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对于外界事物,眼睛所见、耳朵所闻的最直接印象,来自人的本能意识,是一种未经人的思想或生活经验所雕琢的无意识判断。但当人们去欣赏或赏析一幅画、一首歌、一个建筑物或一部影像作品时,此时的判断就是需要鉴赏者对这幅画的彩构图、这首歌的调式结构、这个建筑物的空间设计、这部影像作品的画面等进行理性的思考,而这个注入理性的过程,其实也就是用哲学思维去认识艺术的过程。
关键词:艺术;哲学;《艺术哲學》
一、用哲学的理性思维去欣赏艺术的感性部分
哲学是什么?有人会觉得哲学是大部分人看不懂的智慧,有人认为哲学是勤学善思者们独有的见解,也有人会认为哲学是生活的升华,人类用智慧将其重建并系统化,成为一门知识或学问。但其实,哲学不应该仅仅是一门学问乃至知识,更应该是一种行动,更应该是一种生活
方式乃至生活的艺术,更应该是生活本身,是人们对生活无所取舍和执着的豁达自然、明白四达的生活智慧[1]。哲学问题并没有人们想象中的晦涩难懂,只是人们无心去感受生活,失去了热爱智慧的欲望,加上诸如柏拉图、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等伟大哲人们针对生活进行的一些哲理性概括,就越发导致“哲学”这二字显得高深莫测。
当下谈到艺术,人们可能会觉得那是远离柴米油盐、尘世喧嚣的诗意生活,或许人们想到的还有那些躺在博物馆、展厅、舞台上各具特的艺术作品。但其实,生活何处不艺术呢?民间艺人阿炳(华彦钧)在穷困潦倒生活中的低声呻吟不是艺术吗?严谨而又自由的音符排列不是艺术吗?那看不懂的印象画派不是艺术吗?这样看来,艺术其实是自由的,更重要的是,这一切的自由都源于我们的生活,它从来都不是空中楼阁,也从来没有孑然一身,就像对于严谨的古典艺术,温克尔曼运用了一种精巧的委婉语:对于他而言,希腊艺术从形式上讲是关于“自由”,而从历史来讲也是依赖“自由”——尽管“自由”恰恰是很模糊的东西或做着很模糊的事情[2]。艺术是自由的,换句话说,它带有较大的感性成分,对艺术的追求、陶醉,其实就是对沉重又烦琐的现实生活的解放。我们欣赏艺术、热爱艺术,对艺术总是充满了无尽的欲望与期待——即使它是令人费解的——我们仍然会忍不住爱慕它的洒脱。
在艺术的历史变化里,有的时间长有的时间短;每一位艺术家以沉淀与流传的文化为基础而创作,他们的个人研究贡献就在于对文化的延伸、深入与变化[3]。当我们用哲学的理性思维去欣赏艺术的感性部分时,我们会发现,艺术并不仅仅是艺术家们表于形的技术或技巧,而是艺术家或者大众对他们所在时代的情感表达,而艺术产品仅仅是这些情感的传递媒介或表现形式。哲学思维还会让我们发现,艺术是一种本能,一种人类的自发行为,这种本能是通过人类独有的创造力来实现。归结起来,艺术的本源是本能冲动,但艺术的产生却是理性指导的结果[4]。
二、从丹纳《艺术哲学》的“三要素”
理解艺术的哲学内涵
丹纳在《艺术哲学》书中讲到希腊的雕塑时,提出了种族、时代、环境这三要素。在谈论种族时,丹纳提出首先要考察他的乡土,因为乡土文化可以说就像是血液一样在一个人、一件作品中流淌着,生生不息。由于艺术创作是人的本能创造,所以一个种族所独有的特征便一定会注入作品中,即使不是有意而为之,也会多多少少地体现这个种族的原始环境、地貌特征、生活方式、性格遗传等等,就如希腊人无论何时何地,都表现出精明、聪明的头脑,
而他们的智慧与他们生活的土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生活的地方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土地相对贫瘠,就是因为这样的生长环境,才让这一个种族一刻不停地创造、学习、感受,比起生活富足之地的人,他们这些人更容易得到满足,并更加追求思想、精神上的获得感。
第二个提到的要素是时代。丹纳提到:无论什么时代,理想的作品必然是现实生活的缩影。这里的时代所包含的概念极其宽泛,它包括地理环境因素、精神风貌、宗教教育、世俗教育等会影响作品创作的因素。就比如:中世纪的人爱幻想,追求梦境生活并且一心一意地膜拜神灵;文艺复兴时期,随着政治、经济、文化,尤其是人们思想、精神的解放,艺术开始活跃起来,艺术家们的天赋和才能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开发。在时代因素里,丹纳认为要产生伟大的作品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自发独特的感情能不受制约地表现出来;二是周围要有与你的思想近似的感情存在[5]。
提到的第三个要素是环境。环境包括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地理、自然等等,丹纳阐述的环境要素则更倾向于自然环境。希腊这个半岛,没有酷热或严寒,人们也不会因此变得消沉懒惰或僵硬迟钝,在这样的环境下生长的民族,他们的精神状态、思想意识更加活泼、敏捷,并愿意把思想所创造的一切运用到行动之中。
无论是物质文明还是精神文明,他们的性质面貌都取决于种族、时代、环境这三大因素,因此,可以说艺术是哲学的社会表达,是人类文明发展重要结果的表现体。将其置于当今时代,无论是视觉艺术,还是音乐、戏剧、舞蹈等艺术表现形式,也是同样的道理。比如20世纪80年代的民谣和90年代的民谣同样是因为时代背景、人们听觉审美、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而产生了不一样的流派或风格,也诞生出了很多有时代代表性的音乐人,比如80年代的老狼、李晓东,我们这个时代的城市民谣歌手程璧、陈粒,等等。陈粒
三、用形而上的角度看艺术
《易经·系辞》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道,是宇宙的本源;器,是有形的存在。一幅画作、一个雕塑、一首歌曲都是实质存在的物体,人们去欣赏艺术作品时,首先是先有对“器”的初步印象,再经过对作品的“二次创作”,形成了“道”,从某种角度来看,“道”似乎是人们精神思想的表象,但二者是截然不同的,也千万不可认为“道”就是精神层面的抽象思维。
以华彦钧的作品《二泉映月》为例。关于这个作品的赏析目前有多种观点,一种认为这首曲子真实地反映了阿炳的悲惨生活(当然,悲惨这个词也有可能是我们后人给他加上去的)
,也展现了他在民乐创作上的才华与高超技艺,另一种认为这首曲子就是在描绘一个月怡人的夜晚。就是因为艺术上的某些争议,这些作品显得更加珍贵。这两种观点一种是从“器”的层面进行赏析,比如演奏中是如何运用不同的揉弦方式、力度以及滑音等技巧来对美好月进行诠释;一种是从形而上的角度对作品进行赏析,结合了华彦钧的出生背景、生活环境、性格特征,甚至是众人对他及他的作品的社会评价,从某个角度来说,这也是“观众”对艺术作品的二次创作,这一过程的完成也让艺术作品本身得到了升华。
无论是音乐作品还是绘画作品,其艺术价值的实现除了需要创作者从“器”“道”两个层面进行研究,也需要大众在欣赏的过程中能够结合形而上、形而下两个层面进行分析,以便更深入地完成对作品的剖析与理解。用形而上的哲学观点去理解作品时,其实也应该结合丹纳在《艺术哲学》一书中所提到的种族、时代、环境三要素,不能仅仅停留在“形”这一层面,要像去了解一个人一样,先了解他的出生地点、生活环境、人物性格、发展方向等等,任何一个人或一件作品都不是凭空产生的,所以,形而上的思维能够让我们对作品有一个更加深入、更加完整的理解。
四、结语
一般而言,我们都认同人类应该研究艺术。我们采取一种相当宽厚的观点,认为艺术作品值得我们学习与探索,而且我们必须这么做才能发掘出隐藏于作品中的秘密[6]。至于用一种什么样的方式、什么样的态度去对其进行研究,更是一个值得我们去探索的问题。艺术很重要,艺术的哲学内涵更是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对其进行深入的探索,才能让艺术的功能、价值在生活中真正实现。
参考文献:
[1]郭昭第.艺术哲学提要[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1.
[2]普雷齐奥西.艺术史的艺术:批评读本[M].易英,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35.
[3]阿尔甘,法焦落.艺术史向导[M].谭彼德,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8:25.
[4]桑塔亚纳.艺术中的理性[M].张旭春,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11.
[5]赵婷.论丹纳《艺术哲学》的“三要素”[J].文学教育,2016(6):94-95.
[6]德波顿,阿姆斯特朗.艺术的慰藉[M].陈信宏,译.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9:7.
作者单位: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