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对书法的评价
坚守传统的书法爱好者很容易就发现一个现象,就是古人在称赞好的书法作品时,喜欢用非常形象生动的语言描叙。比如清朝乾隆皇帝称赞王羲之《行穰帖》时,就用了“龙跃天门、虎卧凤阁”这两个词,在这里,乾隆称赞王羲之在这个帖中的字,将其比喻为龙和虎两种动物形象。
王羲之《行穰帖》
其实乾隆并不是第一个这样形容王羲之书法的。早在南北朝时,梁武帝就作诗评价王羲之书法称其为:右军书法妙如何,龙跳天门虎卧坡。兴来得意无真草,唯爱山中道士鹅。在历史上,梁武帝是一个出了名的信佛皇帝,并因为笃信佛教而亡国。其实,梁武帝还是一个书法大家,他的这首诗就表明,其对书法的欣赏水平相当高,他是最早以“龙虎”形容王羲之书法的。
从书圣王羲之这里知道,如果书法能够得到形象化语言评价的,那自然是不一般。颜真卿也是一位伟大的书法家,作为颜体楷书的开创者,他在书法史上也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宋代大书法家米芾就很佩服他,也曾以形象化的语言评价他的字。米芾在《海岳书评》中是这样评价颜
真卿的字:颜真卿如项羽挂甲,樊哙排突,硬弩欲张,铁柱将立,昂然有不可犯之。在这里米芾将颜真卿的字形容为带甲武士、硬弓铁柱。
颜真卿《麻姑仙坛记》
书法形象化,这并非是古人喜好打比方。中国文化源于道家,书法也不例外,任何书论都能在道家思想中到原始依据。古人用人、物形容书法时,其实是在取象类比。这个三国时候的大书法家蔡邕早就说过:为书之体,须入其形,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起,若愁若喜,若虫食木叶,若利剑长戈,若强弓硬失,若水火,若云雾,若日月纵横,有可象者,方可谓之书矣。蔡邕在这里说得很明确,字能够取象了,才是真正的书法。如果这一条拿到今天,很多所谓的大家、巨匠其实书法还没入门。这是题外话,以后再说。
取象是道家、儒家的传统,从三皇五帝中国文化肇始开始,历代圣贤就在取象中推动文化发展,伏羲大帝远取诸物,近取诸身,仰观天象,俯察地理,做八卦,就是在取象于天地万物。到了南华真人庄子那里,取象就更加的自觉,他提出了“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就深刻阐述了为什么不同的形象之间可以互通,因为他们本来就是一体的,只是没有修为的人看不到这个本质。这也是书法可以像蔡邕说的一样,取象天地万物的理论基础。
伏羲大帝项羽评价
其实书法一直在隐秘地传承“取象”的传统,只是在流传过程中,尤其是师承制遭到破坏、代之以西洋学校制之后,很多人在学习书法过程中会偏离正轨,离书法的取象功能越来越远。再看当下,一些伪大师一直在推动中国书法西洋美术化,试图以西洋美术理论来替代古典书论,来掩盖自身功力的不足。可以毫不客气地说,这些人根本就没入传统书法的门,古人把这些沽名钓誉之辈称为不入流的书家,他们不懂取象为何物。
这些推动书法西洋化的人,没有一点儿文化自信,不懂书法的本质。他们关注的只是一些迷人耳目的皮毛,一心追求华而不实的东西,硬要丢弃自家珠玉、捡人家瓦砾。今日之丑书、乱书充斥美院、书协,这些人是始作俑者。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