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餐文化下的跨年晚会
发表时间:2009-10-03T20:53:48.793Z  来源:《魅力中国》2009年第9期作者:张星月[导读]
概要:在08和09年的节点上,从中央到地方多家电视台都打造了跨年晚会,直播到09年凌晨,在这样的竞争下,内地娱乐老大,湖南卫视不甘示弱,打造了OPPOREAL湖南卫视跨年演唱会,作为湖南卫视的传统项目,今年的演唱会已经被彻彻底底的商业化,符号化,已经彻彻底底的被消费,很快会被忘记,它呈现哪些特征,有哪些表现形式,为什么会造成现在这样的境地?本文希望通过电视文化的视角从符号的角度,消费主义的角度分析这场精心炮制的文化盒饭。
关键词:符号消费主义电视媒介快餐文化
湖南卫视的跨年演唱会开始于2005年,当年的超女红遍全国,于是在05年末到06年初有了第一场跨年演唱会,从内容上讲更像是超女的汇报演出,后来的几场像超女和快男的汇报演出,今年的情况有所改进。首先我想说一下我为什么会看湖南卫视的跨年演唱会,第一是出于一种惯性,因为有机会看电视的时候都会多瞄湖南卫视几眼,已经成为一种习惯,当然,这是作为一名普通电视观众的角度来看,第二,湖南卫视让我有期待,他是全国的娱乐重地,改革标兵,新招都是他们出的,于是我会更多关注。第三,宣传攻势强。但是看完之后很失望,有上当受骗的感觉。不过还是走出来客观的分析一下。
跨年演唱会七宗罪
一、明星阵容
明星是典型的被消费的符号,一个节目最常用的宣传方式就是重量级的明星站台,电影,广告,电视剧都是如此,拥有了超级巨星站台,就有了收视的保障。黎明,蔡依林,五月天,阿信,刘若英等都是很有号召力影响力的明星,晚会开始时是一段走星光大道,参加演出的明星一一从后往延伸舞台走,黎明是第一个。这些明星的出现就像是给观众打了强心针,有期待的继续看下去,不换台。
二、商家赞助
今年的湖南卫视跨年演唱会和OPPO合作,全名为“OPPOREAL音乐手机湖南卫视跨年演唱会”OPPO借助湖南卫视的平台宣传自己的手机主打品牌。但是和往年的动感地带,诺基亚相比,OPPO明显不在一个重量级。于是整台晚会就见四位主持人不停的重复着OPPOREAL的广告词。
三、不成功的解构
晚会从05年至今都沿袭了一个传统,就是快男,超女占很大比重,今年的跨年晚会从汇报演出中走出来,但是一些不红的超女快男们的节目就几乎是一系列的翻唱,谭维维的“死了都要爱”啊,张亚飞的“酒干倘卖无”艾梦萌,魏晨,张杰,吉杰都有翻唱作品。可以说是把歌曲加入自己的理解,重新谱曲伴奏,演绎。从中可以看到解构主义的身影,打破现有的单元化程序,创造出新的形式。
四、主持人的价值和意义
本场跨年的主持人是何炅,谢娜,汪涵和曹颖,李湘缺席,而原先宣传的大小S啊,蔡康永啊,就更是空穴来风了,何炅和汪涵的表现差强人意,两位女主持人的表现实在是不敢恭维,谢娜情绪很高涨,但是很多晚会的串词在她嘴里非常不合适,比如说:08年中国经历了很多,奥运会,神七升空,改革开放30年……这些词都不适合她,给人感觉很僵硬。她所擅长的调侃,搞怪在这样的演唱会上也不适合。
五、五个小时,内容缺乏,广告很多
跨年演唱会,从晚上七点开始直播,一直持续到凌晨大家一起倒数。而大腕明星像黎明啊,梁静茹啊都是在前面表演,而且一般都是一两首歌的时间,于是我们看到了一首歌结束后主持人对明星的现场采访,问题多围绕着新专辑的情况,新年愿望什么的,没有什么新意,有拖拉时间之嫌。
六、抽奖---很傻很天真
上面提到了商业赞助,那么除了冠名,派送奖品,抽奖这个很老套的方法也被重新用起,编写自己的新年愿望发送到某某某,被抽中的观众获得了很多奖品,并且随着晚会的推进,奖品越来越多,越来越丰厚,越来越能够引起观众的骚动去发短信,于是,这一个晚上,五个小时,收到短信500万条,收视率达到10%。
七、宣传还是炒作
对于这场跨年盛宴的宣传从一个月前就开始了,之间新闻不断,李湘缺席主持啊,晚会策划案失窃啊,王力宏转投江苏卫视啊,陈楚生缺席因为和东家矛盾啊,新闻不断,而奋起直追的江苏卫视更是给湖南卫视敲了警钟。纵观整场晚会,就像是一盒快餐。消费主义是一种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它煽动人们的消费激情和购买欲望。消费文化就是以符号消费为特征的文化方式。传媒机构在文化流水线上制造出一次性文化产品,有强烈购买欲的人去购买,并且借以消耗时间。跨年本身是个特殊时间性的符号,元旦,人们总是想着借假期做点什么。于是,跨年演唱会提供了一个还算诱人的选择。演唱会强劲的宣传攻势走进人们的世界,子弹般射入人们的思想。而“跨年”,“明星”都只是个符号,消费主义下,造就了人们对符号的狂热追求,而人们消费的是什么?不还是实质性的金钱,而是时间,精力,但是得到的并没有实质性的东西。
吉杰
在文化工业的大工厂中,人被电视哄的团团转。跨年演唱会是全民狂欢的体现。它制造豪华绚丽的灯光舞台,借着明星的符号舞蹈。有更多的娱乐节目,娱乐晚会等待观众去消费,因为传媒人已经乐此不疲的制造着可以供消费的一次性节目。就像是快餐,吃了就饱了,虽然它也许不好吃,但是因为饿就吃了,但是会和朋友聊到非常好吃,终生难忘吗?不会,只会在下次饿的时候,还吃这个。参考文献:
[1]威廉姆斯,《文化与革命》《媒体奇观》《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作者单位: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