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B)(1)形成性考核任务二
汉代文学
本次形考任务按百分制计,实际占形成性考核总成绩的20%。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30分)
1.汉代的论说文主要分__哲理___和_政论_两大类。
2.汉代诗坛最重要的诗歌是汉代____乐府____民歌和《___古诗十九首___》。
5.标志汉大赋形成的第一篇作品是_枚乘___的《__七发_》,此后主客问答成了大赋一种固定的结构形式。
6、《___上林赋_____》和《___子虚赋___》是司马相如的代表作,也是汉赋具有开拓意义和典范作用的成果。
7.班固的《__两都赋___》开创了京都赋的范例,而张衡的《__二京赋__》以规模宏大被称为京都赋之极轨,推动了以京都、都会为题材的文学创作的发展。
8.汉代两位最伟大的历史散文作家分别是西汉的___司马迁__和东汉的__班固__。
9.张衡的《_归田赋_》是魏晋时期流行的“___抒情小赋_”的先驱。
11.“乐府”原是__古代官司府音乐机关_的名称,始创于__秦___代,在汉武帝时期发展成一个庞大官署。
12.郭茂倩编《乐府诗集》,汉乐府民歌多收入其中的“相和歌辞”、“__鼓吹歌辞_”和“杂歌谣辞”三类中。
13.现存东汉文人最早的完整五言诗是__班固__的《咏史》,秦嘉的《__赠妇诗__》三首,是东汉文人五言诗成熟的标志。
14.《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诗歌史上最长的一首_长篇叙事诗_,最早见于南朝末期徐陵编的《__玉台新咏_》。
15.汉末文人五言诗的代表作《__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萧统的《_昭明文选》。
二、默写与填句(每句1分,共10分)
1.默写《古诗十九首》的“涉江采芙蓉”(8分)
项羽评价答: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2.填句:“新人虽言好,__未若故人姝__”(2分)
三、简答题(三题任选两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简述两汉辞赋的发展流程。
答:从时间顺序上来说, 整个汉赋的发展大体可分成三个阶段: 在西汉初期, 是以赋为主流, 是屈 原、 宋玉流风的直接延续和发展。 从武帝开始到东汉中后期, 是散体大赋占据压倒优势。 东汉顺帝以后, 随 着帝国政治、 经济的衰落和儒家思想的崩溃, 散体大赋走向衰落, 而那种体制短小的抒情赋又发展起来
2.《史记》的艺术成就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第一、《史记》为我们展现了一道丰富多彩的悲剧英雄人物的画廊。第二、司马迁写人物运用了许多生动鲜活的艺术方法,第三、强烈的抒情彩。
3.以《孔雀东南飞》为例,简析汉代乐府诗歌的艺术成就。
答:第一、生动的故事性。《孔雀东南飞》的整个事故基本上是由对话组成的,逢场朱总故事的生动性和精彩场面的描写。第二、鲜明的人物形象,在《孔》中,对刘兰芝的形象塑造非常成功,她完美无缺,大大引起了读者对她的热爱和同情,第三、句式自由、变化多样,《孔》文采用的是五言体,而汉代乐府的五言体为建安时期五言诗歌的繁荣奠定了基础,第四、语言朴实凝练、善于叙事抒情。
四、分析论述题(三题任选两题;每题20分,共40分)
1.从思想内容和艺术上分析《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答:这是一首在东汉末年动荡岁月 中的相思乱离之歌。尽管在流传过程中失去了作者的名字,但情真意 切, 读之使人倍感无端, 反复低徊, 为女主人公真挚痛苦的爱情呼唤所感动。 全诗感情真挚而细腻。 陈绎在《诗谱》 中评价本诗说: “情真、 景真、 事真、 意真。 ”先写“与君生别离”, 表达了天各一方的不幸; 接着写“道路阻且长”, 表达了难以相见的无奈; 再写自己因相思而衣带渐宽, 担心 丈夫为浮云迷惑而不知返家; 最后以期待和聊以自慰的口吻劝自己, 结束了她离乱的相思。 思念之情, 反复 叹咏, 显得曲折而细致入微。 这首诗在艺术上的突出特点是委婉含蓄的抒情。 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比兴手法的运
用。 如: “胡马 依北风, 越鸟巢南枝”, 以鸟兽尚且留恋故乡作为比喻和反衬, 暗示游子应早日还乡; “浮云蔽白日”则在比喻 手法中隐含对游子(实也对自己命运) 的担心, 但表露得更为含蓄。 二是迂回诉说, 耐人寻味。 比如本来要 说自己因思念远方亲人而腰身瘦了, 却偏说衣带一天天宽松了, 本要说青春无多, 却偏说成“岁月 忽已晚”; 本来要诉说自己的“剪不断, 理还乱”的思绪, 却偏在结尾表示一切撇开, 只希望对方多多保重„„这种含蓄 深沉的写法, 和主人公善良的柔情互为表里, 正是中国诗歌传统的温柔敦厚诗风的生动体现。 这首诗在艺术上的另一个特点是用典, 就是引用以前诗文的内容或词句, 来说明眼前的内容。 本诗开头 的“与君生别离”是化用《楚辞•九歌》 中“悲莫悲兮生别离”的句意; “相去万余里, 各在天一涯”是借用《诗经 •萧葭》 中“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的内容; 而“道路阻且长”则是直接袭用了《萧葭》 中“溯洄从之, 道阻且长”的 词句; “胡马”、 “越鸟”二句是引用《韩诗外传》 中的„代马
依北风, 越鸟翔故巢, 皆不忘本之谓也‟”的典故; 而诗句“„思君令人老‟其中的„思君‟一词, 《小雅》 是 „维忧用老‟”的变体; “岁月 忽已晚”则是暗用 《采薇》 中“岁 亦莫止”的内涵„„当然用典不是机械地拼凑堆砌典故, 只有同作品特定的内容环境融为一体, 才是恰到好处 的用典。 本诗在这方面是很成功的, 因而不仅使诗句言简意丰, 同时也是形成诗中含蓄委婉
手法的原因之一。 此外, 这首诗虽然用了不少典故, 但并不影响其语言浅近自然,风格平易淡远的艺术特, 而这正是《古 诗十九首》 在艺术上的共同之处。
2、试析《史记》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答:一、 建立杰出的通史体裁
《史记》 是中国史学史上第一部贯通古今, 网罗百代的通史名著。 正因为《史记》 能够会通古今撰成一书, 开启先例, 树立了榜样, 于是仿效这种体裁而修史的也就相继而起了。 通史家风, 一直影响着近现代的史学研究与写作。
二、 建立了史学独立地位
中国古代, 史学是包含在经学范围之内没有自己的独立地位的。 所以史部之书在刘歆的《七
略》 和班固的《艺文志》 里, 都是附在《春秋》 的后面。 自从司马迁修成《史记》 以后, 作者继起, 专门的史学著作越来越多。 于是, 晋朝的荀勖适应新的要求, 才把历代的
典籍分为四部: 甲部记六艺小学, 乙部记诸子兵术, 丙部记史记皇览, 丁部记诗赋图赞。 从而, 史学一门, 在中国学术领域里才取得了独立地位。 饮水思源, 这一功绩应该归于司马迁和他的《史记》 。
三、 建立了史传文学传统
司马迁的文学修养深厚, 其艺术手段特别高妙。 往往某种极其复杂的事实, 他都措置的非常妥贴, 秩序井然, 再加以视线远, 见识高, 文字生动, 笔力洗炼, 感情充沛, 信手写来, 莫不词气纵横, 形象明快, 使人“惊呼击节, 不自知其所以然” 。(《容斋随笔·史记简妙处》 ) 。其中, 《廉颇蔺相如列传》 被列入小学生语文实验教科书第 18 课《将相和》 。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