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任一节课放到教育生态学理论视野下加以审视,都可看作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的有机整体。在这个由学生、教师、知识、环境等构成的系统中,随着课堂的推进,身处其中的师生都经历着从平衡到不平衡再到新的平衡的过程,这个过程进行得顺畅与否直接影响课堂的有效性。通过考察高中政治课堂系统动态平衡,整个过程可分为“失衡、适应、共生”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并非并列,而是依次推进的。
一、失衡阶段
在生态学中,系统内部往往会保持一个自我平衡的状态;同时又向外开放,与外界进行着能量和物质的交互,在交互过程中,内部的平衡往往会被打破,这就使系统面临自我调节的问题。即使在课堂之初,学生也并非一张白纸,他们是一个用已有知识、生活经验等建构成的平衡体系,如果没有外来刺激,他们会觉得这样非常圆满、安全和舒适。因此,不会主动去打破这种自我平衡的状态,也不会引发学习动机。这时老师应该作为一个“刺激者”的角,通过向学生输出学习知识,刺激学生,从外部打破其内部的平衡,激发不平衡感,此时学生追寻新的平衡的动机,便是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对学生系统的刺激越强烈,所能激发的动机也越大,因此教师选择学习目标和教学材料时,需要把握以下几个原则:
首先,选取有“跨度”的学习内容。学生需要通过一定的努力才能理解学习内容,达成学习目标。例如在《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学过“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哲学知识了,面对“文化与经济、
政治相互影响”的学习内容,学生能比较顺利地将学习内容纳入自身已有的知识系统内,而“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对学生来说是个全新的学习内容,并不容易。其次,选取有“矛盾”的学习内容。学习内容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不相符合时,冲突比较激烈,能够引发强烈动机。例如对“买涨不买跌”的经济现象,学生用《经济生活》中“价格变动的一般影响,商品的价格上
升,人们会减少对它的购买”去理解,显然不通。此时教师应该引入“消费期望心理”的内容,告诉学生“人们预期价格还会涨,跟以后的价格相比,目前的价格相对较低,人们会选择现在购买”,这和经济原理并不冲突。
最后,选取有“空白”的学习内容。政治课越来越生活化,可是00后学生的生活经验并不丰富,所以很多学习内容相对应他们的生活经验是空白的,或是滞后的。例如对目前我国国情的把握不到位,在很多学生眼中我们国家还是一个“积贫积弱”的形象,在经济实力、科技创新等方面的国际竞争中仍处于被动地位,所以当在课上展示我国的综合国力在世界排名第二时,很多学生都露出了惊讶的表情。
在课堂生态系统中,面对教师提供的这些刺激信息,学生内部平衡在对外交互中被打破,他们急需要通过各种途径达到新的平衡,于是进入下一个阶段“适应”。
二、适应阶段
面对外部刺激,学生会努力地去适应,以达到自身内部系统的平衡。根据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识发展理论,这种适应过程包括两种不同的方式:一种是同化,是指个体在与环境交互过程中,面对新问题新知识,将其纳入已有的认识结构或认知模式中;另一种是顺应,是指个体原有的认知结构或行为模式已不能将新的经验同化时,便只能通过调整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或行为模式以适应来自外部的新刺激。大部分学生寻求“平衡”,努力“适应”的过程并不顺利,这时教师应该承担起“帮助者”的角,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生态系统视角下政治课堂的教师角
【摘要】通过将政治课用生态系统理论加以审视,课堂不断经历着从平衡到不平衡再到新的平衡的过程,通过“失衡、适应、共生”三个阶段依次推进。这其中,教师分别扮演了“刺激者”“帮助者”“点拨者”的角,促进课堂的顺利进行并提升,达成有效和谐的课堂。
【关键词】生态系统教师角共生
□浙江省宁波市李惠利中学
朱
笛
24
. All Rights Reserved.
首先,学习目标的调适。在课堂生态系统动态平衡中,学习目标调适是重要的一环。教师在课前会根据学生情况和教学要求对学生的学习目标做出预设,当这个预设的学习目标与学生系统交互过程中,出现偏差甚至无法达成时,教师要及时发现,寻原因,做出调整。要知道学习目标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处于不断变化发展以达到平衡的过程中,关键就是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设定学习目标,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达成目标的速度和质量进行及时调整。
其次,学习内容的调整。学习内容的选定要结合学生实际以及教学教材要求、内容等,最终服务于学习目标的实现。相较其它课程,政治课要特别突显社会性、时效性、生活化,特别要求学习内容与社会实践相联系,并体现时代精神、与时俱进。相较于快速发展的中国社会,课本既定的学习内容以及佐证材料越来越跟不上变化了的实际,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停滞,加之各种原因的作用使得教材对外部变化的更新和适应非常缓慢,这会造成学生已有经验认知与学习内容的不一致,影响整个课堂生态系统和谐。此时需要老师及时对学习内容进行调整、补充。例如十九大后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社会主义思想写入党章、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要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心等都应该被及时纳入学习
内容中,这样学生才能准确地把握时代的脉搏,才不至于最终在与社会交互中发生失衡。
最后,学习方法的优化。“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习方法的有效性直接影响学生的平衡、适应的效果。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发展出一定的学习方法,但多数是自发的,也无法获知是否有更好的学习方法;特别是很多学生很难意识到不同的学习内容需要不同的学习方法,于是当学习内容发生变化了,而学生还在采用同一学习方法,这就容易引发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之间的不平衡,影响学习有效性。与此相较,教师的学习方法指导会使学生意识到这种“不平衡”并有效化解。教师帮助学生获得有效的学习方法,并且能够落实到实际的寻求学习目标的实现过程中,这也就是实现了学生学习方法的内化与掌握。此时,教师也就完成自己的使命,隐退于学生身后,期待学生成长。
到此为止,课堂教学系统经过前两个阶段已经达到初步的平衡,学生基本能通过适应达到自身系统的
平衡,但是仅仅达到这个层次是不够的,课堂教学还应该有更高的价值追求,即师生、生生在课堂生态系统内是“共生”的。
三、共生阶段
在生态学中,“共生”指的是两种不同生物之间以任何形式共同生活着,这其中可能存在的竞争关系也是共生的表现之一。如果说前面的失衡与适应主要涉及到的是主体和环境之间的关系,那么这个阶段的共生则主要涉及课堂教学中各主体之间的关系,即师生、生生关系。
课堂生态系统中师生的共生关系具有特殊性,表现为单向依存与双向依存交织。在对学习内容的掌握程度和理解上,教师相比学生确实占有一定的优势。但随着大众传媒特别是网络的普及,现代信息教育技术的使用,学习内容生活化的推进,其知识经验的累积、学习目标的实现、学习内容的获取等,学生可以不通过教师而自主取得,可以说,政治课堂是学生最容易实现自主学习的课堂之一,而教师在其中扮演“点拨者”的角,适时“利导”,使课堂顺利进行。
生生之间的共生关系在“自主合作、共惠互利”之上,也会表现出一定的竞争关系,例如在学习内容获取、教师关注度、学习目标达成等方面都存在着竞争。同时,生生之间交往通常具有较强的友爱倾向,于是,其间的关系是合作与竞争相交织。这也决定了教师作为这个课堂教学生态系统中的第一负责人应该提倡生生之间形成正当的、合理的竞争,在合作、竞争中实现共生。
“共生”是课堂教学生态中师生、生生的最佳存在状态,在相互信任、交流互动、协商共作的环境中,实现教师与学生在共生中共同成长。
将政治课堂置于生态系统的视域下,我们看到课堂在教师、学生、知识等因素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下,在各个主体不断经历失衡,寻求适应,最终会实现共生的应然的理想状态。
【参考文献】
[1]尹达,田建荣.课堂生态系统动态平衡机制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20).
李惠利[2]张化东.从系统理论的角度审视学习共同体[J].现代教育技术,2006(5)
.
25 . All Rights Reserved.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