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舞蹈的分类及特点
标签: 藏族;舞蹈;分类;特点;民俗性
舞蹈种类一、藏族舞蹈的分类
以歌舞的形式作为划分的标准,它可以将藏族舞蹈分为两个种类,即宗教舞蹈和民间舞蹈,也可以将其更加细致地划分为四类,即“谐”、“卓”、“囊玛”、“羌姆”。“谐”是一种以体为单位表演的舞蹈,其自身具有很强的自娱性;“卓”也是一种集体舞,它主要以歌舞为主,并且是表演性的圆圈歌舞蹈,这种舞蹈中经常使用各种鼓。“囊玛”的来源学界颇有争论,或说其为源于巴基斯坦,或说是源自仓央嘉措的情诗,莫衷一是。囊玛是一种以歌唱为主、歌舞结合的表演形式,歌词大多是仓央嘉措的情诗。引子音乐一般不跳,如果跳的话则以原地右脚起步,自由甩手,作“四拍三踏步”法。唱段开始之后,舞步停止,舞者齐声歌唱,以抒发音乐情绪、传导舞蹈内容。羌姆的出现和繁荣可分为两个时期,早期的羌姆被称为“饮血羌姆”,以手势动作为主的叫“噶尔”,以脚步为主的叫“羌姆”,两者结合后才可称为真正的舞姿。早期的笨羌姆的表演形式是边舞边逆时针移动,而佛教的羌姆则是边舞边顺时针移动,方向恰好相反。羌姆的普及使得其在无形之中形成一套严格的规律和舞蹈程序,因为其信徒都相信可以从中立即成佛。
二、藏族舞蹈的特点
藏族舞蹈有颤、开、顺、左、绕等五个相同的特征,这些特点赋予了藏族舞蹈不同于其他舞蹈的独特内涵。这五个特征的形成也与藏族所特有的民俗性离不开关系。除了这五大特征之外,藏族舞蹈还有 “三步一变”步法、“后撤前踏”步法、“倒脚辗转”步法、“四步回转”步法,这些步法也具有与其他舞蹈不同的显著特点。在这些基本步法的基础上,配上上身的肢体动作以及腰肢的动作,就在这种共同规律的基础上,经过各种变化与编排,形成了各种不同种类的藏族舞蹈,使藏族舞蹈还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当然,除了这些特点,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蕴含民俗性。
1.藏族舞蹈中蕴含着生产劳动民俗
(1)松胯、弓腰、曲背等舞蹈形象,体现了生产劳动民俗。在众多的藏族舞蹈中,总是可以看到松胯、弓腰、曲背等基本舞蹈形象,这些舞蹈动作的由来,是因为藏族人民经常在高原地区进行过多的体力劳动而形成的。当藏族的人民进行舞蹈表演的时候,这些动作会自然而然地在舞蹈中体现,其实这之中也蕴含着藏族人虔诚的宗教信仰心理。这些动作的形成,是藏族人民在劳作的过程中为了减轻体力而进行的自我调节。从舞蹈的视角来讲,有着不可
言说的身体协调之美,可以说是生产劳动民俗造就了舞蹈的这种美。在藏族的锅庄舞中,舞者的腰部配合着节奏有规律的颤动,同时,膝关节松弛与腰部及臀部相配合,形成一个和谐的节奏,产生一种和谐美。
(2)舞蹈伴唱曲调的旋律以及歌词上有着农耕生活气息。藏族舞蹈在伴唱曲调的旋律以及歌词上也有着比较浓厚的农耕生活气息。但是因为藏族人民生活在不同的牧区内,所以在舞蹈中体现的生产劳动民俗有所不同。下面举例来说明这种差异:
在藏族人民心中,孔雀也一直被信奉为神鸟,经常被藏族人民运用到舞蹈表演中。在表演“孔雀喝水”这个动作形态时,农区四川巴塘的“弦子”与半农半牧区的“锅庄”来表演的这个动态形象是有区别的:在农区四川巴塘的“弦子”表演中,有比较强烈的农耕生活气息,而半农半牧区的“锅庄”表演时,牧区彩则较为浓厚。但是他们也有相同之处,就是所唱的歌词基本都一样。
2.藏族舞蹈中蕴含着日常生活民俗
(1)自娱性众舞蹈是日常生活民俗的体现。“堆谐”是西藏西部地区的以自娱性、众性的
形式活跃在藏族民间舞中的,并受到当地居民的欢迎。这种舞蹈一般是從藏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中形成而来的,歌舞形式比较古老,曾一度在农牧地区盛行,藏族的舞蹈“果谐”的来源也体现了藏族人民的生产劳动民俗,因为它的形成是从藏族人进行农耕活动 “打青棵”、“打阿嘎”而来。藏族人民的主食是青稞,所以打青稞的生产劳动还在继续,而果谐也经常在藏族人民的舞台上出现,它的步伐平稳而扎实,具有显著的劳动生活气息。
(2) 踢踏舞和表演性舞蹈中蕴含着民族日常生活。藏族舞蹈中还有着比较独特的踢踏舞,是一种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被用来作为比赛舞蹈的舞蹈形式,有时候更是进行男女集体性比赛,舞蹈的场景比较热烈,这使藏族人民的日常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这也是这种舞蹈吸引人眼球的原因之一。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