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隆璇从事排笛演奏二十多年的张中立在台湾享有“排笛王子”的美誉,创下了排笛在中国和亚洲的诸多“第一次”:第一位把排笛带进中国台北两厅院的演奏家;亚洲第一位用排笛挑战长笛协奏曲的演奏家;亚洲第一位受邀参加欧洲国际排笛艺术节演出的演奏家;亚洲第一位与德国最顶尖的排笛演奏家吾尔利赫(Ulrich Herkenhoff)合作的演奏家……
张中立从十一岁开始学习中国竹笛,十五岁学习西洋长笛。1988年,他进入国乐团担任笛子演奏,乐团多次安排他发表作曲家的新作品,举办个人多项管乐器独奏会等。1994年至1999年,张中立任教于台湾艺术大学中国音乐学系。他与排笛的相识、相知,最早可以追溯至他在大学时看到的一部电影《美国往事》(Once upon a time in America),“它的
所有主题曲都是用排笛来吹的”。从此,排笛的声音便深深地印刻在了他的心里。
1994年,张中立在发行了首张排笛演奏专辑,主打西洋流行歌曲。然而,可能是因为当时的台湾观众对西方音乐不熟悉,专辑的推广不尽如人意。那一年恰逢王菲来台湾发展,她的首张国语大碟《迷》中的《我愿意》等歌曲大受歌迷喜爱,而张中立与王菲身处同一家唱片公司,于是公司建议他尝试用排笛来吹王菲专辑里的曲目。随后,张中立便推出了专辑《心的天空》,其中收录了《我愿意》《天空》《棋子》《情网》等经典情歌的排笛演奏版,唱片的销量很快上去了。迄今为止,张中立一共发行了十三张排笛演奏专辑和三
张与流行歌手林隆璇合作的《琴逢笛手》专辑,并多次入围金曲奖,足迹横跨欧、亚、美洲等多个国家。
目前,排笛在世界范围内流行于欧美、南美一带,它的形制也有很多种,包括希腊排笛、中国排笛、越南排笛、非洲排笛等,张中立吹的是罗马尼亚形制的排笛。“罗马尼亚有着‘排笛王国’之称,排笛是他们的传统乐器,很多知名的排笛演奏家都来自罗马尼亚。”他认为自己制作的乐器更适合自己来演奏,“因为每个人的人体构造不同”。他与一位竹艺艺术家合作,对方负责排笛的外形,他自己则控制吹嘴如何打磨、乐器如何调音等方面。相比用木头制作的排笛,张中立更喜欢用竹子做的排笛,“声音更加清脆、嘹亮”。
虽然同是被称为“笛”的乐器,但在张中立看来,排笛在音和气质上与中国竹笛和西洋长笛是截然不同的。竹笛和长笛只有一个吹孔,而排笛有很多个,有时候演奏手法和口琴很像。一支G调二十二管的排笛和西洋长笛的音域一模一样,在理论上可以吹任何调的乐曲。“排笛可以通过吹奏时气柱的粗细和角度的大小来做出一些变化的效果,比如压音、抖音以及比较沙哑的音,而中国竹笛和西洋长笛的可变性就没有那么强了。”
由于张中立的努力,排笛在地区得到了蓬勃的发展。然而,他发现,越来越多
的人想要学习排笛,但这件乐器既没有教材,也没有师资。“说真的,欧洲的排笛教材也不多,偶尔有几个演奏家写几本教材,但不成系统,我希望能有一系列的教材,让学生有所遵循,一路走上来。”因此,在发行了第十张专辑之后,从2003年开始,张中立放慢了演奏的脚步,悉心规划起排笛的教育。他针对台湾地区的中小学老师培养师资力量,于2008年成立了台湾地区第一个排笛社团,2013年成立了亚州第一个完整编制的排笛合奏团,并在台湾地区多个文化中心举办排笛的推广音乐会等。
自1994年跨界流行乐坛以来,张中立不断突破排笛的曲目单,大幅度地扩大了这件乐器可演奏的领域,累积了多年的音乐表演经验让他尤其擅长音乐气氛的营造与铺陈。第一次来中国大陆举办独奏会,张中立呈现出一场精心设计、包含了几大不同板块的曲目单:电影配乐《美国往事》《天堂电影院》《一步之遥》,“致敬皮亚佐拉”系列《自由探戈》(Libertango)、《1960年的夜总会》(Nightclub 1960)、《1930年的咖啡馆》(Cafe 1930),迪士尼卡通组曲《阿拉丁》《花木兰》《小美人鱼》《冰雪奇缘》,以及流行经典组曲《李香兰》《天空》《蓝生死恋》《我愿意》等。整体曲目编排令人耳目一新,符合了当下多元化的音乐品鉴口味。
张中立表示,他之所以这么安排,是为了吸引更多的年轻人来听这场音乐会。“排笛在古典领域的市场已经变得很小,年轻一辈的人都不太知道这个乐器了,如果只演古典乐的话,到后来就没人听,自己演给自己听,”他很坦诚,“而流行歌是大家都喜欢的,我们希望借由流行歌的诠释,让年轻人认识排笛。”不过,对于张中立来说,演奏流行歌曲只是一种普及排笛的“手段”,他的志向远不止于此。“排笛的上手很容易,但这个乐器,你学得时间越久,它越难,因为你不会甘于只吹流行歌曲,而想要挑战更高难度的曲目。”目前,欧洲的音乐学院虽然可以授予排笛演奏家文凭,但并非固定的专业,他的梦想是,将来排笛能成为中国音乐院校的主修专业,将排笛演奏进行到底。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