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校跳远运动损伤的研究
贺元斌1,李铁录2,吴飞3,杜胜睿4
(北京体育大学,北京100084)
摘要:根据项理论分析,跳远属于体能主导类快速力量型项目。同时跳远运动是一项综合的全身运动,由助跑、起跳、腾空、落地组成,具有高速度、高强度的运动特点,在上板起跳的瞬间,腿部要承受很大的冲击力量,所以,运动员的损伤现象时有发生,如何把运动员的损伤减少到最低程度,是最广大教练员、教师医务工作者关心的问题。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问法和数据统计法对高校跳远运动员的损伤进行了分析,本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跳远运动员最常见的损伤部位为踝关节、腰、腘绳肌,膝关节、胫和脚。损伤大部分是由于运动量安排不合理、过度疲劳和技术动作引起的。因此跳远运动员的关节、肌肉损伤现象时有发生。如何防止运动员损伤或把运动员的损伤减少到最小程度,是广大教练员、教师、医务工作者极其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跳远;运动员;损伤
1前言
1.1选题依据
跳远是一项高速度、高展度的极限运动。其运动特点决定了运动员从事跳远运动有受到损伤的潜在危险。但是只要广大教练员、运动员对此有足够的认识,在运动实践中的各个层面积极预防,不断改进训练条件,科学安排训练内容和方法,运动损伤是可以避免发生的。为此本文将对跳远运动员常见的运动损伤进行调查和研究。
1.2文献综述
国内有关专家一直没有停止过对运动损伤的研究,尤其是跳跃类项目,由于跳远本身的运动特点,尤其对髋、膝、踝的部位的特殊性,由于我国运动员的技术缺陷,使得我国运动员在跳远过程中更易受伤,我国的李红在《跳远训练应以速度为核心》一文中写到:“速度上去了,跳远成绩也就上去了。”但是一味强调了速度忽视了技术,从而导致了运动损伤的发生。我国有关专家认为,我国跳远运动员由于技术的缺陷,训练的不合理安排,使得运动员在膝关节与踝关节等部位常发生运动损伤。与运动员息息相关的是“运动损伤”。只要有“运动”就会有“运动损伤”。运动损伤主要累及四肢,而这是传统骨科学研究的范畴。所以运动创伤学和骨科学联系紧密。目前国际上通用“骨科运动医学(orthopedic sports medicine)”这一名称。随着专业分工越来越细,运动创伤学逐渐从创伤骨科学中分离,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众对运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相应的也产生了越来越多的运动创伤。由于我国的运动创伤水平发展参差不齐,广大人民众也对运动损伤缺乏足够的认识,导致了很多运动创伤不能得到及时的合理的.
运动损伤是指在体育运动过程中发生的伤害事故,运动损伤的例子在训练中屡见不鲜。其原因很多,主要原因有:思想上不够重视;缺乏合理的准备活动;技术上的错误动作;运动负荷过大;身体功能和心理状态不良;组织方法不当;运动粗野或违反规则;场地设备有问题;集体活动中的冲撞、推绊、击打等;以及不良气象的影响等。根据以上诸多原因,常见的运动损伤有挫伤、肌肉损伤、关节韧带损伤、滑囊炎、腱鞘炎、骨骺损伤、髌骨劳损、胫腓骨疲劳性骨膜炎、脑震荡、关节脱臼、骨折等。在各种体育教学与运动中,这些都充分说明高校体育教师对学生体育运动中预防伤害事故是责无旁贷的。
跳远运动是由助跑、起跳、腾空和落地组成。在运动过程中,人体的支撑运动装置受到很大
的静力负荷和动力负荷,人体各部位几乎都参加运动,对各个肌肉的相应运动中枢之间的协调关系要求很高,对运动中枢和植物性中枢之间的协调性也要求很高。因此,在训练中常常会出现一些运动损伤,男女学生都有,男生多于女生。其中二次组织扭、挫、撕裂伤较多,骨折、脱臼较少。常见的损伤部位有大腿后侧肌、膝关节、踝关节的损伤。
预防运动创伤,在任何体育运动训练中,都是一个重要的环节,我国跳远的运动成绩近年来不是很理想,其中一项原因在于青少年跳远运动员在训练时运动损伤发生率较高。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北京体育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首都体育学院,共35名运动员,其中男运动员20名,女运动员15名。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知网、北京体育大学图书馆等查阅有关跳远损伤的文献资料,包括近几年的学术论文,对高校跳远运动员损伤的原因、部位、场合等进行研究,在广泛吸收和利用前人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文献资料的整理、归纳、分析、加工概括等,为本研究的分析提供可靠的理论和实证依据。
2.2.2问卷调查法
设计损伤问卷,问卷主要内容包括个人基本情况、损伤部位、性质、时间和原因等,发放问卷35份,共回收33份,回收率94.29%,剔除无效问卷3份,实际有效问卷30份,有效回收率85.71%。
2.2.3访问法
为了了解跳远运动员损伤的现状和有关损伤方面的知识,有针对性地与长期从事跳远运动项目训练和教学的运动员、教练员、从事运动医学教学工作的老师和校医院医生进行面谈,获取相关信息和资料。
2.2.4数据分析法
运用体育统计知识,对咨询、调查、访问等收集的有效数据,在电脑上用EXCEL软件进行分析处理。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跳远运动员的年龄与受伤率的关系
年龄
18-2021-2323-25合计
发病率
发病人数1214935
%34.34025.7100%
如表1调查显示,在所调查运动员中,发病率主要在18-23岁的运动员之间,这期间运动员身体还处在发育过程中,身体素质还为达到一定的程度,心理活动不稳定,技术动作还不成熟,所以导致这时期的运动员受伤的几率较高一些。运动员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运动年限的增加,心理会达到稳定,身体素质得到
提高,逐步稳定技术动作,从而减少对损伤的发生。
3.2高校跳远运动员运动损伤研究
3.2.1运动损伤的部位
通过表2调查得出得出跳远运动员损伤的部位分别为踝、腰、膝、胫和脚最为明显。其中踝关节和膝关节的损伤人数最多,损伤率都为25.71%,脚的损伤人数为7人,损伤率为20%,位居其次,腰和胫部为4人,损伤率为11.42%。
表2损伤部位
部位人数损伤率
踝关节925.71%
腰部411.42%
绳肌38.57%
膝关节925.71%
胫部411.42%
脚720%
合计35100%
3.2.2运动损伤的性质
运动损伤按损伤的性质来划分,一般可分为急性损伤、慢性损伤、急性损伤转慢性损伤三种。急性损伤是遭受一次直接或间接暴力而造成地损伤。常常在训练或比赛中做某一动作时突然受伤。慢性损伤是由于因为训练安排不当,局部负荷长期过度或负担量过大,由微细损伤积累而逐渐造成的损伤。若急性损伤处理不当,伤后未得到及时,在旧伤未愈的情况下过早进行训练,急性损伤就会转为慢性损伤.
运动损伤按损伤程度可分为以下三种:伤后仍能按照教学训练计划进行体育锻炼列为“轻度损伤”:伤后一周内不能按照教学训练计划进行体育锻炼,需要停止或减少局部活动的列为“中度损伤”:伤后一周以上完全不能运动的列为“重度损伤”。
表3损伤程度
轻度损伤中度损伤重度损伤
人数2393元斌
百分比65.57%25.71%8.57%
通过调查4所大学35名跳远运动员的调查,发现轻度损伤23例,占65.57%,位居第一:中度损伤9例,占25.71%,位居第二:重度损伤3例,占8.57%,位居第三,所以跳远运动员的损伤性质以轻度损伤最为普遍。
3.3跳远运动损伤的时段
表4损伤的时段
时段准备活动专项训练素质练习放松活动合计
人数2276035
百分比  5.71%77.14%17.17%0%100%根据表4显示,跳远运动员损伤的时段主要是在专项技术训练中,占所调查运动员的
77.14%,其次是素质练习中,占17.17%,还有一少部分在准备活动中受伤,占5.71%,
在放松活动中没人受伤。
3.4跳远运动损伤产生的原因
跳远运动员损伤的原因主要是错误的技术动作,占调查人数的42.86%,是损伤人数最多的,其次是准备活动不充分,占20%,占损伤原因的次席,身体素质差,占11.43%,注意力不集中、思想上的不重视、疲劳、场地等原因也是造成损伤的一些原因。(见表5)
表5产生损伤的原因
序号原因人数%
1准备活动不充分720%
2错误的技术动作1542.86%3注意力不集中38.57%4身体素质差411.43%5思想上不重视2  5.71%6过度疲劳2  5.71%7场地原因1  2.86%8意外受伤1  2.86%
3.4.1错误的技术动作
技术要领不正确是指运动员由于技术上的缺点和错误,违反了人体结构的特点和各器官系统的活动规律,
以及运动时的力学原理而引起的机体组织损伤。错误的技术要领,违反了人体结构特点和各器官系统的活动规律,以及运动时的力学原理,容易引起运动损伤。
造成损伤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错误的技术动作。运动技术是指符合人体运动科学原理,能充分发挥身体潜在能力,有效的完成动作的合理方法。合理的、正确的运动技术必须符合项目运动规则的要求,有利于运动员的生理、心理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有助于运动员取得好的竞技效果。
生物力学分析是运动技术诊断最常用的方法,通过技术分析,改进和完善运动员的技术是伤病防治的有效方法。有条件的运动队可以在平时训练和比赛中运用高速摄像的方法,把运动员的技术动作录下来,为他们进行了生物力学分析。出了技术不正确的方面,并进一步改进、完善技术,使运动员掌握先进、合理、规范的技术动作。不仅能避免了伤情的加重,同时还在比赛中提高了成绩。
3.4.2准备活动不充分
准备活动是体育活动中有意识、有目的的各种身体练习,是人体由安静状态向兴奋状态逐渐过渡的一个过程。旨在使身体各器官系统预先得到适当活动,为逐步提高运动强度和做各种动作做准备,以预防伤害事故。适宜的准备活动可使肌肉的代谢加强,肌肉温度增高。一方面可使肌肉的粘滞性下降,减少由于肌肉剧烈收缩造成的各种损伤。准备活动还可以增强各运动中枢间的神经联系,使大脑皮层处于最佳的兴奋状态去比赛。
在训练比赛前,准备活动不合理,往往不能使机体的肌肉和关节得到充分的活动,这很容易导致肌肉、韧带和关节损伤。
3.4.3身体素质差
身体素质一般包括力量素质、速度素质、耐力素质、柔韧素质和灵敏素质。良好的身体素质是运动员进行技战术训练和提高运动成绩的基础;是运动员承受大负荷训练和高强度比赛的基础;有助于预防伤病,延长运动寿命。此外,膝关节的柔韧性也与损伤的发生有着很大的关系:柔韧性好的,膝关节内旋外展的角度相对就大些;而柔韧性较差时,膝关节内旋外旋的角度就小,易于引起损伤。研究表明,下肢的力量素质尤其是股四头肌的力量对膝关节的损伤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股四头肌及其肌腱参与构成膝关节的前部,止于髌骨上缘,通过髌骨借助髌韧带附于胫骨粗隆,是伸膝的主要装置。跳跃项目中,从缓冲到踏跳动作主要是依靠股四头肌来完成,股四头肌力量强,承受的牵力大,其他部位相对负荷就小,就不易引起膝关节损伤。
3.4.4注意力不集中
跳跃运动是速度力量性项目,每一次做动作都充分调动机体各方面的能力,这就要求运动员高度集中注意力,稍有疏忽,就会发生损伤。这在跳远中表现的更为突出,如果运动员心中一时麻痹大意、心不在焉,或者受到外界环境的干扰,极易导致运动损伤。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对于完成训练和比赛任务是非
常重要的。因此,在训练和比赛时,必须尽可能的排除引起注意分散的内外因素;运动员还要学会加强意志努力,以坚强的意志来排除内外干扰,养成专心致志训练比赛的意志品质,逐步发展注意稳定性的良好状态。
3.4.5思想上不重视
引起损伤的原因是还有就是由于思想上的不重视,忽略可能带来的危险性,得不到有效及时的,从而引起损伤的发生。对于运动员来说,运动训练出现损伤是不可避免,应该正确对待伤病,及时主动地向教练和队医反馈身体状况,不隐瞒伤情,损伤后应及时请医生进行积极的,或在医生的指导下,做适当的恢复性训练,使运动损伤得到及时有效和恢复。同时要自觉掌握运动损伤的预防和知识,以增强自我保健和自我保护的意识。
3.5预防措施
3.5.1加强医务监督
医务监督是培养高水平运动员的必备条件,其中包括专业的医务人员,完整的医务监督系统,完善的恢复保健器材设备,先进的科学仪器等。目前,多数院校没有专职的队医,更谈不上科学的仪器设备;也没有专职教练,而是教师兼教练,他们既要从事运动队的训练工作,还要承担很重的教学任务,没有精
力收集运动员损伤的情况,进行专门研究.高校运动队的训练竞赛工作,必须配备科研医务监督人员和一定的仪器设备,在训练中,组织好有关医务人员协同教练员一起对运动训练和比赛中运动员的有关生理机能指标,进行医务监测,以防止出现过度疲劳和伤病的发生,不断提高训练质量。
3.5.2合理做好准备活动
做好准备活动是防止运动损伤发生的重要手段。准备活动的安排既要注意生理上的,也应该注意心理上的。首先要从心理上认识准备活动的重要作用,在生理上既要注意准备活动量的安排,也要注重准备活动时间的分配和内容的选择:开始做准备活动时,应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准备活动离正式训练的间隔时间不易太长;准备活动的内容和专项内容紧密结合;准备活动的量不易太大。
3.5.3科学合理安排运动负荷
运动实践表明,运动负荷安排不合理,不但不能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而且还会造成损伤,影响竞技水平的发挥。科学地控制训练负荷是保证训练成功的重要条件,对提高竞技能力、预防运动损伤有着极其重要地意义。在训练计划中,教练员应严格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设计好负荷量度变化的基本趋势,科学规划并有效调节负荷量和强度的变化。并且使负荷量度的安排与运动员的机体状态的周期性变化相适应。将负荷变化控制在适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