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疡:又称外疡,是一切外科疾病的总称,疡科即外科。
3. 肿疡:指体表外科疾病尚未破溃的肿块。
4. 溃疡:指体表外科疾病破溃的疮面。
6. 疽:疽者,阻也。指气血被邪毒雍聚而发生在皮肉筋骨间的化脓性疾病。
7. 痔:痔有峙突之意,凡是肛门,耳道,鼻孔等人之九窍中,有小肉突起者称之为痔。
8. 漏:指溃口处脓水淋漓不止,尤如滴漏。
9. 岩:病变部位肿块坚硬如石,高低不平,固定不移,形似岩石,溃后疮面中间凹陷较深,状如岩穴,故称之为岩。
10. 毒:凡是导致机体阴阳平衡失调,对集体产生不利影响的因素统称为毒。
11. 顺证:顺,指正常的征象,但是并不是指生理功能的正常情况。外科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按着顺序出现的相应的症状,称为顺证。
12. 应指:用两手食指的指腹轻放在脓肿患部,相隔适当的距离,然后一手稍用力按一下,另一只手指既有一种波动的感觉,这种感觉称为应指。
13. 箍围药:古称敷贴。是药粉与液体混合而成的糊剂,具有箍围聚集,收束疮毒的作用,用于肿疡初期,促其消散。
14. 挂线法:是采用普通丝线,或药用丝线,或纸裹丝线或橡皮筋线等挂断瘘管或瘘道的方法。
15. 结扎法:又称缠扎法,是将线缠扎与病变部位和正常组织的分界处,通过结扎,促使病变部位经络组织,气血不通,远端结扎的病变组织失去营养而逐渐坏死脱落,从而达到目的的一种方法。
16. 垫棉法:是用棉花和纱布折叠成块以衬垫疮部的一种辅助疗法。
17. 疖:是发生在肌肤浅表部位,范围较小的急性化脓性疾病。(疖,头皮穿凿性脓肿)
18. 蝼蛄疖:患疖后若处理不当,疮口过小引起脓毒潴留,或搔抓染毒,或脓毒旁流,在头顶皮肉较薄弱处蔓延,窜空而形成蝼蛄疖。
19. 疔:是一种发病迅速,易于变化而危险性较大的急性化脓性疾病。(疖,痈,皮肤,急性淋巴管炎)
20. 蛇头疔:生长在指头顶端肿胀如蛇头者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21. 蛇眼疔:生于指甲的后缘,因其紫而凸,或溃后胬肉高凸,状如蛇眼的手足部急性化脓性疾病。
22. 发:病变范围较痈大者的急性化脓性疾病。(蜂窝组织炎)
23. 有头疽:发生于肌肤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痈)
24. 流注:发生于肌肉深部的急性化脓性疾病。(脓血症,多发性肌肉深部脓肿,髂窝部脓肿)
25. 发颐:指热病之后余毒结于颐颌间引起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化脓性痄腮炎)
26. 丹毒:指患部皮肤突然发红成片,红如涂丹的急性感染性疾病。躯干部,内发火丹。颜面,抱头火丹。小腿,流火。新生儿臀部,赤游火丹。
27. 因法之名的演员无头疽:指发生于骨与关节之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因其初起无头而得名。(化脓性骨髓炎,化脓性关节炎)(难消难溃难敛)
28. 跗骨疽:指一种毒气深沉,附着于骨的急性化脓性疾病。(急,慢性化脓性骨髓炎)(属于无头疽)
29. 环跳疽:又称股阴疽,指发生于环跳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30. 走黄:指疔疮火毒炽盛,早期失治,毒势未能及时控制,走散入营,内功脏腑而引起的全身性危急疾病。
31. 内陷:指疮疡阳证疾患过程中,因正气内虚,火毒炽盛,导致毒邪走散,正不胜邪,毒不外散,反陷入里,客于营血,内传脏腑的一种急性疾病。多由于有头疽患者并发,故名疽
毒内陷,又称三陷生变。(火陷,有头疽1-2侯毒盛期,由于阴液不足,火毒炽盛,复因挤压伤口,或不当失时,以致正虚不胜邪,毒邪客于营血,内犯脏腑而形成。干陷,2-3侯溃脓期,忧郁气血两亏,正不胜邪,不能酿化成脓,载毒外泄,以致正愈虚,毒愈胜,从而形成内闭外脱。虚陷,4侯收口期,毒邪虽已衰退,而气血大伤,脾气不复肾气亦虚,导致生化乏源,阴阳两竭,从而余邪走窜入营。)
32. 流痰:发生于骨与关节的慢性化脓性疾病。(鹤膝痰)
33. 累历:发生于颈部的慢性化脓性疾病,因其结核成串,累累如串珠,故名。(阴证疮疡,颈部淋巴结结核)
34. 乳痈:是热毒入侵乳房发生的急性化脓性炎症。(急性化脓性乳腺炎)
35. 乳发:发生在乳房部位肌肤之间,容易腐烂坏死的严重化脓性感染。(乳房部蜂窝组织炎,乳房坏疽)
36. 乳癖:指乳腺组织既非炎性也非肿瘤的良性增生性疾病,西医称乳腺增生病。
37. 乳疬:男女儿童或中老年男性在乳晕部出现的疼痛性结块(乳房异常发育症)
38. 乳核:是乳房最常见的良性肿瘤(乳房纤维腺瘤)
39. 乳岩:指乳房部的恶性肿块(乳腺癌)
40. 瘿:是甲状腺疾病的总称,指颈前结喉两侧肿大的疾病。
41. 气瘿:瘿病的一种,因其患部肿块柔软无痛,可随喜怒而消长。
42. 肉瘿:是瘿病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其临床特点是颈前喉结一侧或者两侧,柔韧而圆,如肉之团,随吞咽动作上下移动,发展缓慢。
43. 瘿痈:瘿病中一种急性或亚急性炎症性疾病(急性或亚急性甲状腺肿)
44. 石瘿:瘿病坚硬如石不可以动者。(甲状腺癌)
45. 失荣:是发于颈部及耳后的岩肿,因其晚期气血亏乏,面容憔悴,形体消瘦,状如树木枝叶发枯,失去荣华而命名。
46. 斑疹:为局限性皮肤明显的颜的变化,不隆起也不凹陷。
47. 风团:为皮肤上局限性水肿隆起,常突然发生迅速消散,不留任何痕迹,发作时伴有剧痒。
48. 糜烂:为局限性表皮缺损,系有疱疹,脓疱的破裂,痂皮的脱落等露出的红湿润面,多属湿热为患。
49. 溃疡:为皮肤或黏膜深层的真皮或皮下组织的缺损。
50. 皲裂:为皮肤上的线性拆裂,多由血虚风燥所致。
51. 热疮:是发热后或高热过程中出现的皮肤黏膜交界处的急性疱疹性皮肤病。(单纯性疱疹)
52. 蛇串疮:一种皮肤上出现的成串的水泡,呈身体单侧带状分布,痛如火燎的急性疱疹性皮肤病。(带状疱疹)
53. 疣:一种发生于皮肤浅表的良性赘生物。(疣目(寻常疣),扁瘊(扁平疣),鼠乳(传染性软疣),趾疣(掌趾疣),丝状疣)
54. 风热疮:一种斑疹颜红如玫瑰,脱屑如糠秕的急性自限性皮肤病。亦称风痒(玫瑰糠疹)
55. 黄水疮:是一种发于皮肤的有传染性的化脓性皮肤病。(脓疱疮)
56. 藓:是发生在体表,毛发,指(趾)甲的浅部真菌性皮肤病。(白秃疮白鲜,肥疮黄藓(头部),鹅掌风手藓(手部),脚湿气脚藓(脚部),圆藓体藓,紫白癜风花斑藓(全身))
57. 疥疮:由于疥虫(疥螨)寄生在人体皮肤所引起的一种接触传染性皮肤病。
58. 湿疮:一种过敏性炎症性皮肤病。(湿疹)(浸淫疮(全身,滋水多),血风疮or粟疮(丘疹),旋耳疮(耳部),呙疮(手足部),阴囊风(阴囊部),脐疮(脐部),四弯风(弯曲部),乳头风(乳头部))
59. 接触性皮炎:指皮肤或黏膜接触某些外界致病物质所引起的皮肤急性或慢性炎症反应。
60. 药毒:指药物经过口服,注射,皮肤黏膜直接接触等用药途径,进入人体后引起的皮肤
或黏膜的急性炎症反应。(荨麻疹样,麻疹猩红热样,多形红斑样,固定红斑,剥脱皮炎型,大疱性表皮松解,湿疹皮炎样)
61. 风瘙痒:指一种没有明显原发性皮肤损害而以瘙痒为主要症状的皮肤感觉异常性皮肤病。(皮肤瘙痒症)
62. 隐疹:是一种皮肤出现红或苍白风团,时隐时现的瘙痒性,过敏性皮肤病。(荨麻疹)
63. 牛皮藓:是一种皮肤状如牛项之皮,厚而且坚的慢性瘙痒性皮肤病。(神经性皮炎)
64. 白庀:因其“肤如疹疖,白而痒,搔起白皮”而得名,是一种常见的易复发的炎症性皮肤病。
65. 粉刺:是发生于颜面,胸,背等处丘疹如刺,可挤出白碎米样粉汁为临床只要表现的皮肤病。
66. 齿线:肛瓣与直肠柱的基地在直肠与肛管的交界处形成一条不整齐的交界线。
67. 肛管直肠环:外括约肌的深浅二部围绕直肠纵肌及肛门内括约肌并联合肛提肌的耻骨直肠肌,部分联合纵肌环绕肛管直肠连接处,组成一环,称为肛管直肠环。(作用,维持肛门括约肌功能,若手术切断此环,会致肛门失禁必须切断时应用挂线法)
68. 熏洗法:以药物加水煮沸或者用散剂冲泡,先熏后洗,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收敛止血,杀虫止痒等作用。(作用机理,腠理疏松,流畅气血,软坚散结,活血消肿,止血止痛,除湿收敛,杀虫止痒)
69. 枯痔法:以药物如枯痔散,灰皂散敷于2,3期能脱出肛外的内痔痔核的表面,具有强腐蚀性作用,能使痔核干枯坏死,达到痔核脱落痊愈的目的。
70. 肛瘘:指直肠或肛管与周围皮肤相通所形成的瘘管。
71. 肛裂:肛管的皮肤全层纵行裂开并形成感染性溃疡者。(周期性疼痛)(六联症,肛乳头肥大,潜行性瘘管,节膜带形成,溃疡,肛裂,肛门狭窄)
72. 锁肛痔:本病是发生在直肠肛管的恶性肿瘤,病至后期,肿瘤阻塞,肛门狭窄,排便困难,犹如锁住肛门一样,故称锁肛痔。
73. 间歇性坡行:表现为病人在以一定速度行走一定距离后,下肢等的某个部位出现酸胀感或阵挛感,迫使病人停步,休息1-5分钟缓解,再次行走又出现。
74. 股肿:指血液在深静脉血管中异常凝固而引起的静脉血栓,血液回流障碍的疾病。(血栓性深静脉炎)
75. 血栓性浅静脉炎:发生于肢体浅静脉的血栓性,炎性病变。
76. 筋瘤:以静脉紫,盘曲突起如蚯蚓状,形成团块为主要表现的浅静脉病变。(下肢静脉曲张)
77. 臁疮:发生于小腿臁骨部位的慢性皮肤溃疡
78. 脱疽:发生于四肢的末端,严重时趾(指)节坏死脱落的一种慢性周围血管疾病。
79. 冻疮:是人体遭受寒邪侵袭锁引起的局部或者全身性损伤。
80. 破伤风:指皮肤破伤,风毒之邪乘虚而入引起发痉的一种急性疾病。(熄风,解痉,解毒)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