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首饰配饰
中国古代首饰配饰 |
首饰只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具体可以分为 头饰、项饰、 臂饰、 腕饰、 腰饰几类 。 |
【 第一讲:头饰 】 |
头饰可以分为发饰和耳饰。 ①——发饰——:顾名思义,就是装饰头发,发簪的饰品。 古代女子发饰可以分为以下几大类: 簪: 由笄发展而的,是古人用来绾定发髻或冠的长针,顶端多加以珠宝装饰。 钗: 由两股簪子交叉组合成的一种首饰 步摇 : 古代妇女附在簪钗上的一种首饰。步摇上有垂珠,步则摇动也。 梳篦 :又称“栉zhi”,理发的用具,后来逐渐成为一种插于发上的饰品。 花钿 : 用金,银,玉,贝等做成的花朵状装饰品。 珠花 : 用珠子串制的一种花饰。 其他 :抹额 掩鬓等。 ②——耳饰——: 耳饰就是耳朵的饰品。 大概分成以下几种: 耳珰:穿耳施珠曰珰 。 耳坠:指带有下垂饰物的耳饰。 耳环:透过一个在耳珠内的穿洞来勾住耳朵。 耳丁:比耳环小,形如钉状。 1.1.1 簪 古代男女最常用的绾髻工具,可用骨、石、陶、蚌、荆、竹、木、玉、铜、金、象牙、牛角及玳瑁等制成。 在上古时期,发簪被称作“笄(ji)”。{在男子盛行带冠之时,发笄还有固冠作用,以免滑坠。女子插笄是长大成人的一种标志,到时还要举行仪式,行“笄礼”。笄礼源于周代。} 擿,簪股,将头部做成可搔头的簪子,所以俗称为搔头。《西京杂记》记载:汉武帝过李夫人,就取玉簪搔头,自此后宫人搔头皆用玉簪。 中国古时男女都会用簪来固定发冠,亦有把笔插在头上,方便随时记事,称为簪笔(簪笔原指一种将毛装在簪头的冠饰)。 由于戴官帽时会用簪来固定,故簪常借用来指官宦身份,如簪绂、簪缨和簪笏,用来比喻荣显富贵。(缨绂是丝帽带,笏乃手版)。 发簪式样十分丰富,主要变化多集中在簪首。 它有各种各样的形状,还爱用花鸟鱼虫、飞禽走兽作簪首形状。常见的花种有梅花、莲花、菊花、桃花、牡丹花和芙蓉花等。 以动物为簪首的发簪,常见的有龙凤、麒麟、燕雀及游鱼等,其中以凤簪最多,也最为精致。 嵌宝石云形金簪 明朝 南京太平门外板仓徐达家族墓出土 花蝶金簪 明朝 北京海淀区董四墓村明墓出土 梅纹镂空银簪 扁银簪 檀木簪 清代玉簪 玉质耳挖簪 下面放两张笄的照片,因为造型还是有差别的 几种基本形式: 商周骨笄 战国玉筓 1.1.2 钗 由两股簪子交叉组合成的一种首饰。用来绾住头发,也有用它把帽子别在头发上。 五代五缟《中华古今注·钗子》:“钗子,盖古笄之遗象也,至秦穆公以象牙为之,敬王以玳瑁为之,始皇又金银作凤头,以玳瑁为脚,号曰凤钗。” 钗与簪是有区别的,发簪作成一股,而发钗一般作成两股。 李惠利钗不仅是一种饰物,它还是一种寄情的表物。 古代恋人或夫妻之间有一种赠别的习俗:女子将头上的钗一分为二,一半赠给对方,一半自留,待到他日重见再合在一起。 辛弃疾词《祝英台近.晚春》中的“宝钗分,桃叶渡,烟柳暗南浦”,即在表述这种离情。 因为钗子和簪子只是股不同,材质啊装饰啊什么的大同小异我就不赘述了 放几张图片: 清代点翠发钗 当然也有点翠发簪的,之所以特地放这几张图,是想具体讲讲什么是点翠 点翠工艺是中国一项传统的金银首饰制作工艺。 它是首饰制作中的一个辅助工种,起着点缀美化金银首饰的作用。 翠,即翠羽,翠鸟之羽。点翠是我国传统的金属工艺和羽毛工艺的完美结合,先用金或镏金的金属做成不同图案的底座,再把翠鸟背部亮丽的土耳其蓝的羽毛仔细地镶嵌在座上,以制成各种首饰器物。 据说,翠羽必须由活的翠鸟身上拔取,才可保证颜之鲜艳华丽。翠羽根据部位和工艺的不同,可以呈现出蕉月、湖、深藏青等不同彩,加之鸟羽的自然纹理和幻彩光,使整件作品富于变化,生动活泼。 后来,也由于保护鸟类及制作工艺的残忍而在清末民初被烧蓝工艺取代。 点翠的簪钗仔细看就可以看见翠羽的纹理 烧蓝 , 是我国传统的首饰工艺之一。 由于这种“蓝”只能烧制在银器表面,因此也称为“烧银蓝”。 烧蓝是将整个胎体填满釉后,再拿到炉温大约800摄氏度的高炉中烘烧,釉由砂粒状固体熔化为液体,冷却后成为固着在胎体上的绚丽的釉,此时釉低于铜丝高度,所以得再填一次釉,再经烧结,一般要连续四五次,直至将纹样内填到与掐丝纹相平。 (百度) 烧蓝工艺不是一种独立的工种,而是作为一种辅助的工种以点缀、装饰、增加彩美而出现在首饰行业中。 1.1.3 华胜 即花胜。 古代妇女的一种花形首饰,通常制成花草的形状 插于髻上 或 缀于额前。 《释名·释首饰》:“华胜,华,象草木之华也;胜,言人形容正等,一人著之则胜,蔽发前为饰也。” 《汉书·司马相如传下》:“暠然白首戴胜而穴处兮。”唐颜师古注;“胜,妇人之首饰也,汉代谓之华胜。” 《西游记》一段描写王母形象中提到:戴华胜,佩虎章,左侍仙女,右侍羽童。宝盖沓映,羽掺荫庭。 (这个实物图片比较少,我自己其实也有疑问:如果说插在发髻上,那和簪钗也没什么区别啊,簪钗也有花草形状的呀~ 所以个人认为应该指坠于额前的比较多,直接上美女!ˋ( ° ▽、° ) 口水就是额头前面的那个! ) 1.1.4 步摇 古代妇女附在簪钗上的一种首饰。取其行步则动摇,故名。 一般形式为凤凰、蝴蝶、带有翅膀类的,或垂有流苏或坠子,走路的时候,金饰会随步摇走路的摆动而动,栩栩如生。 《释名·释首饰》:“步摇上有垂珠,步则摇动也。” 《后汉书·舆服志下》:“步摇以黄金为题……”王先谦集解引陈祥道曰:“汉之步摇黄金为凤,下有邸,前有笄,缀五采玉,以垂下,行则动摇。” 白居易在《长恨歌》中用:“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来形容杨贵妃。 金镶玉步摇钗 魏晋步摇冠 1.1.5 梳篦 梳篦(shū bì),理发的用具。齿稀的称“梳”,齿密的称“篦”,一般用骨、木、竹、角、象牙等制。 《说文.木部》:“梳,所以理发也。”又“栉”,梳比之总名也。” 中国自古便注重礼仪,人们对自己的仪容装饰十分重视,梳篦在古时是人手必备之物。尤其是妇女,几乎梳不离身,时间一久,便形成插梳的风气。 隋唐五代的梳篦,多作成梯形,高度明显降低,其质料及装饰视用途而别。宋朝以后,梳子的形状趋于扁平,一般多作成半月形。明清时期的梳篦样式,基本保持宋制。 插戴方法: 《捣练图》所画插梳方法,有单插于前额、单插于髻后、分插左右顶侧等形式。 《纨扇仕女图》仕女插梳方法有单插于额顶、在额顶上下对插两梳及对插三梳等形式。 敦煌莫高窟第103窟盛唐供养人乐廷瑰夫人花梳插于右前额,旁插凤步摇簪,头顶步摇风冠。 至晚唐、五代,头上插的梳篦越来越多,有多到十来把的。 1.1.6 抹额 抹额,也称额带、头箍、发箍、眉勒、脑包,为束在额前的巾饰,一般多饰以刺绣或珠玉。 明代是抹额的盛行时期,当时的妇女不分尊卑,不论主仆,额间常系有这种饰物。 这个时期抹额形制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除了用布条围勒于额外,还出现了多种样式: 有的用彩锦缝制成菱形,紧扎于额。 有的用纱罗裁制成条状,虚掩在眉间。 有的则用黑丝帛贯以珠宝,悬挂在额头。 还有以丝绳编织成网状,上缀珠翠花饰,使用时绕额一周,系结于脑后。这种抹额被称之为渔婆巾,或者叫渔婆勒巾。 冬季所用的抹额,通常以绒、尉,毛毡等厚实的材料为之; 有的用绸缎纳以丝绵,外表施以彩绣;考究者还装缀珠翠宝玉,两端则各装金属搭扣,用时围勒于额,绾结于后。 抹额的造型也有多种: 有的中间宽阔,两端狭窄。 有的中间狭窄而两端宽阔,在使用时多将两耳遮盖。因为这种抹额兼具御寒作用,故被称之为暖额。富贵之家的女子则崇尚用兽皮制作暖额,常用的兽皮有水獭、狐狸、貂鼠等,貂狐之皮最被看重。这种毛茸茸的兽皮暖额围勒在额部,宛如兔子蹲伏,因此,又被形象地称之为卧兔。 甚至还有以金银雕花制成抹额的,镶珠点翠,熠熠闪光。除抹额外,还有一种金约,类似抹额形制,但比抹额还要窄些。 ……………… 银鎏金点翠镶玉大抹额 露垂珠帘金抹额 1.1.7 掩鬓 就是掩在两鬓的发饰,明代头面。 明 飞天玉掩鬓 白玉镂空花鸟掩鬓 1.1.8 挑心 挑心是明中叶妇女的一种发式。最常见的是佛像挑心。 明 范濂《云间据目抄》卷三:“妇人头髻在 隆庆 初年皆尚圆褊,顶用宝花,谓之挑心。” 明代女子的盛装,是用各种首饰把满头装饰得几乎不露发,各式簪钗的命名也因此多着眼于它的插戴位置。 挑心的得名即因它是自下而上用着挑的方式簪戴于发髻之外一顶髻的正面之当心。 上图 金镶宝珠玉鱼篮观音挑心 下图 佛像挑心 1.1.9 分心 挑心之下、 髻前后口沿各簪一支者,名作分心。 若再细分,则前者名前分心,后者名后分心。 《金瓶梅词话》第二十回说李瓶儿取出一顶金丝 髻教西门庆吩咐银匠改作一件金厢玉观音满池娇分心,并特别说明是要“正面戴”,可知前后分心的造型稍有分别。 上图 金累丝镶玉嵌宝牡丹鸾鸟纹分心(湖北钟祥明梁庄王墓出土) 下图 银鎏金双凤牡丹分心(上海卢湾区李惠利中学明墓出土) 1.1.10 顶簪 明代头面。簪子的一种,用于发髻顶部。 金镶宝莲花顶簪 1.1.11 莲花冠 古代冠名,因其形似莲花,故名。 1.唐时已在士遮女子间流行,宋沿其制。冠上大多用金、翠羽等作装饰,颜鲜艳,为官宦、士遮女子喜尚,一直很流行。 2.道冠的一种。 1.1.12 凤冠 凤冠是古代皇帝后妃的冠饰,其上饰有凤凰样珠宝。 明朝凤冠是皇后受册、谒庙、朝会时戴用的礼冠,其形制承宋之制而又加以发展和完善,因之更显雍容华贵之美。 明清时一般女子盛饰所用彩冠也叫凤冠,多用于婚礼时。 下面的是宋朝时的凤冠: 戴龙凤珠翠冠、穿袆衣的皇后(南薰殿旧藏《历代帝王像》) 宋 明神宗之孝靖皇后凤冠圆领袍画像 1.1.13 巾帼 巾帼是古人使用的一种首饰,宽大似冠,高耸显眼,内衬金属丝套或用削薄的竹木片扎成各种新颖式样,外紧裹一层彩长巾而成。 这种冠饰,戴在头上,罩住前额,围在发际,两侧垂带,结在项中,勒于后脑。既不是于发式,也不同于裹巾,而且可以随时取下(如脱帽),也可随时戴上(只需系紧侧带)。 先秦时期,男女都能戴帼,用作首饰。到了汉代,才成为妇女专用。 “巾帼”由来古时候的贵族妇女,常在举行祭祀大典时戴一种用丝织品或发丝制成的头饰,这种头巾式的头饰叫巾帼,其上还装缀着一些金珠玉翠制成的珍贵首饰。 巾帼的种类及颜有多种,如用细长的马尾制作的叫“剪耄帼”;用黑中透红颜制作的叫“绀缯帼”。 1.2.1 耳珰 汉人刘熙《释名》卷四“释首饰”说:“穿耳施珠曰珰。” 战国秦汉时期妇女戴耳珰的风气甚为流行。古代的耳珰,有金、玉、银、玻璃、骨、象牙、玛瑙、琥珀、水晶、大理石等不同质料。 考古发现的战国秦汉玻璃耳珰,主要有无孔珰和有孔珰两种。 无孔珰。两端大,中腰细。一端呈圆锥形,另一端呈鼓起的圆珠状。戴的时候,以圆锥状细端,插入人耳垂的穿孔中。此种玻璃耳珰戴上以后,从正面看去,只能见到露出在耳垂前面的圆珠,所以当时人们称它为“圆珰”, 有孔珰。中有纵贯的穿孔,用以穿线系坠饰,坠饰多为玻璃珠、玑、小铃之类。 “腰若流纨素,耳着明月珰。”明月珰,便是玻璃耳珰。 ………… 下图,东汉玻璃耳珰 汉代皇后、嫔妃和公主戴耳饰时,也可以不穿耳,而是将有穿孔的珥珰,用绳系饰悬于耳旁,叫做“悬珥”。 将悬珥系于发簪之首,插簪于发髻,悬于耳际,叫“簪珥”,或叫“王真(一个字)”。 这是一种象征性的耳饰,其用意和古代帝王冕冠上的“充耳”一样,是提醒不要妄听闲言。汉代文献记载皇妃、公主的耳饰时,常常是“簪珥”连称。 1.2.2 耳坠 耳饰的一种,指带有下垂饰物的耳饰。又称耳坠子,是耳朵饰品的代称。 1.2.3 耳环 耳环透过一个在耳珠内的穿洞来勾住耳朵(除了夹式耳环之外),其他选择包括耳骨、耳门、耳内侧等等。 耳环还包括了一些单纯的不戴坠子的圆环,而耳坠则一定是带坠的。 1979年,考古工作者在河北蔚县古文化遗址中,发掘出一枚铜质耳环,这是迄今所见年代最早的耳环实物,它的形制非常简单,仅仅用一根较粗的铜丝弯曲而成。这个遗址的年代,相当于历史上的夏朝,距今约有4千多年。 汉魏时期的妇女,一般不戴耳环,而佩以珥珰 。 一直到了宋代,由于穿耳戴环之风在妇女中特别盛行,所以才有大量的耳环实物出土传世。 1.2.4 耳钉 耳钉是耳朵上的一种饰物,比耳环小,形如钉状。一般需穿过耳洞才能戴上,耳钉造型千变万化,但它改变不了这样的特点,耳垂前边是耳钉造型,耳垂后边是耳背(也有称之为耳堵). |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