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材分析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室根据国家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组织编写的。这本教材已于2001年初经教育部审查通过,2001年秋在实验区投入使用。下面我就五个方面对教材进行一下分析,不妥之处,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本书的编写,在全面贯彻历史课程标准规定的知识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以及情感目标与价值观的前提下,突出以下几点:一、减轻学生负担,降低难度;二、增强趣味性、生动性和启发性;三、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一、课时安排
本书分为四个单元,叙述我国远古至南北朝时期的历史,共22课,每课教学一课时。每单元后各设一节活动课,本书最后设一节活动课,本书最后设一节复习方法与技能训练课,活动课共用5课时。
二、采取时序与主题相结合的体系
新教科书根据课程标准,采取时序与主题相结合的体系,即根据中国古代史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自古至今地讲述历史;同时围绕表现每一历史时段突出特征、又适合中学生特点的主题进行叙述。
本册的四个单元,对应了课程标准中的四个主题及其内容标准。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是以后世发展的眼光来概述原始社会的历史。这样做,既有利于学生联系前后的知识,综合性的看问题,又因为侧重于文明的起源问题,其他问题可以少讲或不讲,就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学生的负担。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一定程度上淡化了学科体系,回避了学术界近年来讨论比较激烈、争议比较大的社会形态的划分问题,同时又提示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的文明成就和社会变革。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侧重于秦汉统一国家建立与巩固的历史,而对于汉武帝以后西汉的发展与衰亡、东汉的兴亡等传统教科书必讲的内容,有的用楷体字简略叙述,有的干脆不涉及。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实际上是一个主题的两个方面。政权分立是社会分裂动荡的反映,是消极的,但分裂动荡中又包含一些积极的因素,客观上为民族交往与融合提供了土壤
从学术的角度看,这四个单元的题目,不一定能完全概括相应历史发展时期的所有特点,但它肯定注意到了如何适合学生的特点。以第四单元为例,魏晋南北朝还有其他一些特征,如门阀士族统治等,其重要程度并不亚于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但从以前的教学情况看,像门阀士族制度一类的知识,距离学生的实际比较远。所以,尽管它们重要,在初中阶段我们还是暂不涉及。
三、每课的基本结构项羽评价
一般的课,每课课文由10个部分组成,包括导入框、宋体字课文、楷体字课文、文献资料、图表、动脑筋、注释注音、练一练、活动与探究、自由阅读卡等。
1.导入框  由生动的故事、传说、诗歌、民谣或文物、名胜古迹等开篇,然后提出问题,导入新课,起到吸引学生注意力、引发他们学习兴趣的作用;同时又增强了教材的启发性。
2.课文(宋体字)  着重讲述历史发展的生动过程,力求简明。这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
3.阅读课文(楷体字) 力求生动活泼,其作用是引起学习兴趣,浅化教材内容,扩大知识面,培养良好的品德。这部分内容对不同程度、有不同爱好的学生,可提出不同的要求。
4.专栏的文献资料(竖排字)  基本上每课一条。目的是使学生接触一些浅显的文献资料,以增强历史的真实感,并能提高阅读古文、古诗词等的能力。同时,有些内容,如孟子的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也能起到培养学生良好品德的作用。
5.图表  包括图画、表格、地图和图注,是课文的组成部分,为的是增加学生的考古文物知识,增强历史的真实感,增强课文的明晰度,有利于教材的形象、生动,也起到浅化教材、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
6.动脑筋  插在课文中间,每课13个,以增强教材的启发性和探究性,便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发展想像力和创造性思维,并使课文中没有讲出的结论,经由学生自己通过思考和分析得出。另外,它的设计也能起到培养良好品德和增加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
7.注释和注音  目的是浅化教材,便于学生自学,扩大知识面。
8.练一练  通过不同形式的练习题,检验自己对本课核心知识的理解和把握。
9.活动与探究  安排在每课课文后面,有1~3项,用以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尤其是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与其他学科交叉、与现实生活联系学习的能力。也有一
些能起到巩固所学内容的作用。活动方式很多,包括小讨论、小游戏、比一比、一、查成语故事、寻变革、判断、分析材料、制表、填图与思考、看图分析、看图猜字、故事会、朗诵比赛、短剧、小制作、动动手、小实验、欣赏与临摹、看一看等二十余种。这些活动与探究供教科书使用者任选。可多选,可少选,也可不选。教师可根据教科书提供的思路与模式,结合本地本校的实际,自行设计其他的活动与探究。
10.自由阅读卡  设在活动与探究之后,内容以介绍与课文同一时期的物质文明、社会生活等为主,同时结合现实生活中涉及的一些问题。它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历史更加贴近生活,并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引发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
此外,本册教科书还设有不同于传统教科书的活动课。活动课,主要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特别是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同时,也使学生学会学习历史的方法与技能,如了解历史的途径、地图的识别与年代的计算等,为以后学习历史打好基础。
教科书后面,除列有大事年表外,还附录了好书推荐和历史学习网站,以鼓励学生进行课外的阅读和探索,学会获取教科书以外的历史信息。
人教版新教材既有成本较低的黑白本,也有装帧考究、印制精美的彩本,扩大了不同地区、不同层次广大师生的选择余地。
四、新教材的几个突出特点
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体现时代特和新的教育理念,编者把新的历史教科书编成既是教师的教本,更是学生学习的学本,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
兴趣,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注意使学生学会学习方法和学习技能,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教材主要具备以下特点:
1.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新教科书里每课都安排了活动与探究,每个单元安排了活动课。全书后安排了复习学习方法和技能的活动课。通过这些活动,既有利于学生理解、分析、概括、想象等思维能力的提高,尤其是创新思维能力的提高,更有利于学生表达、动手、组织、协作、访问调查等实践能力的提高。如,讲完淝水之战,安排了一个活动与探究,让学生思考与判断,古代战争取得的经验和教训,对现代战争是否有借鉴意义,这个内容教材中
并没有谈到,需要学生发挥创造精神去思考;又如,讲述青铜工艺以后,安排了一个活动,让学生用橡皮泥等仿商周青铜器做一件器物;再如,学完佛教的兴起后,让学生调查自己的家乡有什么古塔?此外,活动与探究和活动课里有不少小组活动,以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
2.增强教材的趣味性和生动性
为符合初中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特做如下设计:
1)教科书以生动的故事、传说、诗歌或文物、名胜古迹等,导入新课。如讲“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时,用女娲造人和补天的传说,以及西方亚当和夏娃的故事导入。再如,用商鞅立木赏金的故事导入“大变革的时代”一课,等等。
2)在课文内容上,尽量插入生动的故事,注重对历史过程的生动叙述。如讲推恩令,新教科书的正文里没有出现“推恩令”这个概念,而是用生动的史实进行叙述。课文中的阅读文字,更注意叙述生动的史实。在文字上,则力求浅显、生动活泼。
3)配以大量图片。书前的彩图共33张,还配有地图和图表等,以增强教科书的生动性和直观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些地方还以图或图表代文。如讲有关黄帝的发明,就安排
了一张“传说中黄帝对中华文明的贡献”图。
在图片的选取上,为适应初中生的特点,尽量选取生动的内容,包括一些想象画。如讲官渡之战,就附有“曹操赤脚迎许攸”图;讲巨鹿之战时,特配上项羽“破釜沉舟”图。
4)在每课的动脑筋、活动与探究和活动课里,也注意安排能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问和实践活动。如讲到甲骨文,在动脑筋里就列出三个甲骨文字人、戈和伐,然后让学生猜一猜“伐”字是什么意思。如讲到秦始皇统一文字时,在活动与探究中设计安排了举行方言游戏会,让学生体会统一文字的巨大历史作用。
5)自由阅读卡中也安排了许多引发学生兴趣的历史知识,如“河姆渡原始居民会蒸米饭吗?”和“品种多样的饼食”。有关衣食住行等社会生活的自由阅读卡,看似零散,但与七年级下册教材结合起来看,它们又似乎可成体系。这种系列虽然很不完备,但这在客观上能够起到激发学生好奇心的作用,为他们进行进一步的探究留下了很大的空间。
3.注重教材的启发性
新教科书的导入框里,就提出了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使学生从每堂课开始,就能积极思
考,参与教学过程。新教科书还在课文中间,专设了一系列多层次、多类型的探究性栏目“动脑筋”,目的是鼓励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发挥主体作用,从而启发学生自己领悟教科书上的内容。如在“秦的暴政”里讲到那时“每年服役的不下三百万人”,学生并不能通过这个孤立的数字,了解暴政的情况,但后面的“动脑筋”特别给出了当时全国的人口数字等,又提出几个启发性问题,使学生通过计算、分析,自然而然地领会暴政达到的程度。又如,“三国鼎立”中官渡之战,课文并未分析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战争结局,而是通过“动脑筋”让学生自己分析得出。
4.注重减轻学生的负担
新教科书注意从几方面减轻学生负担,内容上尽量减少。通过简明而清晰的描述,深入浅出地勾勒出中国古代史前期的发展脉络和特征,使学生对这一阶段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有一个初步的、轮廓式的了解。与现行教材相比,新教材有如下特点:
1教科书中需要学生掌握的内容,注重历史发展的生动过程,而不是干巴巴的一些要点。这样,行文可能多一些,但比现行教材的宋体字生动多了,所以更便于学生学习。
2)尽量减少头绪和概念。如“汉武帝大一统局面的形成”一课,就省去了王莽建立新的头绪。现行教材里一些学生难于理解、记忆的概念,如“氏族公社”“人牲”“人殉”“族诛”“连坐”“推恩令”等,新教材里都没有出现。但在行文中叙述了有关内容,如“人牲”“人殉”。以“大一统的汉朝”一课为例,新教材里的概念,比现行教材减少了三分之二。
3尽量减少空洞的议论和结论式的语言,用生动的史实叙述历史,论从史出。如“商朝社会矛盾空前尖锐起来”“武王伐纣,是我国古代的一次著名战争”等,都是通过史实叙述的,而避免使用上述空泛的议论和结论。
4)尽量减少需要学生记忆的地名、人名、年代和数字。书后的大事年表,与以往的教材相比大大简化了。
5)课后练习大大减少,每课之后,除设有少量练习题外,更注意提供可任意选择的“活动与探究”。
5.转变传统的教学和学习方式
1)新教科书从导入新课开始,就为学生参与教学安排了一系列的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和活
动,教师可利用这些问题和活动,改进教学方式和手段,调动学生主动探索问题,积极参与教学实践活动,以探究的方式完成教学任务。
2)活动课更是以学生为主体,如活动课三的辩论课《秦始皇是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功?》,从课前准备到主持,到参辩,再到小结,都由学生承担,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只起辅导的作用。
3)同时,教科书还为学生提供多种辅导性的参考资料,如大事年表、好书推荐、历史学习网站推荐等,以启发、开阔学生的思路,为探究式学习提供更好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