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摔角的起源和发展
提起“摔角”,一般人脑海中即是浮现西洋摔角花招百出的表演噱头,然而却少有人知道在中国传统中亦有一种涵备协调、实用、安全、经济、灵活、及踏实等诸般优点的武术,它的名称也叫做摔角。下面是店铺为你们整理的内容,希望你们喜欢。
中国摔角的起源和发展
提起“摔角”,一般人脑海中即是浮现西洋摔角花招百出的表演噱头,然而却少有人知道在中国传统中亦有一种涵备协调、实用、安全、经济、灵活、及踏实等诸般优点的武术,它的名称也叫做摔角。其主要原因无非是因为近百年来我国时局动汤不安,内忧外患,使得摔角运动无法广泛推展,另一方面则因清末民初国势积弱不振,西方炮武器纷纷传入而取代传统刀械,也使得部份国人认为中国传统武术已是落伍无用,而疏于保存与传承。但一最重要的原因是为国人只知引进外国推展之竞技,如日本柔道,韩国跆拳道,却不懂得发扬中国固有之武术,而这些武术则是外国竞技的最初起源,如此舍近求远,不禁令人疑惑不解。
以摔角而论,它就是一种以摔为主体,配合着点、打、拿手法来运用,包含着擒拿、制穴、与
关节技,为传统战场近身制敌技术演变而来,而日本柔道正是明末摔角术东传日本后逐渐演化而成。由于摔角是从近身搏斗而来,所以它包含许多自卫防身的方法,此外因为它是柔道起源,所以在技巧上比柔道更加多样化和实用性。不仅是能保护自己,锻练体魄,亦可以培养尚武精神,发扬传统技艺,是相当值得政府和民间团体加以推广。
中国摔角之演变
中国摔角的起源,在我国历史上的记载,相传是始于黄帝时代。据龙于河图及轩辕黄帝传记载:“蚩尤铜头铁额,则角抵之法始于蚩尤”,而角抵之术即为摔角之滥觞。不过我们并无法考究摔角之术究竟是由何人、何地所创。或许是因为这项运动为人类为了争取生存,与野兽、敌人搏斗,且因为这种迫切的需要,而一直发展与提升它的技术,来因应周遭的危险与环境。在古籍中,“角力记”是中国仅知的一部记载摔角的书,内容记叙概述战国至唐宋间有关角抵武术递嬗的情形,其他则散见于史书之中。且摔角之名称亦因各朝代军事、政治、文化、教育的影响而不同,现将历代史籍中可考的名称,列举如下:
黄帝时代:角抵 -国技论略记载:“摔角其法,源出角抵”
周 朝:角力 -礼记月令篇记载“孟冬,天子乃命诸将帅习射御角力”
秦 代:谷抵 -班史刑法志文中记载:“春秋之后,减弱吞小,并为战国,以为戏乐,用相夸示,而秦更名曰角抵”
汉 代:角抵、角抵、相搏、相权──清代汉书补表中记载:“汉武故事亦云:“未央宫中,设角戏,三百里内皆来观”“元封六年夏,京师民观角戏,于上林平乐馆”
两晋时代:相扑、校力、相贯
隋唐时代:角抵、角抵-隋书记载:“隋炀帝大业六年丁丑,角大戏于端门街天下奇技异能毕集,终月而罢”“郡邑百姓,每至正月十五,做角抵递相夸竞”。角力记记载:“唐穆宗即位初年,幸神策军,观角抵戏,日晏方罢。”
五 代:角抵-五代史李存贤传记载:“无以易卿角抵之胜,吾不食言,即是以卢龙军节度使”
宋 代:相扑、争交、拍张-水浒传七十三回:“今年有一扑手好汉 ,是太原府人氏姓任,名原,身长一丈,字号“擎天柱”,口出大言,说道:“相野间无敌手,争交天下我为魁”。宋杨万里“角抵诗”云:广场妙戏斗成材,才得天颜一笑开,角抵罢时还罢宴,卷班出殿戴花回。
元 代:搏和(蒙古语)──蒙古在未入主中原时,及对相摔角力非常的重视。
在金庸“射雕英雄传”中郭靖在漠北生长,其从小就学习角力相扑,且彼此间相互比试。可见蒙古人对于摔角相扑之重视以为一般人所认识。
明 代:掼交-明朝,有“万法全书”,内有绘摔角图甚多。明末遗民陈元斌氏浙江义乌人,擅长摔角术,当其流寓日本时,将中国摔角术东传日本人,日本人称之为“柔术”,在德川幕府时,已经发展成为五十一流派,皆出自陈门。
满清时代:布库(满州语),善扑、掼跤、摔角、拿力、扑击──满清入主中原相当重视摔角,因此使得摔角名称亦相当繁多。此时清朝君主在京师设立摔角训练所,称为善扑营。钦定大清会典记载:“善扑营,总统大臣,掌选勇力之士,各习其艺以供应凡艺之别曰善扑,曰勇射、曰骗马,皆以时精练”。
而金庸鹿鼎记中即描写到康熙皇帝为铲除权臣鳌拜,而命小内监强有力者习布库摔角以为戏,后趁其入奏时擒之。因此可知清代摔角发展之情况。
近代摔角之兴衰
元斌晚清时代,中华民族受到的威胁以不再是以北方为主,而是东西方外国人的侵略,由于科学
的进步,使得火药武器简便发达,亦使得我国几千年来传统的武术,失去其应有的尊严。所以自晚清庚子战争之后到民初,中国传统武术极为衰弱,而摔角亦是如此。民国初年,国人因长期受到外国之欺凌,而领略到-强国必先强种,强种必先强身;身不强,何以自卫,何能卫国。所以全国开始提倡体育运动,并推展武术,而摔角也在此时重新被流传。
摔角真正定名是在民国五年,当时济南镇守使马良,曾组织一技术大队,设有摔角一科,其更撰有“新武术摔角科”一书,是民国以来第一本摔角教科书。民国十七年中央国术馆成立于南京,列摔角为必修科。摔角至此成为运动大会中必备项目。直至抗战,国共内战,局势混乱,摔角之发展亦随之中挫。后政府播迁来台,摔角多在军、警单位中发展,而由 常东升先生执牛耳。
摔角派别──摔角因各地人文,地理环境之不同可分成四种:
1.蒙古角:蒙古人喜爱摔角,至今仍无改变,然因其生活环境具有独特性,所以在服装和比赛规则上与其他派别有很大差异,通常其摔角衣用牛皮制成而且布满铜扣,比赛是以一角决定胜负,时间场地无限制。
2.保定角:亦称“撩跤”“贯跤”,保定角上场步子大动作快而灵活,独创以快取胜,而被称为“保定快角”,亦有“拈手即跌”之名。特点为撕、崩、捅,以及攻守合一。 常东升大师即为此派之传人。
3.北平角:亦称“摔角”,上场架势较小,小步挪移,一般而言比较偏重防守,所以动作谨慎,注重争手抢把,对摔时常用小动作摔人。
4.天津角:上场架势介于北平角与保定角之间,动作速度亦为两者之间,但其摔法较前两者蛮悍粗野。 (参考资料:《中国摔角传承与训练实务》张光明着,《中国摔角概述》胡绳武着,《中国摔角术》常东升着,《中国摔角术》朱玉龙着)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