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之文言实词
一、问题描述:
高考文言文阅读中涉及到哪几类文言实词?主要从什么角度来对文言实词进行考查?如何在文本中正确解释实词的动态意义?
二、复习范围
1.古今异义
由于语言的发展变迁,不少文言词汇的词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了词形完全相同而古今意义有别的双音词,在现代为双音词而在古代为偏义词或短语的语言现象。例:
《桃花源记》中“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的“妻子”古义指妻子和儿女;今义指男子的配偶。“绝境”古义为与外界隔绝之地;今义为没有出路的境地。
古今词义变化
古今词义变化 | 分类 | 举例 |
词义扩大 | 例如“江”和“河”在古代专指“长江”和“黄河”,现在可以指任何的江河,词义扩大了。 | |
词义的缩小 | 例如“臭”在古代是“气味”的意思,现在专指不好闻的气味,词义缩小了。 | |
词义的转移 | 例如“涕”在古代指“眼泪”,而现在却指鼻涕了,词义发生了转移。 | |
2.一词多义
在古汉语中,同样一个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有不同的用法,不同的读音,表达不同意义。
例:“名”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醉翁亭记》(命名)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陋室铭》(出名,著名)
不能名其一处也。《口技》(说出)
3.通假字
通假字,即文言文里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另一个字来使用的现象叫通假。
通假字 | 通假字类型 | 本有其字而不用,用另一个同音字代替 | 如“一厝朔东,一厝雍南”中的“厝”通“措”,放置之意 |
是本无其字,有音无字,用同音字表示 | |||
通假的方式 | 同音通假 | “说”通“悦”,高兴之意 | |
双声通假 | “亡”通“无”,没有之意 | ||
叠韵通假 | “徧biàn”通“遍”之意 | ||
4.词类活用 (1)名词的活用
类型 | 举例 | ||
名词活用 | 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 名词+名词,非并列修饰关系,且无谓语,一般前一个名词做动词 | 例:晋军函陵(《烛之武退秦师》) |
名词+代词,这时名词一般活用为动词 | 例: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 ||
副词(能愿动词)+名词,这时名词活用为动词 | 例: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 ||
名词用“而”、“则”、“以”与动词或动词性短语相连接,名词活用为动词 | 例: 执此以朝(《项脊轩志》) | ||
时间名词+名词,后面一个名词往往活用为动词 | 例:朝歌夜弦(《阿房宫赋》) | ||
方位名词也常常活用作动词 | 例:下江陵,顺流而东也(《前赤壁赋》) | ||
名词活用为状语 | 普通名词用作状语 | ①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 例: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表示动作行为的依据、手段或工具。 例:失期,法皆斩(《陈涉世家》) ③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或状态。 例: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 | |
时间名词用作状语 | 例:则刘病日笃 | ||
方位名词用作状语 | 例:外无期(jī)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陈情表》) | ||
名词使动用法 | 指这个名词带了宾语,并且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变成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例:舍相如广成传舍(《廉颇蔺相如列传》) | ||
名词意动用法 | 指把它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作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 ||
(2)动词的活用
动词活用 | 动词活用为名词 | 动词的主要作用是充当谓语,但有时也出现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表示与这个动词的动作行为有关的人或事,这时它就活用为名词了。 例: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阿房宫赋》) |
动词的使动用法 | 动词和它的宾语不是一般的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产生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一般说来,活用作使动的动词,多数是不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用于使动时,后面就带有宾语。翻译时要采用兼语式的形式。 例:外连衡而斗诸侯(《过秦论》);可烧而走也(《赤壁之战》) 及物动词也有活用为使动的,但较少见。 例: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过秦论》);宁许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 及物动词本来就带宾语,在形式上与使动用法没有区别,区别只在意义上,这就需要认真具体分析具体语言环境,根据上下文来分辨。 | |
(3)形容词的活用
形容词活用 |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 形容词如果处在主语或宾语及判断句谓语的位置上,具有明显的表示人或事物的特征和意义,它就活用为名词。 例:四美具,二难并(《滕王阁序》) |
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 形容词本身是不能带宾语的,但有时后面却带了宾语(但又不是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这时候形容词就活用为动词。 例: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 |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 形容词带上宾语以后,如果使得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和状态,那么这个形容词就活用为使动词。 例: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过秦论》) | |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 形容词用作意动,是主观上认为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例: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 | |
三、方法指引
理解文言实词的方法 | 字音推断法 | 根据字音,可发现通假关系,利用通假关系,再联系上下文推断,有时会有“柳暗花明”之感。 例“或至涂而反” “涂”与“途”读音相同,“涂”是“途”的通假字,再联系上下文,可以推断“涂”的意思是“道路”。 |
字形推断法 | 汉字大部分为形声字,形旁有表意功能,因此可以从字形结构来推断词义。 例《醉翁亭记》中“云归而岩穴暝”,“暝”从“日”,表昏暗之意。 | |
成语推断法 | 成语是前人留下来的保贵财富,成语中的许多字词带有古代汉语的本意,借助熟悉成语中的词义,联系上下文来推断实词含义,不失为良策。 例“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苏洵《六国论》)中“速”字,我们可联系成语“不速之客”,成语中“速”为“邀请”之意,由此我们可根据上下文推出文言中“速”为“邀请、招致”之意。 | |
句式推断法 | 古人行文,好用整齐句式。这类句式一般上下句结构整齐,相对应的词语往往词性相同,意义相近或相反。我们根据这一规律,有时很容易推出实词的含义。 如《谏太宗十思疏》中“戒奢以俭”的“以”字的含义,我们根据这一规律,“奢”与“俭”相对,“以”与“戒”相对,“戒”为动词,“以”也应当为动词,我们再根据上下文,可推测出“以”为行,用之意。 | |
语法推断法 | 句子的结构是固定的,组合是有规律的,词在句中所处的语法位置,为我们推断词义提供了依据。如主语、宾语常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状语大多由副词充当等。这一点古今是相通的。 例:高考北京卷第17题,要求翻译“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一句,不少考生将其误译成“天下像管仲这样贤明的人不多”,其中关键是对“多”的解释有误差。我们不妨从语法角度来分析,从句法来看,“管仲之贤”是一个名词性的偏正短语。 | |
语境推断法 | 词语具有多义性,但是,在具体语境中,词语的意思是唯一的。实践证明,把握语境,根据上下文意思推断词义的确是明确词义的好方法。 例:王孰视良久。孰:仔细。采用代入语境法。翻译为:王仔细地看了很长时间。符合语境。 | |
结构观察法 | 即利用文言文一些句子结构整齐的特点,由一个词意推断和它对称的另一词的词意。 例:举类迩而见义远。“迩”与“远”对应,可推断“迩”即为“近”的意思。 | |
四、例题阐释
例1. 廉颇蔺相如列传翻译(2017年真题)
祖莹,字元珍,范阳遒人也。曾祖敏,拜尚书左丞。卒,赠并州刺史。祖嶷,字元达。以从征平原功,进爵为侯,位冯翊太守,赠幽州刺史。父季真,位中书侍郎,卒于安远将军、钜鹿太守。
莹年八岁,能诵《诗》、《书》;十二,为中书学生。好学耽书,以昼继夜,父母恐其成疾,禁之不能止。常密于灰中藏火,驱逐僮仆,父母寝睡之后,燃火读书,以衣被蔽塞窗户,恐漏光明,为家人所觉。尤好属文,中书监高允每叹曰:“此子才器,非诸生所及,终当远至。”
时中书博士张天龙讲《尚书》,选为都讲.生徒悉集,莹夜读书劳倦,不觉天晓。催讲既切,遂误持同房生赵郡李孝怡《曲礼》卷上座。博士严毅,不敢还取,乃置《礼》于前,诵《尚书》三篇,不遗一字。讲罢,孝怡异之,向博士说,举学尽惊。后高祖闻之,召入,令诵五经章句,并陈大义,帝嗟赏之。
为冀州镇东府长史,以货贿事发,除名。后侍中崔光举为国子博士,仍领尚书左户部。李崇为都督北讨,引莹为长吏。坐截没军资,除名。未几,为散骑侍郎。孝昌中,于广平王第掘得古玉印,敕
召莹与黄门侍郎李琰之,令辨何世之物。莹云:“此是于阗国王晋太康中所献”乃以墨涂字观之,果如莹言,时人称为博物。
性爽侠,有节气,士有穷厄,以命归之,必见存拯,时亦以此多之。
(选自《魏书》,有删减)
注释:①书契:指有文字记载。
1. 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拜尚书左丞 授与官职
B.尤好属文 归宿
C.帝嗟赏之 赞叹
D.坐截没军资 因犯……罪
例2.(2016年真题)
墨翁传
[明]高启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