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典故
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一
(吴市吹箫)故事的主人公:
伍子胥公元前559年—公元前484年,名员,字子胥,春秋末期吴国大夫、军事家。
以封于申,也称申胥。
(吴市吹箫)是什么意思?
吴:古国名。原指春秋时楚国的伍子胥逃至吴国,在市上吹箫乞食。比喻在街头行乞。
(吴市吹箫)出自哪里?
西汉·司马迁《史记·范睢蔡泽列传》:“膝行蒲伏,稽首肉袒,鼓腹吹篪,乞食于
吴市。”
(吴市吹箫)词语辨析:
(吴市吹箫读音):wú shì chuī xiāo
(吴市吹箫的近义词):吴市之箫
(吴市吹箫用法):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含贬
(吴市吹箫)如何造句:
1、解放前,我一度流落异乡,囊空如洗,举目无亲,只好吴市吹箫,靠讨饭过日子。
2、楚狂接舆,优孟衣冠,成都卖卜,吴市吹箫,万丈红尘中,他们的身影若隐若现,成为传奇。
(吴市吹箫)典故:
春秋时,楚平王听信谗言chányán,将太子建的师傅伍奢shē及其长子伍尚杀死,又
派人去抓逃亡的伍奢的次子伍员即伍子胥,并在各关口接着伍员的画像,以便捉拿归案。
在离昭关不远的地方,伍子胥xū遇到了一个名叫东皋公的老人。他非常同情伍子肯的不
幸遭遇,便让伍子胥在他家住下,等待时机,设法混出昭关。几天后。东皋gāo公了一
个容貌与伍子胥差不多的人,让他穿上伍子胥的服装出关。
过关口时,故意装得慌慌张张,结果被守关将士抓住。关口士兵以为伍子胥已经抓住,放松了警惕。就在这时候,伍于胥扛着一只装载行李的大口袋,在东皋公的掩护下,混出
了昭关。等守将发觉抓错了人,伍子胥早已走得无影无踪了。到吴国的都城时,他已没有
吃的东西。于是他披发赤膊,装成要饭的,在吴都热闹的街市上,鼓起腹吹萧xiāo唱曲,
以引起人们对他的注意。他悲哀地唱道:“呜,呜,呜天大的冤屈无处诉。宋国、郑国一
路跑;孤苦伶订谁帮助?杀父大仇不能报,哪有脸面做大夫?到如今吹萧要饭泪纷纷,定要
吹出有心人。”
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二
(不因人热)故事的主人公:
梁鸿,字伯鸾,生卒年不详,约汉光武建武初年,至和帝永元末年间在世。
(不因人热)是什么意思?
因:依靠。汉时梁鸿不趁他人热灶烧火煮饭。比喻为人孤僻高傲。也比喻不依赖别人。
(不因人热)出自哪里?
汉·刘珍《东观汉记·梁鸿传》:“鸿常独坐止,不与人同食。比舍先炊已,呼鸿及
热釜炊。鸿曰:‘童子鸿,不因人热者也。’灭灶更燃火。”
(不因人热)词语辨析:
(不因人热读音):bù yīn rén rè
(不因人热的近义词):自力更生
(不因人热的反义词):攀龙附凤
(不因人热用法):动宾式;作谓语
(不因人热)如何造句:
1、算平生肝胆,不因人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
2、他那种不因人热的品格是值得学习的。
3、“童子鸿,不因人热者也!”等锅凉了,自己才重新生火做饭。
(不因人热)典故:
东汉时,有个爱读书的人,名叫梁鸿。他出身于官宦家庭,因父亲去世,家里日渐贫
穷起来。
梁鸿虽然家里穷,但读书非常刻苦,才学很高,远近都有点名气。后来,他被推举进
全国的最高学府——太学深造。由于缺钱用,他抽出一些时间替人家放猪。为此,太学里
一些有钱人家的子弟瞧不起他。
梁鸿人穷志不穷,逐步养成了孤傲的脾气,不把有钱人家的子弟放在眼里。就是一日
三餐,也和他们分开,自己烧饭。
一天,一个同窗生火做饭后,见梁鸿还没有生火,便友好地请梁鸿用他的热炊具煮饭。但梁鸿不领他的情,高傲地说:“我梁鸿从来不用别人热的炊具煮饭。”
梁鸿说罢,在自己的冷灶上生起火来煮饭。
三年后,梁鸿从太学毕业,回到家乡,娶了个名叫孟光的丑姑娘,在霸陵山隐居起来。有一次,他写了一首《五噫之歌》,讽刺了统治者,结果遭到追捕。梁鸿带了孟光逃到江
南地区,以当佣工为生,穷困不堪,最后悲惨死去。
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三
(闻一知十)故事的主人公:
颜回公元前521年-公元前481年,典故颜回好学记载,颜回年二十九,发尽白,蚤死。
子贡,姓端木,名赐,字子贡,春秋末卫国今河南浚县人。孔子的得意门生,孔门十
哲之一。
(闻一知十)是什么意思?
听到一点就能理解很多。形容善于类推。
(闻一知十)出自哪里?
先秦·孔子《论语·公冶长》:“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
(闻一知十)词语辨析:
(闻一知十读音):wén yī zhī shí
(闻一知十的近义词):触类旁通、问牛知马、举一反三
(闻一知十用法):连动式;作谓语、定语
(闻一知十)如何造句:
1、我们班上成绩优秀的同学,大多能够闻一知十。
2、他自以为有闻一知十的本领,常常不经求证就下定论,闹了不少笑话。
3、闻一知十的天才毕竟是少数,一般人只能靠后天的努力,以勤补拙。
4、他向来闻一知十,任何问题只要提示,立即知道如何解答。
5、在孔子看来,学习要能举一反三,要闻一知十,这才是温故而知新,才是创造性的学习。
6、她不但认真负责,而且博学强记,闻一知十,所以才进公司便获得重用。
7、这孩子领悟力高,能闻一知十,总是名列前茅。
8、闻一知十的天资固然可贵,但铁杵磨针的毅力却更值得称颂。
9、只要能让他掌握到了基本知识,也就能做到闻一知十。
10、老师不仅要教授学习知识,同时也要教授学习方法,让学生们学会举一反三,闻一知十。
(闻一知十)典故:
孔子有两个得意的学生,一个叫子贡,另一个叫颜回。
有一次,鲁国受到齐国的武力威胁。孔子的学生中有很多人想去游说齐国,想劝说他不要攻打鲁国。最后孔子只同意了子贡的请求。子贡不但去了齐国,还到了南方的吴国,越国、和北方的晋国。子贡“挑唆”起这几个大国间的混战,小小的鲁国就免去了一场浩劫。
虽然子贡这么能干,但孔子还是认为他比颜回要差一些。
有一天,孔子故意问子贡:“你和颜回相比,到底哪个强一些呢?”子贡回答说:“我怎么敢和他比呢,他
闻一知十,我呢,闻一知二。”孔子点头说:“你不如他,我也不如他啊。”这段话在《论语·公冶长》中有记载。
知道了一件,就能由此推论而知道十件,叫做“闻一知十”。
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四
(无能为役)故事的主人公:
克,郤克,即郤献子,春秋中期晋国正卿,身残志壮的元帅,冀芮嫡孙,冀缺嫡子,生于世卿之家,而长于阡陌之间。
(无能为役)是什么意思?
役:役使。简直连供给他们役使都不配。自谦才干远不能和别人相比。
(无能为役)出自哪里?
《左传·成公二年》:“此城濮之赋也。有先君之明与先大夫之肃,故捷。克于先大夫,无能为役。”
(无能为役)词语辨析:
(无能为役读音):wú néng wéi yì
(无能为役用法):紧缩式;作谓语;用于自谦
(无能为役)典故:
春秋时期,有一年齐项公派兵攻打鲁国,包围了鲁国北部边垂的小城龙地。齐顷公有
一位宠信的将领,名叫卢蒲就魁kuí,想争夺战功,就首先去攻击龙地的城门,但龙地的守兵很英勇,经过一番厮杀sīhā,把他抓住了。齐顷公非常着急,赶忙派人送信说:“你们别杀死卢蒲就魁,我答应不进入龙地,愿意与你们讲和。”可是龙地的将士们不听,将卢
篪字是什么意思蒲就魁杀死,并且把尸首摆在城墙上,让城外的齐军观看。为此齐顷公十分气愤,他亲自
击鼓督战,齐军拼死作战,爬上城墙,只用三天时间就攻入龙地,接着又占领了巢丘。卫
国同鲁国比较友好,卫侯眼见鲁国遭到侵犯,就派孙良夫、石稷jì等领兵前去援救。卫
军在路上与齐军相遇。石稷看到齐军很强大,心里害怕,打算撤兵回去,但孙良夫不同意。卫军与齐军交战不久,便败下阵来。石稷忧虑地说:“再打下去恐怕有全军覆灭的危险。
如果损失了军队,回去无法向国君报告。请孙先生先带军队撤退,您是卫国的卿土,一旦
有所损伤,是我们卫国的耻辱,我先抵抗一阵。”孙良夫撤退了,齐军却咬住不放,幸而
新筑人仲叔于奚xī阻止了齐军,救出了孙良夫,使他免于遭灾。
孙良夫得救后,不肯罢休。他跑到晋国去请求救兵。正巧鲁国也派大夫臧孙许来求救
晋侯。当时晋国的中军统帅是克,他掌握着晋的朝政。克本来就与齐顷公有怨仇,他向晋
景公请求率兵去援救鲁国和卫国。晋景公同意,说:“就用700辆战车的兵力吧!”可是,克嫌战车数量太少,请求晋侯再多派一些。他对晋景公说:“700辆战车,这是从前晋文
公时候‘城濮pú之战’的战车数目。那是因为有晋文公那样的英明国君,还有像先轸
zhěn、狐偃húyǎn那样机智的大夫,所以才取得胜利。可我呢?与他们相比能力远不如他们,我就是做他们的仆役恐怕还不够格呢,所以我要求派800战车!”晋景公答应了克的
要求,派了800辆战车给他,让克率领中军,土燮xiè辅佐上军,栾luán书指挥下军,
韩厥jué为司马,浩浩荡荡地向齐国开去。战斗中,晋国获胜,齐国拿出许多宝物给晋国,并让出大块土
地给鲁国。晋齐双方在爱姜结了盟。
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五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