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章
M a g n i f i c e n t W r i t i n g
易媛媛
(西北民族大学舞蹈学院,甘肃兰州730030)
[摘要]甘肃省陇南文县境内的铁楼藏族乡内,聚集着一能歌善舞的民族,他们是白马藏族,白马族所处位置
地势险峻,山大沟深,交通闭塞,与外界的交流很少。他们有着自己的文化和特点,白马族的民间舞蹈就是其中最具特点的文化瑰宝。傩舞、火圈舞、甘昼、麻昼、拐疙瘩等众多舞蹈的表现形态展现了细腻中带有粗犷、柔婉中又带有强悍的白马藏族人对祖先的敬仰、对自然的崇拜、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未来的美好憧憬。本篇论文从白马藏族舞蹈的表现形态入手,简单介绍各种舞蹈种类的表现形态,重点分析形态中包含的文化精神,探究白马藏族舞蹈的存在价值和对中国传统民族舞蹈的意义与影响。
[关键词]白马藏族;民间舞蹈;表现形态;文化精神作者简介:易媛媛(1993—),女,西北民族大学舞蹈学院,舞蹈学专业。
1、前言
白马人是中国主流历史学上已消逝的氐文化的直接继承人,历史悠久,传统文化内涵丰富灿烂,独具个性,构成了独树一帜的“白马文化”。而最能反映白马藏族人生活状态与民族文化的就是他们的传统民间舞蹈。白马藏族的原生态民间舞广泛传播于民间,广大白马众参与,是不以表演为目的,没有经过提炼、加工,是最淳朴和最原生态的舞蹈形态,具有极强的自娱性,民族性和民间性等。从白马人舞蹈的表现形态入手,从舞蹈时的服饰、舞蹈的种类及舞蹈的肢体动作等方面具体分析其中所蕴含的文化特征和民族精神,结合白马藏族人的生活习性,向人们展现一个独一无二的中国少数民族的文化底蕴。目的在于呼吁人们保护中国民族的传统文化,希望在现代化程度越来越高的今天和未来,仍然可以看到包括白马藏族在内的中国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风貌。
2、白马人舞蹈的表现形态
2.1白马人舞蹈服饰特点与舞蹈动作联系。白马人服饰非常独特,具有一定的民族特,是一种民族文化的符号。帽子是白马人服饰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沙噶帽以独特的装饰和造型展示白马人服饰文化的个性,不论男女,头上都戴一顶由白羊毛毡做成的沙噶帽,帽顶侧面插上一只或几只白雄鸡的尾羽作饰物,两边形如扇子的图案称为“扇子花”,但其形状类似于鸡的翅膀。整个帽子的装饰体现对鸡造型的模仿。沙噶帽帽顶图案体现了白马人对鸡的崇拜意识,具有感恩和自然崇拜的意义。白马人主体服饰是百褶衣,由正中间的倒三角与左右
对称的带圆圈“米”字图形构成,体现了白马人的太阳神崇拜、鱼图腾崇拜,这种结构也具有祖先崇拜的痕迹。这种独特的服饰与白马人的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是人们在劳作、祭祀等活动中逐步演变而来的,同时影响着白马人舞蹈动作的形式、特点和风格。
麻昼也称“十二相”,是祭祀舞蹈中的一种,在舞蹈时,为了使人产生极为强烈的视觉冲击和精神震撼,其表演服装彩艳
丽,主要以丝绸面料为主,服饰的彩主要体现女性彩,表演者手拿彩绸,随锣鼓的节奏挥舞彩带进行表演,形成独特的白马傩舞蹈文化特。
火圈舞的表演服饰以长裙为主,腰间缠有腰带,并戴有配饰,系围裙,服装较为繁复。由于火圈舞蹈动作受到服装的限制和影响,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它特有的风格。舞蹈表演时动作缓慢优雅,下肢步伐动作较为简单,主要以行进式为主,多以手臂动作来表现舞蹈。舞蹈种类
由此可见,舞蹈服装与舞蹈动作息息相关,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舞蹈服装可根据舞蹈动作、内容的需要而进行变化和发展。舞蹈动作也是展示舞蹈服装特的一种媒介。
2.2白马人的舞蹈种类和表现形态。白马人的舞蹈种类很多,在不同的节日、特殊的日子、不同的人所展现出来的舞蹈种类也各不相同,以下介绍几种常见的白马藏族舞蹈和表现形态。
2.2.1祭祀性舞蹈。按照舞蹈功能划分的舞蹈种类之一。祭礼舞蹈起源于原始社会的图腾崇拜舞蹈和巫术仪式舞蹈。包括各种图腾舞、
巫舞和傩舞等,与原始舞蹈有密切联系。其中有代表性的是《傩舞》和《巫舞》。舞时多带上各种面具,手持法器。舞蹈的内容多与祈神驱鬼、禳灾求安有关。宗教祭祀舞蹈在传统舞蹈中一直占据主导地位,
对人们的社会生活及思想观念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宗教祭祀舞蹈一方面反映了各民族的信仰习俗;另一方面,通过艺术形式表达了人们对祖先、对神的崇拜,以及祈求五谷丰登,人丁兴旺的美好愿望。
(1)傩舞。傩舞是白马人从远古流传至今的原始图腾舞蹈,一般在白马人祭祀等重大活动期间表演,和祭祀仪式同步进行,舞蹈的风格和动作比较原始、古朴、粗犷,具有祭祀、娱人娱神等多重功能。
白马人的傩舞属于哑面傩舞,常见的有两类:一类是以驱邪、纳吉为目的的祭祀傩舞;一类是取材于原始信仰中的图腾神话、先祖狩猎、历史典故等题材的情景傩舞。文县白马人的各类傩舞都有各种不同的表演风格和形式。表演形态主要为
集体舞。常见的有二人舞、四人舞、六人舞和多人舞等多形式。(2)池哥昼。池哥昼傩舞以驱邪祛鬼、纳福为目的表演和
祭祀议程、仪式相统一,自始至终在打击乐伴奏下以挨家串门跳傩方式表演,属于男子集体傩舞。有固定的表演程式,按角分工可分为男面相舞,女面相舞、知玛相舞三部分。男面相舞由三位到四位男性装扮,舞者头戴木雕彩绘面具,反穿羊皮袄,后缀短尾巴身挂铜铃,左手持木剑或木刀,右手持牛尾来表演池哥舞步;女面相舞由两位男性装扮,舞者亦头戴面具,身着女性民族服饰,徒手表演池母舞步;知玛由三位男性装扮,脸上
涂抹锅墨,一人着破烂的女性服装,身背象征婴儿的道具,手拿拐杖或讨饭碗,扮演女性;一人身着破烂的民族服装手拿拐杖扮演男性,一男童手拿拐杖扮演小孩,三人共同表演带有故事
清洁的传统知玛舞步。男表演动作粗犷,起伏较大;女面相傩面具慈眉秀目,仪态可掬,表演动作柔婉细腻、敬畏可亲起伏较小,男童表演者满脸黝黑,衣着简陋动作自由灵活,模仿力很强。(3)麻昼。麻昼是白马人傩祭祀仪式的一种,麻昼面具舞
是祭神仪式中一种娱神、祭祀性集体傩舞,属于傩舞六人舞。该舞蹈由六位男性头戴狮、虎、鸡、牛、龙、猪动物的面具,身穿基金项目:本文为西北民族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项目编号:201210742014。
96
华章
Magnificent Writing
二○一
三年第二十期彩艳丽的彩裙,手拿红、黄、绿绸带,在鼓、锣、大钹、小钹四件打击乐伴奏下,做模仿各种动物翩翩起舞的舞步表演。表演中,六位面相按照固定的站位排序,在狮头的带领下,随打击乐节奏以逆时针转圈的方式,按照固定的舞步和套路进行表演。整场表演动作流畅、造型逼真、舞步变化丰富。时缓时急,动作复杂多变,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
2.2.2自娱性舞蹈。自娱性舞蹈,顾名思义,就是“跳舞以自
娱”,借跳舞达到自我娱乐的目的。在我国各民族的文娱生活中,经常在平坝上,篝火旁,或林中月下,自娱性舞蹈主要活动场所是广场,也可称广场舞蹈,比较随意、灵活。各民族都有各自的自娱性舞蹈形式,它们千姿百态,美不胜收。它具有广泛
的众性和轻松自如的娱乐性,这种自娱性舞蹈形式,十分自由,情绪热烈,不限人数,不拘场地;舞蹈动作简单、易学,而且在统一节奏中,舞蹈者可以即兴发挥。
火圈舞。火圈舞属于自娱性舞蹈,舞时,男女老少皆可参与,不分贫富贵贱,人数多寡没有限制,具有给很强的民族凝聚
功能,现已演变成民俗歌舞。火圈舞表演没有乐器伴奏,属于徒步歌舞,动作和速率较为平缓舒展,多以边跳边唱,以手拉着手围篝火载歌载舞转圈的方式进行,舞步较为丰富,每种舞步都有固定的演唱曲调及对唱形式。常见的舞步有横移步、前后
交叉跨步、身体前俯后仰、跺脚、撅屁股、下蹲等。白马人表演的火圈舞白马语称之为“聂昼”,跳火圈舞时,男女老少连成一个大圆圈围着熊熊大火歌舞,边舞边唱,气势磅礴,是白马人最喜欢的一种自娱自乐的集体舞蹈。白马人另一种火圈舞蹈是“跳火圈”,白马语称为“盖车”舞或“越城”舞,一般参与者多为
男子。表演时,人们手拉手围着熊熊燃烧的篝火快速跳圆圈,比试参与者的力量和勇猛。传说在白马人的征战时代,就是用这种舞蹈的气势鼓舞了士气,击败了入侵者。
2.2.3表演性舞蹈。表演性民间舞蹈是从自娱性民间舞蹈加工过来的,表演性舞蹈的形式繁多,风格各异,大小皆有等。就品种来说,有单人舞、双人舞、三人舞、舞、民族民间舞、古典舞等。无论是从舞蹈欣赏角度来看,或从舞蹈所含内容表达来看,实际只有两大系统:一是以抒情为主,我们称作“情绪舞”;另外一种是以情节见长,我们称作“情节舞”。“情绪性”舞蹈指直接表现和抒发舞者感情的舞蹈。“情节性”舞蹈指通过一定的事件叙述,来刻画人物性格,揭示性格冲突和发展。从而表现某种主题的舞蹈,与舞剧相比,情节性舞蹈所叙之事一般比较单纯、简短,人物关系也比较简明,因而舞蹈本身的构成也比较简短。情节性舞蹈中,要求舞蹈动作具有鲜明的性格物征,要求舞蹈不游离叙事的需要;必要时可辅以哑剧性动态和伴唱来使舞蹈情节明朗化。
(1)拐疙瘩。拐疙瘩是池哥昼祭祀仪式中有情节的傩舞,由表演者和民众在村寨外空旷的地方表演,池哥、池母和知玛的舞蹈动作和池哥昼舞蹈的舞步相同,民众的舞步以自由走步为主。整场表演在打击乐伴奏下由池哥昼傩舞队带领下,沿着田埂做直线、曲线、圆圈等场景变换,男性民众手拿刀剑代表木棍,做自由行进动作,同时随锣节奏发出喊声;女性民众手拉手直线行进时唱“玛知玛咪”等池哥昼送神调。意在追述白马人祖先艰苦战斗、不断迁徙的历史场面。
(2)池母擀面。属于傩舞二人舞。是池哥昼祭祀活动中有情节的女面向傩舞,一般在池哥昼祭祀进入村民家驱邪过程中
由两位池母角进行表演。属于池母二人舞。整场表演由池哥昼傩舞中池母动作和情景表演动作两种动作贯穿完成,每种动作都有固定的表演程式和内涵。表演时,伴随打击乐节奏,
二位女相模仿女性和面、揉面、擀面、切面、倒水、捞面等劳动过程,表演动作细腻、流畅,体现了白马妇女厨房劳作的原始场景。
3、白马人舞蹈中所包含的文化精神及存在价值分析3.1白马人舞蹈中表现出的文化精神与民族信仰。白马人是个特别擅长歌舞的民族,舞蹈是白马藏族生活中最不可缺少的生活的一部分。白马藏族的舞蹈通常都具有丰富的故事情
节,呈现出由傩舞向傩戏转变的倾向和进程。虽然没有唱腔和剧目,但任然可视为对其祖先的神话故事的文化展演,显示出文化素质的多样性,典型性,原始性和稀有性。
3.1.1白马人舞蹈的地域性。白马人舞蹈流行于甘肃文县
的每一个山寨,又经过时代的传承,不但保留了传统的风格,同时又有各自独特的创造。在案板地等村寨,表演中有擀面的情景,动作细腻舒展,惟妙惟肖。在跌堡寨等村寨,表演中的狩
猎、农耕、背水、打墙等情节,生活气息十分浓郁。
3.1.2众性。傩舞是白马人最喜爱的民间舞蹈形式,具有
很强的众性,傩舞是白马人春节文化活动的主要内容,昼夜不停、挨家逐户地欢跳,充分展现了白马人能歌善舞、乐观向上和美好生活的憧憬。3.1.3观赏性。白马人舞蹈原始古朴,粗放豪迈,具有很强
的观赏性。每年春节期间,不仅当地白马村寨的山民举寨欢跳“池哥昼”,而且附近城乡的众也纷至沓来观看,甚至数千里之外的国内外游客、海外侨胞,也纷纷慕名而来,常常流连忘返。众多舞蹈的表现形态展现了细腻中带有粗犷、柔婉中又带
有强悍的白马藏族人对祖先的敬仰、对自然的崇拜、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未来的美好憧憬。3.2白马人舞蹈存在的影响与意义。民间舞蹈是由广大的
人民众在长期的历史和发展中集体创造的和积累的财富,是劳动人民的天才创造和历史文化的特殊记忆。同时也反映了人民众的思想感情、理想和愿望。文县铁楼乡白马河流域有十三个白马人村寨,约3000人,是白马文化的发源地,他们更多地保留着古朴的民俗文化,如独特的“池哥昼”酒歌以及民居、语言、服饰等。这些独特的民俗文化业吸引着国内外专家学者前来采风、研究。文县白马人民间舞蹈是在白马人特有的信仰习俗及生存背景下产生的,民俗文化代表之一的“池哥昼”成功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是白马人文化的“活化石”。但随着城市化发展的逐步加快,我们面临着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多元素和多种文化逐步趋同,时代的发展对独特的民
族文化遗产保护严重不足,各民族的传统习俗和文化传承都已
流失。因为交通的闭塞,对这些古老的民族他们那些原生态的音乐文化和舞蹈文化,自然环境构成了极大的影响。影响着白马人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劳动模式、审美的方式等一系列问题。白马人传统文化的生存空间日趋缩小,舞蹈的表演过程也慢慢变得简化,变成了“敷衍”,白马人民俗文化的保护缺乏积极有效的措施,本民族众保护意识淡化,老艺人所剩无几,大量的白马人青年外出务工,白马舞蹈得不到很好的传承,民族文化存在着逐步消失的危机。外界的诸多因素正在影响着这
个古老朴实的民族。
加强对古老而独具特的白马人民俗文化的有效保护和
利用,是保护中国优秀民族文化遗产,促进民族经济发展,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宣传。第一,有组织和计划性的开展保护工作。白(下转第108页)
97
华章
M a g n i f i c e n t W r i t i n g
二○一三年第二十期测试研究的人,他认为外语学能测试的目的是为了预测学习者可以达到的水平以及什么样的人可能在外语学习中收获更多;Carroll 设计了著名的外语学能测试题库MLAT,为外语学能研究奠定了基础;Skehan 将Carroll 的四个因素概括为三个因素,并将外语学能与习得认知过程联系起来,这是外语学能理论的新动力;温植胜博士的研究认为,应该将工作记忆作为外语学能的要素之一;戴运财教授则肯定了将外语学能置于外语教育与外语学习环境中的互动研究。
3.2外语学能的实践研究。外语学能的实践研究有4个特征:(1)围绕学能测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国外,并向多元化、多主体化和多功能化的方向发展;(2)研究角度的创新。Wesch 将学能档案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的研究为学能研究指出了新的方向;(3)研究方法的创新。教育学者将实验研究引入到学能研究之中,对Carroll 提出的四因素、学能与教学的内隐以及外
显因素的相关性进行了探索;(4)研究内容的细化。汤闻励结合动机和机会,对学能与英语口语学习者的学习方法进行了研究;傅瑞屏探讨了智能与学能的关系。
3.3外语学能的研究展望。综上,以后的外语学能研究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1)由于MLAT 中机械记忆部分的测试效度不高。因此,外语学能中的记忆要素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我们可以进行学能与工作记忆、注意相结合的研究;(2)学能档案建设的研究。学能档案可以消除或减轻学能分数的负面影响;(3)学能与影响外语学习的交互研究。这种结合教学环境进行的研究具有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的价值;(4)学能与汉语作为母语习得能力的结合研究。由于汉语与西方字母语言的差异,所以结合汉语母语能力来研究中国学习者的语言
学能,具有重要意义;(5)外语学能和学能一样,是内隐的、不可改变的,
那么,为了更好的帮助学习者学好外语,研究者可以进一步对外语学能与教学模式、学习策略、课堂活动等外显的可
变化的因素进行相关的研究。
【参考文献】
[1]Carroll,J.B.&S.Sapon.1959/2002.ModernLanguage Aptitude Test (MLAT)[R].New York:The Psycho
logical Corporation.(Reprinted in 2002).
[2]戴运财,蔡金亭.二语习得中的语言学能研究:回顾、现状、思考与展望[J].外国语.2008,9(5):80-90.
[3]温植胜.对外语学能研究的重新思考[J].现代外语.2005,(4):383-391.
[4]刘书慧.以MLAT 为框架的外语学能研究述评[J].中国轻工教育.2009,(2):21-26.
[5]赵飞.语言学能在中国儿童英语疑问句习得中对互动反馈效果
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6]李兰欣.个人语言学能研究及其对外语教学和学习的启示[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5.
[7]刘涛,刘利民,邓隽.语言学能倾向中语法敏感性测验指标的相关系数法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10(10):286-289.
[8]汤闻励.学能、动机、机会——英语口语学习成功之三变量[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04,(1):90-94.[9]葛大汇.用能力测验代替“不超纲的考试”——论在考试行政中政府应该做什么并且怎么做(三)[J].考试研究,
2006(1):4-6.[10]傅瑞屏.智能多元、学习风格和学能理论对英语课堂教学的启
示[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8,(6):84-87.
(上接第97页)马人民俗文化是陇南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保护,白马人民俗文化面临逐步消失的危机。建议采取以下措施进行保护:(1)各级政府要有保护民族文化遗产的紧迫感和责任感,要把保护工作当做弘扬民族文化,发展民族经济,建设特陇南的大事;(2)市、县文化部门应组织专家学者对白马人的舞蹈、音乐、雕刻、服饰、语言等民俗文化进行系统的挖掘,如实记载,不致失传;对有代表性的民间老艺人,可向国家申报确定为白马人民俗文化传承人,支持他们授徒传艺;要引导和鼓励白马人增强对自己传统民俗文化的保护意识,积极学习、传承、弘扬自己民族的优秀文化,防止趋同和简单化,丢失特;积极组织和大力支持白马村寨开展众性的各种传统民俗演艺,大力弘扬白马人民俗文化风情。第二,积极开展研究和宣传工作。建立音像和书籍资料,组织外出交流演出,利用电视、报刊、网络等多种形式,加强对白马人民俗文化的宣传推介。
第三,加大保护开发的支持力度。可将白马河流域列为市级综合开发示范区,开创旅游业,让更多的中国人了解本民族的传统民俗文化,可向外招商引资,把白马人民俗文化风情打造成甘肃的旅游品牌。
4、结论
甘肃省陇南文县境内的白马藏族有着自己的独特文化和特点,白马族的民间舞蹈就是其中最具特点的文化瑰宝,白马藏族的原生态民间舞广泛转播于民间,广大白马众参与,是不以表演为目的,没有经过提炼、加工,是最淳朴和最原生态的舞蹈形态。
我通过对甘肃省陇南地区文县文化局进行调研、参观走访白马民俗馆、深入白马人聚居地对当地艺人进行采访以及全方
位收集各方面资料文献,对白马藏族舞蹈的表现形态进行的深入研究。白马藏族人身着装饰图案丰富多彩、彩艳丽的衣装,通过傩舞、火圈舞、甘昼、麻昼、拐疙瘩等众多舞蹈形态描述了劳动、狩猎、祭祀等生活场景。原始古朴,粗放豪迈是白马藏族人舞蹈的最大特点,展现了细腻中带有粗犷、柔婉中又带有强悍的白马藏族人对祖先的敬仰、对自然的崇拜、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但是,随着城市化发展的逐步加快,各民族的传统习俗和传统文化都在渐渐流失,白马藏族自然也没有例外。白马人的生活方式、劳动模式、思想观念的改变导致了白马藏族的舞蹈在渐渐失去原有的意味。因此,我呼吁各级政府、各级文化部门大力开展普及、保护及宣传工作,而作为普通的众我们也有义务使我们的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更加永久的流传下去。
但愿在我们共同的努力下,白马藏族这个独特的民族、白马人的舞蹈可以永远传承下去,作为中国的“瑰宝”继续影响我们亿万中国人的子孙后代!
【参考文献】
[1]张益琴.陇南白马人民俗文化研究舞蹈卷[M].甘肃人民出版社,
2011.
[2]邱正保,张金生,毛树林.陇南白马人民俗文化研究[M].甘肃人民出版社,2009.
[3]余永红.陇南白马人民俗文化研究服饰卷[M].甘肃人民出版社,2011.
[4]钟敬文.民俗文化学[M].中华书局,1996.[5]李虎春.文县志[M].甘肃人民出版社,1997.
[6]颜鸿蜀,王珍珠.中国民间图形艺术[J].上海书店出版社,1992.108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