。
绍定夫之徵,读圣贤书,方不愧建阳门第;
继太叔之美,行忠孝事,乃克振郑国家声。
——佚名撰游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北宋哲学家游酢。下联典指春秋时郑国正卿游吉。
关于游匹
    自子游传至游道保(游匹),讳匹,号五丈(约生于唐宪宗元和年间,公元806-820年),游氏第58代)当李唐世乱之时,道保南迁南闽剑州建阳禾坪村(今长坪村),建家立业,子孙蕃衍,分布江西之赣州、于都、会昌、瑞金、兴国、庐陵等地。因此说游匹是游氏入闽(福建)始祖,也就是一世祖。游酢(第66程门立雪的故事和含义世)是其第九世孙,文泊是游酢的孙子,是游匹的第11世孙,号二三郎,“九子”们是13世孙,总体是第70世。
程门立雪

“程门立雪”,典出宋代学者游酢、杨时向儒学家程颐拜师求教的故事。游酢(游氏66世祖),字定夫,号豸山,与学友杨时都已是40来岁的进士了,还要继续求学,从福建到河南洛阳拜
著名儒学家程颐为师。游、杨来到程家,正遇上这位老先生闭目养神,蒙眬中知有二人来却不动声,二人恭恭敬敬肃然侍立,一声不吭,如此等了好半天,程颐才如梦初醒,见是游、杨二人,装作一惊道:“啊!贤辈犹呼?”那天正是严冬最冷的一天,门外已积雪三尺。“程门立雪”传为佳话,流传千古。
游酢望子孙刻苦学习,留有诲子诗曰:
三十年前宿草庐,五年三第世间无。
门前獬豸公裳在,只恐儿孙不读书。

            “九子游”
到南宋时,因兵荒马乱,游氏68世祖,字文珀,号二三郎(约生于1131)1175年从江西庐陵林息坑迁来汀州上杭县胜运里阔滩坝头(今稔田镇化厚村上游屋老屋子里)开基立业。
   始祖文珀,妣钟氏,生二子,四一郎,四二郎(四二郎外迁失考)。四一郎妣陈氏、范氏,生九子,称“九子游”,裔孙分布海内外,外迁裔孙比家乡多几十倍甚至上百倍,瓜瓞绵绵,前贤后秀,英才辈出。“九子游”分发概况如下:
    长子五十郎,妣林、谢二氏,世居上杭胜运里阔滩坝头,裔孙迁徙外地甚多,海外有新加坡、马来西亚及香港、台湾等地区,大陆有重庆市,江西的赣州、遂川、黎川、龙南、定南、崇义,广东的河源,浙江的遂昌,福建的永定、三明、龙岩、武平、漳埔、宁化、明溪等县市。本县的歧坑、宫子前、灌子坑、沙子凹、石牌岗等乡村。
    五一郎,妣廖、赖二氏,迁上杭古田,后裔一部份迁邻乡步云上福村,另有一部分又迁往漳州绿竹园和长汀等地。又有一部分迁广东的始兴、南雄等地。 五二郎、五三郎:迁江西抚州临川大路下。 五四郎,妣谢氏,迁上杭县梅溪寨,分支蕃衍上杭尧埔、同康、洋乾等乡村及福建省将乐县、广东省广州、浙江省等地。 五六郎迁上杭县蓝溪黄潭、曹田村,后分支迁南靖县游坑村,该处建有“广平堂”祠宇。 五七郎,妣孔氏,迁永定县金丰月流夏圳背建基立业,生二男,长子乐水(三十郎)元配王三娘,继配李氏,迁漳州市尾。次子乐山(四十郎),妣邹、赖、江三氏,生四子:五九郎,六三郎、念四郎、念季郎。五九郎迁永定大溪乡开基创业,裔孙外迁东南亚各国及港、澳、台地区甚多,广东、江西、浙江等省也不少;六三郎,妣余三娘,迁平和县秀峰乡,裔孙又迁广东车岭、下樟创业;念四郎妣曾、杜氏,迁诏安县秀篆乡,后裔孙分支迁广东及台湾彰化、台北、宜兰、桃园等地;念季郎(又名存化),妣余氏,迁永定大排、洪源,裔孙繁衍于龙岩、漳平、南靖,台湾之基隆、台北等地。纵观五七
郎之裔孙枝繁叶茂,人口达数十万之众,是客家游氏的一大脉系。 五八郎迁居广东省之揭阳、汤田等地。 五九郎迁居广东之三饶、洽山、始兴等地。 
    二三郎裔孙寻根问祖芳言 
入杭始祖二三郎,生赣庐陵林息坑。
广平游氏谱记载,六十八世二三郎。
南宋年间迁福建,上杭胜运坝头乡。
落地生根开基业,懿德流芳钟太娘。
生下四一、二世祖,陈、范太婆发九房。
五一移居上福住,号名叫他千一郎。
五二、五三两兄弟,迁回赣地建宗祊。
五四移居梅溪寨,五六迁发黄潭乡。
五七迁到永定县,金峰大溪南山坊。
五八入粤揭阳住,五九移居三饶、洽山乡。
兄弟蕃衍各地住,长房五十守故乡。

王、游、沈、叶是一家
  公元885年,农民出身的兴州固始(今属河南)人王潮、王审知兄弟带领一支起义军远征福建,所向披靡,八年后即荡平福建全境。四年后,王审知被唐朝迁任命为福建威武军节度使,封琅邪王,有了正式的名号。从此,便名正言顺地称霸八闽地区。这便是五代十国之一闽国的由来。
  闽国在开国四十七年年的内忧外患中被南唐灭掉,王审知的后裔也遭到入侵者的血腥屠杀。当时的王公贵族虽有"愿作太平犬,不生帝王家"之叹,但谁又能自己安排自己的命运!史称闽国灭亡以后,除末帝王延政因受优待而留有后人以外,很多王姓子弟,犹如惊弓之鸟,纷纷改姓避祸。在新改的姓氏中,以游、沈、叶三姓为最多。
  原来,三姓的来源都与王姓和王审知、闽国有关:
  王姓改游姓,是王氏子孙自认国亡家破,犹如水中之鱼,游来游去,居无定所;
  王姓改沈姓,是取""""谐音,表示是王审知的后代,子子孙孙不忘其祖;
  王姓改叶姓,是谓犹似树叶飘零,不知所止。
  所以从那时起,东南沿海一带便有了"王、游、沈、叶是一家"之说。后来,随着这一部分人飘居海外,这种说法又传到了南亚、东南亚和台湾岛上。
 如今,福建仍有王、游、沈、叶不结亲的习俗。在台湾西南部的嘉义县,有王游叶沈宗亲会,便是,上当年闽国王公贵族的后裔们组建的。他们最终还是走到了一起。
原平堂的游王情缘
唐代节度使王潮之,其后人王念七、王念八居诏安,王念八死后,将儿子王先益送交游忠信抚养。其子孙改为才游,即把游字中间的方改为才,堂号改为原平堂,意思是取王氏太原堂之原,游氏广平堂之平,称原平堂。后来其后人又有部分改姓王了。所以由此也有游王一家的说法了。
福建龙岩游姓子孙,有一次到祖居洪源祭祖, 因祭祀的事与祖居族亲起冲突,大家不欢而散,竟然就改姓尤。另有游姓族人不满祖产分 配不公,将一子从母姓沉,一子改姓尤,但堂号仍为〔广平﹞
游定夫祠
  宋代理学家、教育家、书法家游酢(字定夫)与杨时程门立雪的故事,千古流传,成为尊师重道之佳话,而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南山镇凤池村仅存的全国唯一建于元代的游定夫
祠,却鲜为人知。如今,在这个不大的村落里居住着5062270人游酢的后裔,成为闽北最大的游氏后裔聚居地,先后接待台湾、香港、澳门及海外乡亲3万多人次前来观光、考察和谒祖。
凤池村背依翠绿山,面对良田、溪涧。传说,许多年前,凤凰曾经在这儿清澈的池水里沐浴过,所以得了个凤池的名字。据该村游氏族谱记载,南宋末年,游酢第六世孙游开移居凤池村,世代繁衍,现村里辈序为嘉、大、恒、成、章、永。为继祖德,承祖训,发扬程门立雪尊师好学之风,游酢九世孙游以正于元代在村里建立御史游定夫祠。该祠大堂正中立有游定夫塑像,左边是凤池村开基主游开塑像,右边是其十六代孙,明两京刑部右侍郎游居敬塑像。踏进大堂正门,昂首可见额枋上悬有宋理宗皇帝钦赐的御赞匾。祠内至今仍保存着一批元、明、清的碑刻、牌匾、人物肖像及图画等文物,具有一定的文物和历史价值。
凤池村游氏后裔对祖先的祭祀、追念活动历代一直没有间断过。近年来,他们筹集资金人民币50万元,对御史游定夫祠游定夫书院修葺一新,还建了游定夫学校程门立雪亭,挖掘修缮了朱熹高弟游开之墓、明代理学家游居敬之墓以及大型石雕神像等古迹。1989年,南平市人民政府批准建立南平游定夫纪念馆,并将其列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如今,凤池村已成为闽北闽学祖师创基胜地,供海内外专家、学者和游客参观考察及游氏后裔谒祖之所。
大姓与小姓
福建永定大溪姓氏,以游姓和巫姓为主,游姓是大姓,两姓关系一向紧张,泾渭分明,互不侵犯。某日,戴着斗笠的巫姓小孩放牛,进入游姓地界,还吃了游家的庄稼。正在田里干农活的一伙游氏大为恼火,准备赶他回去,又念及他是小孩,便要他对对联,对得上便罢。一游氏随口道出:
回字生来两只口,大口吃小口。此联看似一般拆字联,实则盛气凌人:我游姓大口,吃你巫姓小口,巫姓怎敢和我游姓抗衡。机灵的小孩用手摸摸斗笠,脱口而答:伞(注:伞的繁体字)字本有五个人,大人护小人!此联与上联浑然天成,语气中另含一番境界 你们大人本该爱护我这小孩,怎能欺负我呢?更深的含义则是:大家乡里乡亲,大姓更该与小姓和平共处,同建家园!此事就此了结,而且由于这个巧对不胫而走,得到广泛的肯定和赞许,从此两姓关系得到缓解,睦邻而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