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评价
班级:      ;小组:      ;姓名:            ;评价:       
课  题
课型
新授
课时
4
主备人
审核人
时间
学习目标
文学文化常识 文言常识
重点难点
文言 文化常识
方  法
自学 点拨
第二课时
一、文化常识
二、鸿门宴 (历史典故)
鸿门宴,指在公元前206年于秦朝都城咸阳郊外的鸿门(今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新丰镇鸿门堡村)举行的一次宴会,参与者包括当时两支抗秦军的领袖项羽及刘邦。这次宴会在秦末农民战争及楚汉战争皆发生重要影响,被认为间接促成项羽败亡以及刘邦成功建立汉朝。后人也常用“鸿门宴”一词比喻不怀好意的宴会。详细记述最早见于“  ”司马迁的《史记·项羽本纪》。后衍生出大量的相关文学作品
二、研究部分(小组合作、展示交流、师生或生生评价)查漏补缺
内容部分
一、探知部分(学生独立完成)
四、翻译原文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jì)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shuò)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kuài)。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cān shèng)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三、应用部分(学生独立或小组合作完成、展示、评价)
五、本文重点词
文言虚词
若:<代>                     。《鸿门宴》:“~入前为寿。”
者:<助>                                       。《鸿门宴》:“客何为~?”
所:<助>                           。《鸿门宴》:“不者,若属皆且为~虏。
因:<介>                         。《鸿门宴》:“请以剑舞,~击沛公于坐。”
<副>                             。《鸿门宴》:“项王即日~留沛公与饮。”
乎:<助>                                    
⒈在句末,                               。《鸿门宴》:“壮士,能复饮~-”
⒉用在句末,表示                 。《鸿门宴》:“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
为:<动词>                               。《鸿门宴》:“窃~大王不取也。”
<动词>                                 。《鸿门宴》:“君王~人不忍。”
<动词>                       。《鸿门宴》:“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相。”
<动词>                       。《鸿门宴》:“如今人方~刀俎,我~鱼肉。”
且:<副>                         。《鸿门宴》:“臣死~不避,卮酒安足辞?”
与:<动词>                                   。《鸿门宴》:“则~一生彘肩。”
·文言实词
过:<动词>                               。《鸿门宴》:“闻大王有意督~之。”
说:<名>                         。《鸿门宴》:“而听细~,欲诛有功之人。”
胜:<形>                                   。《鸿门宴》:“刑人如恐不~。”
王:<动词>                                 。《鸿门宴》:“沛公欲~关中。”
望:<动词>                       。《鸿门宴》:“日夜~将军至,岂敢反乎-”
数:<副>                                 。《鸿门宴》:“范增~目项王。”
安:<疑问代词>表                                 .《鸿门宴》:“沛公~在-”
即:<介>                             。《鸿门宴》:“项王~日因留沛公与饮。”
伯:<名>                         。《鸿门宴》:“愿~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从:<动词>                                   。《鸿门宴》:“樊哙~良坐。”
四、巩固练习(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批阅、点评、追踪训练)
六、分类整理
  1、注音
  玉玦(玦,    ,半环形玉佩。“玦”与“决”同音,范增用玦示意项羽要下决心杀刘邦)
  奉卮酒为寿(卮    ,酒器,大酒杯)数目(数,shuò,多次)
  戮(戮,    联合,一同) 力
瞋(瞋,  发怒时睁大眼睛) 目
  目眦(眦,  眼角)尽裂
按剑而跽(跽,  ,挺直上身,两腿跪着)
  彘 (彘,  ,猪) 肩
刀俎(俎,        切肉用的砧板)
  不胜杯杓(胜  ,桮  ,杓    ,杓,同“勺”,酒器)
  沛公欲王关中/秦地可尽王也/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王        称王)
    樊哙(樊哙,                )
  2、通假字
  不敢倍德(“倍”通“    ”,背叛)      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  ”)
  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  ”,          )        不者(“不”通“  ”)
  因击沛公于坐(“坐”通“    ”    )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参”通“    ”)
  沛公奉卮酒为寿(“奉”通“    ”)          拔剑切而啗之(”啗“通“    ”)
  3、词类活用
  A 名词用作动词
    范增数目项王(          )                   刑人如恐不胜(            )
   沛公欲王关中(              )            发上指(                  ) 
    若入前为寿 (            )
  B 名词用状语
  于是项伯复夜去(            )                  日夜望将军至(              )
  常以身翼蔽沛公(            )                  头发上指(              )
  C 动词使动用法
  从百余骑(                    )      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
  封闭宫室,还军霸上(            )    樊哙侧其盾以撞(                    )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
  F动词用作名词
  此亡秦之续耳(            )
  4、古今异义
  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河南,河北 古义:                  。 今义:河南省,河北省)
  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细说 古义:            。 今义:仔细说来)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今人 古义:      。 今义:现在的人)
  沛公奉卮酒为寿(寿 古:      ;今:岁数大)
  5、句式解析
  (1)判断句
  ①.用“              ”表示判断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②.用“                ”表示判断
   亚父者,范增也。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③.用“        ”表示判断
  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④.                 表示判断
  此亡秦之续耳。
  (2)倒装句
  ①                      
  今日之事何如?                              客何为者?
  ②.                    
  因击沛公于坐                具以沛公言报项王                得复见将军于此
  (3)            
  ①.用“为所”“           ”表              
  若属皆且为所虏。            吾属今为之虏矣。
  ②.                      
  珍宝尽有之。
  (4)省略句
   则与(    )一生彘肩       旦日(    )不可不蚤自来谢(    )项王
  欲呼张良与(    )俱去,曰:“毋从(    )俱死也。”
  加彘肩(    ) 上          将军战(    )河北,臣战(    )河南
  (5)固定结构
  军中无以为乐(“……无以……”,                      )
  6、难句解析
  1、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旦日”即明日,“臣”是刘邦自谦的称呼,“戮”是联合,一同的意思,“河北”、“河南”指黄河北岸、黄河南岸。
全句译为:                                                                                       
  3、臣请入,与之同命。
  “之”可指沛公,也可代项庄,两种说法都成立。一般取前说,即“与沛公同命。”。
全句译为:                                                                         
五、深入探究七、作品赏析2、人物形象
本文主要塑造项羽的形象,集中表现了他                         的性格。因为秦的主力被他击败,各路诸侯都听命于他,承认他的"霸主"地位,所以入关后一听说刘邦"欲王关中",触犯了他的尊严,立即决定进攻;而在获悉刘邦"籍吏民,封府库",等待他来处理,便放弃了进攻打算。更由于自矜功伐,他不把刘邦视为主要对手,不想在席间杀死他,而刘邦又注意维护他的尊严,使他动了"不忍"之心,所以对范增的多次暗示"默然不应",对项庄、项伯筵间舞剑也不表态。这种"不忍"之心甚至使他对樊哙采取了格外宽容的态度:樊哙没有资格与会,本可以叱出,但他理解樊哙的心情,反而赐酒。樊哙陈词,虽有指责的话,但又把他看得比怀王更高,有"求赏"之意,都合乎他自矜功伐的心理,他内心有愧而"未有以应",于是优礼有加,赐樊哙坐。自矜功伐而又"为人不忍",虽一时成功,最后终不免于失败。
写项羽听了曹无伤告密之后的反应和听了项伯劝解之后的反应,形成两个极端,把项羽毫无主见,不辨忠奸,既易冲动又易受骗的性格勾画得十分鲜明。写项羽在鸿门宴上既不顾范增再三催促杀刘邦的暗示,又不制止项庄意在杀刘邦的舞剑,还把樊哙的愤激当作豪壮,对刘邦的逃席行为听之任之,处处表现他的优柔寡断。
司马迁是把项羽当作悲剧英雄来描写的,他曾这样评论道:"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本文虽只写出人物的一个侧面,却未尝不能窥一斑而知全豹。
刘邦的形象也写得很生动。去鸿门"谢罪",虽有项伯居中调停,其实是身入虎穴,命运难卜,但非此不足以平项羽之怒,仍如约而往;回到军中,"立诛杀曹无伤",从这些事能看出他的坚决果断。他一向待人傲慢,这一回又是"先破秦入咸阳",是"有大功"之人,但在项羽面前谦词卑礼,惟恐有所不至--在宴会上屈居下座,他安之若素,出而未辞也觉得于礼不合,这又表现了他能屈能伸的性格。至于他的狡诈多端,从骂鲰生、拉拢项伯、骂告密人等细节中,都表现得很明显。
教师或学生课堂随笔、后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