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阐释】
作者的态度包括:对事物、人物的态度,对社会现实的态度,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态度,对人生感悟的倾吐,等等。
所谓“评价”,是指在把握文中观点和作者态度的基础上,对作者的观点和态度作出评价。如文章的观点是否正确,认识是否全面,论述是否透彻,感情是否健康,对读者有什么有益的启示,在今天有什么现实意义,等等。有时还需要对别人的评价进行分析比较,作出判断。
【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方法】
1.了解诗歌创作的特定背景,结合诗的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与态度。
诗是现实生活的写照,一首诗的形成总是与作者对特定的历史事实的感悟有关。诗中所表现出来的作者对社会、对生活中某人、某事或某种现象的或褒或贬,或肯定或否定,分析诗中抒作者的观点或态度,我们应尽可能多地联系诗歌创作的特定的历史背景,结合诗的内容作细致、
全面的分析。
2.把握诗歌的情感,领悟作者的观点与态度。
读诗要把握诗情,把握了诗情,才能走进诗作者的心灵,オ能正确地领悟诗作者的态度观点。如怀古咏史诗,从情感的表现方式上来说,大致上就有两种:一是对历史作冷静、理性的思考,表达诗人仰幕或惋惜之情。如杜牧和王安石都写过《题乌江亭》,但由于两人对项羽的自刎都从自身的处境出发,因此,对历史的思考、表达出来的情感显然是不一样的。杜牧为项羽自刎而惋惜:“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表达了对生活百折不挠的态度;而王安石却感到项羽的失败是历史的必然:“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表达客观地面对现实的生活态度。二是把史实与现实结合在一起,或是感慨个人遭遇,或是抨击社会现实。对这样的诗我们就应从历史与现实结合的角度,分析出作者在诗中所表现出来的感情切入点,由此去分析诗作者对生活的态度与观点。
3.分析诗句的含蓄义或理趣义,分析出作者的观点与态度。
大多古诗词的作者并不是直接地在诗中表达自己的态度或观点的,而是通过写景或写事来含
蓄地表达自己对人生、对生活、对社会现实的情绪态度。对这样的诗,鉴赏时要注意分析景物或人物的特点,把握其含蓄意,由此入手分析出作者的观点或态度。
一、阅读,回答问题
月山草堂四咏①
[明]汤显祖
(一)
楼转松风韵紫虚,眠云夜冷昼芙蕖。
山中所有应如此,直是江南陶隐居。
(二)
风露涓涓浣竹林,月窗秋影夜来深。
不知丛桂山中客,长听潇湘云水音。
(三)
君子山前放午街,湿烟青竹弄云霞。
烧将玉井峰前水,来试桃溪雨后茶。
(四)
酒是金盘露滴成,花如素女步轻盈。
西风暮雨何辞醉,便向池亭卧亦清。
【注释】①选自《汤显祖诗文集》。月山,在遂昌县城西。项羽评价
1. 你从这组诗中读出了诗人怎样的人生追求?结合诗歌内容分析。
【答案】
诗人在月山草堂听松赏荷、观竹品月,沉浸于清丽雅致的自然景物,追求高洁的君子之风。诗人在
本题考查理解诗歌主题。
第一首诗歌《松屋卧云》“楼转松风韵紫虚,眠云夜冷昼芙蕖。山中所有应如此,直是江南陶隐居”意思是:山中松枝摆动的声音如同紫虚,在山中居住夜中微冷,白天可以欣赏这亭亭玉立、婀娜多姿的荷花。这山中所有的一切,就如同是江南陶渊明的隐居之所啊。表现了诗人对月山草堂的喜爱赞美之情。
第二首诗歌《竹窗延月》“风露涓涓浣竹林,月窗秋影夜来深。不知丛桂山中客,长听潇湘云水音”意思是:秋夜里秋风起,露水重,就好像在清洗着竹林,在月光投射的窗户边欣赏月竹影不知夜已深。不知道丛桂是这山中的客人,在月夜下一直听着《潇湘云水》般美妙的曲子。表现了诗人沉醉于观竹品月之中,不知夜已深。
第三首诗歌《竹院烹茶》“君子山前放午街,湿烟青竹弄云霞。烧将玉井峰前水,来试桃溪雨后茶”意思是:正午雨后时分,走在悠悠君子山前,看见山下烧着湿竹,青烟缭绕着整片的竹林,就像一片片云霞在飞舞。在这样的天气里,就烧一壶玉井的泉水,来试一试桃溪谷雨后的新茶。
第四首诗歌《荷亭酌酒》“酒是金盘露滴成,花如素女步轻盈。西风暮雨何辞醉,便向池亭卧亦清”意思是:荷亭之中酒香四溢,这酒好像是天上的露水凝结而成的,身旁的荷花一朵朵阿娜多姿,像一位位步态轻盈的少女。傍晚时分,荷风、细雨迎面吹来,一醉何妨!即便醉了,那就在荷亭中安心睡去,享受无边的清静自然。
在《松屋卧云》中,我们看到一位诗人在听松赏荷,感叹此处如同陶渊明的居所;在《竹窗延月》中我们看到一位诗人站在窗前赏窗前明月,听竹子摇摆之声。诗人在月山草堂中听松赏荷、观竹品月,将月山草堂比作江南陶渊明的居所,沉醉于这山中清丽雅致的自然景物,表达了诗人高洁的人生志趣,追求高洁的君子之风。在《竹院烹茶》中,我们读到一位放松心情的诗人,趁着午休的时刻,赏景品茶,超然物外,悠雅闲适。在《荷亭酌酒》中,我们看到诗人在荷亭中小酌,似醉非醉,似醒非醒,西风暮雨来临之时,也不须归,可以亭中静卧,尽享清静自然。诗人在月山草堂取水烹茶、酌酒酣卧,表现了诗人享受着幽居生活,追求闲适自得的人生。
二、阅读,回答问题
定风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A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乙】
望江南·超然台①作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②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③后,酒醒却咨嗟④。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B诗酒趁年华。
【注释】①超然台: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城北。当时苏轼由杭州通判迁为密州知州。②壕:护城河。③寒食:清明节前一日或二日。旧俗寒食节不举火,节后举火称新火。④咨嗟:叹息、慨叹。
1.甲、乙两词都体现了苏轼哪种可贵的人生态度?请结合A、B两处画线句具体阐述。
【答案】
两词都表现了词人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A句写词人在雨中潇洒徐行,不惧困难,表现了他顺应自然、乐观旷达的心态。B句体现出词人感悟到作诗饮酒都要趁年华尚在,表明作者要趁年华尚在,在自己感兴趣的事业中要有所建树的积极心态。
【解析】
考查比较阅读。
A.“谁怕?”意思是说,我不怕这种艰辛和磨难。这是一句反问句,意在强调这种生活态度。为什么要强调这种生活态度呢?因为对于苏轼,这就是他一生的生活态度,所以他说:“一蓑烟雨任平生”。“一蓑烟雨”,是说整个蓑衣都在烟雨中,实际上是说他的全身都在风吹雨打之中。这“一蓑烟雨”也象征人生的风雨、政治的风雨。而“任平生”,是说一生任凭风吹雨打,而始终那样的从容、镇定、达观。这一句表现了作者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B.“诗酒趁年华”,作者进一步申明:必须超然物外,忘却尘世间一切,而抓紧时机,借诗酒以自娱。“年华”,指好时光,与开头所说“春未老”相应合。全词所写,紧紧围绕着“超然”二字,
至此,进入了“超然”的最高境界。这一句同样表现了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三、阅读下面的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观书
明·于谦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
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
金鞍玉勒①寻芳客,未信我庐②别有春。
【注】①金鞍:饰金的马鞍。玉勒:饰玉的马笼头。这里借马鞍、笼头的贵美指代贵公子。②庐:本指村房或小屋。这里指书房。
1.小语认为这首诗题为“观书”,尾联写“金鞍玉勒寻芳客”是画蛇添足。你同意他的观点吗?
为什么?
【答案】
不同意,因为是勇对比(反衬),用贵公子寻芳问柳反衬读书人书房四季如春的胜景(或者诗人书斋读书之乐),表达了诗人对读书的热爱及情趣的高雅、自得其乐。(意对即可)
【解析】
本题考查诗句的理解与赏析。
“金鞍玉勒寻芳客”意思是漫跨着金鞍,权贵们犹叹芳踪难寻。“勒”为马笼头,“金鞍玉勒”者是富贵公子,再缀以“寻芳客”三字,表明是富家浪子。这些人终寻花问柳为,他们和作者是两个不同世界之人,故而他们自然不会相信书斋之中别有一个烂漫的春天。作者此句以贵公子反衬,通过对比突出显示读书人书房四季如春的胜景,表达了诗人勤于读书、高雅不俗的人生志趣。据此,先表明观点,再阐明理由即可。
四、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
1.两首诗观点不落窠臼,分别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
【答案】
前诗观点是兵家须有远见卓识和不屈不挠的意志,后诗借史事慨叹生不逢时、怀才不遇。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能力。
前诗表现作者观点的句子是“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对项羽在仍然拥有众多江东才俊的条件下,自刎乌江的惋惜,批评他缺少不屈不挠意志,承受不了一时的战败;
后诗表达观点的句子是“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此句杜牧却还把周瑜在赤壁战役中的巨大胜利,完全归之于偶然的东风,这是很难想象的。他之所以这样地写,其实是想借史事以吐其胸中抑郁不平之气,慨叹他自己的生不逢时、怀才不遇。
综上分析,概括整理即可。
【点睛】参考译文:
《题乌江亭》:胜败乃是兵家常事,难以事前预料。能够忍辱负重,才是真正男儿。西楚霸王啊,江东子弟人才济济,若能重整旗鼓卷土杀回,楚汉相争,谁输谁赢还很难说。
《赤壁》:一支折断了的铁戟(古代兵器)沉没在水底的沙中还没有销蚀掉,经过自己又磨又洗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留之物。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被关进铜雀台了。
五、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兰叶春葳蕤②,桂华秋皎洁。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④。
谁知林栖者⑤,闻风坐相悦⑥。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注释】①此诗为张九龄遭谗被贬后所作。②葳蕤:茂盛。③皎洁:皎明洁净。④自尔为佳节:指兰、桂备自适应季节的特性。⑤林栖者:指隐居者。⑥闻风:借用典故。指林栖者由于闻到了兰、桂的芬春,国而对兰、桂产生了爱慕之情。
1. 诗人借“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表达了怎样的志趣?
【答案】
草木散发香气源于天性,怎么会求观赏者攀折呢!运用反问和借物喻人的手法,淋漓尽致地写出了兰逢春而葳蕤,桂遇秋而皎洁,这是它们的本性,而并非为了博得美人的折取欣赏。诗人以此来比喻贤人君子的洁身自好,进德修业,也只是尽他作为一个人的本份,而并非借此来博得外界的称誉提拔,以求富贵利达。表现了诗人不肯廉价赢得美名的清高志趣。
【解析】
本题考查诗句表达的情感。最后两句“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承上句“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林栖者既然闻风相悦,那末,兰桂若有知觉,应该很乐意接受美人折花欣赏了,然而诗意却又一转折,另辟蹊径,忽开新意:草木散发香气源于天性,怎么会求观赏者攀折呢!运用反问和借物喻人的手法,淋漓尽致地写出了兰逢春而葳蕤,桂遇秋而皎洁,兰、桂散发芳香并非有意希求人们来折取它,欣赏它,而是纯粹出于它们的本性。诗人借草木来比喻贤人君子的洁身自好,进德修业,而并非借此来博得外界的称誉提拔,以求富贵利达。当然,不求人知,并不等于拒绝人家赏识;不求人折,更不等于反对人家采择。从“何求美人折”的语气来看,从作者遭谗被贬的身世看,这正是针对不被人知、不被人折的情况而发的。“不以
无人而不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乃是全诗的命意之所在。全诗句句写兰桂,都没有写人,但从诗歌的完整意象里,读者便不难看见人,看到封建社会里某些自励名节、洁身自好之士的品德。“何求”二字用得斩截有力,它淋漓尽致地将诗人不肯廉价赢得美名的清高志趣给表现出来了。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