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好山水,寄情山水,是中国士大夫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名山吸引着名人,名人心慕着名山。名山因拥有众多名胜而魅力永久,名人又为名胜增辉添彩,名人必有佳作,佳作传世,名山增辉。特别是明代徐霞客两度登临黄山,叹为“生平奇览”,并写下“薄海内外,无如徽之黄山。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的胜誉。
黄山游李白醉游黄山
传说一天李白提着美酒,经汤泉沿桃花溪而上。一路上,松涛泉鸣,灵鸟歌唱,奇卉飘香,李白乐得不停地叫好。当他路过虎头岩上,有一块大石横卧道旁,李白望而又行。在溪旁山畔,有巨石如琴;崖上泉水,飘然而下,滴落在石琴上,发出铮铮琮琮的乐声,十分悦耳。李白返回道旁巨石坐下,一边高歌,一边饮酒,不觉大醉。他踏着醉步,绕石三圈,弄泼瓶中美酒,还不断点头,人石皆醉。这巨石后来被称为“醉石”,泉名为“洗杯泉”。崖上泉水为“鸣弦泉”。古诗云:“石崖悬琴琴最寒,五更三点是谁弹?清声流出相思泪,日照风吹竟不干。”据说“洗杯泉”三字,为李白笔迹。“醉石”二字为王寅题。
徐霞客两度游黄山
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1586—1641年),名弘祖。他不满明末政治黑暗,终身不入仕途,立志考察大好河山。据记载,徐霞客每次外游:“不治装,不裹粮,能忍饥数日,能遇食即饱,能徒步走数百里。”他曾二临黄山。第一次于1616年初春,他冒着风雪攀登黄山,游览了汤泉、慈光寺、狮子林、石笋矼、光明顶等地。他第二次上黄山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他不顾僧人劝阻,决意上天都峰。经历无尽艰辛,才登上天都峰顶。另外,他在登上莲花峰后,得出莲花峰高于天都峰的结论。他在《游黄山记》(后)写道:“峰居黄山之中,独出诸峰上”,“天都亦府道矣!”天都峰仅比莲花峰低54米,可见徐霞客的判断十分准确。
朱元璋黄山脱险
传说朱元璋与元兵交战,败后逃到黄山鳌鱼峰下。高峰阻挡,无路通行,于是他跪地祈求上天赐给生路。说来也怪,这时莲花峰顶的仙翁云帚一指,顷刻间掉下一块三角状巨石,形成一个狭窄石洞,朱元璋叩拜仙翁后即穿洞而过。此时,蜘蛛很快在洞口结上了蛛网。元兵追到时,看见洞口结的网,无人穿过,便撤兵而去。这块三角形的巨石便是有名的“鳌鱼洞”。此外,有传现在位于黄山市屯溪东郊的“花山谜窟”,是当年朱元璋与部下朱升屯兵及储粮之地。
普门和尚开发黄山
普门,生于明朝万历至天启年间(1573─1627年)。他原姓奚,自幼父母双亡,后出家当和尚。普门在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到黄山。他到黄山前曾做梦,见如来大佛的弟子文殊菩萨,把他领到一座云海缥渺的仙山,并指此处为修炼之地。这美梦激发他访寻名山之心。后来他到黄山游后,仿如重临旧地,他攀登了前人未到的天都峰绝顶,并打通了前往玉屏峰之路。普门登天都峰顶后,决定在玉屏峰建寺,名“文殊院”。后在朱砂峰旁建慈光寺(今慈光阁)。由于慈光寺得皇帝命名,顿时盛名四播。全国各地来寺者络绎不绝,黄山的建设也随之而增加。现在不少游览黄山的主要道路、桥梁等都是在普门和尚开发的基础上修建。所以,普门可算是开发黄山贡献最大的人。
近代名人在黄山
近代文人郭沬若、老舍、郁达夫、陶行知等,都曾上黄山游览及赋诗。如老舍有《黄山小诗》描写黄山景:“天都奇伟海云幽,莲蕊莲花高入秋。欲识黄山真面目,风华半在玉屏楼。”画家黄宾虹、刘海粟、张大千、潘天寿及李可染等都曾在黄山挥毫,绘下不少名作。
也被黄山深深吸引。1979年7月11日,到黄山视察,并提倡发展黄山的旅游事业,揭开了黄山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的序幕。2001年,时任到黄山视察,并写下了《登黄山偶感》诗:“遥望天都倚客松,莲花始信两飞峰。且持梦笔书奇景,日破云涛万里红。”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