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兵器大全
古代兵器,内容丰富,种类繁多,常见的为刀、、剑、戟、斧、钺、钩、叉、鞭、锏、锤、戈、镋、棍、槊、棒、矛、耙十八种兵器。
除了常见不知名的兵器外,下面统计了出现在武侠江湖中的一些武器,列出了名字和出处,可以参考。
刀
刀身通常长49-67厘米,宽4-6厘米,有十字形或弓形柄,形状或直或弯,双刃或单刃。
军刀
用于劈刺。刀柄通常无护手盘。典型的高加索式军刀,长约70至90厘米,宽约4厘米,带鞘重约1.2公斤。军刀的刀身稍弯(弯度约3厘米),但与曲剑不同,凸侧为刃,前端战斗部分为双刃。用于装备骑兵,后也用于装备炮兵。现代一些国家把军刀作为某些部队(如合成军队和炮兵)将军佩带的阅兵武器。
大军刀
用于劈刺,直刀身单刃(刀尖部为双面刃)。有护手盘。刀身通常长85厘米。置于腰带上的鞘内或挂在马鞍上。出现于十六世纪。十八至十九世纪在俄国装备属于重骑兵的胸甲骑兵团、龙骑兵团和马团。在海军中作为接舷战搏斗武器,但刀身较短。
马刀
用于劈砍、劈刺。刀身呈弧形,凸侧为刃,有刀尖(有时刀身带槽)和安刀柄的刀尾。由于刀身弯曲较大,重心远离刀柄,增加了挥动时的杀伤力和杀伤范围。刀柄有系缨穗的握把,东方马刀柄通常配十字横档,欧洲马刀柄则配护手盘。鞘为木质,裹皮革、山羊皮或丝绒,十九至二十世纪多使用表面烧兰、镀铬或镍的金属鞘。
马刀出现于东方,七至八世纪盛行于东欧和中亚游牧民族,主要用于劈刺。十四世纪演变为宽脊,加宽处逐渐变尖,两面开口,用于增加重量,增大撞击力,此后主要用于劈杀。此类马刀中典型的是土耳其马刀和波斯马刀,两种均为直把,刀柄带十字横档,重量较轻(无鞘重约0.8至1公斤),弯度大(14厘米左右),刀身长75至85厘米,全长95至97厘米。在
十八至十九世纪的欧洲军队中,马刀刀身为中等弯度(4.5至6.5厘米),刀柄为呈1至3个弧形的护手,也有碗状的,长90厘米以上,全长1.1米以上。十九世纪马刀弯度减小,又重新具备劈刺功能。
屠龙刀
女侠黄蓉于襄阳为元兵破城之前聘高手匠人,将杨过赠给其女郭襄的玄铁重剑熔了,加以西方精金,铸成此刀和倚天剑。并在此刀中藏有武籍。因而自此江湖盛传“武林至尊,宝刀屠龙,号令天下,莫敢不从,倚天不出,谁与争锋?”的口号为觊觎“武林至尊”的的宝座,许多江湖豪客为夺此刀丧命,后来落于谢逊之手,携往冰火岛。二十来年之后,周芷若用计盗得此刀,以刀剑互斫获兵书与武籍。然后书偶落明教教主张无忌之手,刀也经明教锐金旗掌旗使锻接复原,归于张无忌,他率明教雄及武林各派实践了先人遗愿。(见金庸《倚天屠龙记》)
望月宝刀
东瀛名匠望月达三仿中国剑型,花三十年功夫呕心沥血铸成的宝刀,原为幕府将军未忍割受,
在战争离乱中流落到萨摩领主手中。领主为了换取钱帛米粮,派人渡海到中国接洽,途中被奉天会劫获。但宝刀上设有机关,不知密码者无法卸去外层钝刀,不能发挥宝刀威力。楚留香等人为了破获野心勃勃的奉天会,多次争夺望月宝刀,并终于在最后决战中以此刀破解了天外神爪绝技。(见古龙《假面传奇》)
秋鱼刀
捕神刘独峰六宝之一。它能伤人但不能致命,它触及人身任何部分即使人麻痹无力,三天之后才能复原。不过它其实不是刀而是鱼,是产于天竺峰天池里的一种通体透明的鱼,潜泳的人碰上它,便全身发麻。这种鱼因只在秋天里出现,故谓“秋鱼”,据说已经绝种。这柄秋鱼刀乃是一尾秋鱼吞噬了一柄神刃后嵌入背脊所致,因机缘巧合被刘捕神所获。在与九幽神君的恶战中,刘独峰以这柄秋鱼刀误伤了四大名捕之一无情。(见温瑞安《逆水寒》)
温柔刀
昔年兵器大师郡空子制造的著名兵器,被应无手以一本残缺剑谱换去,又传给弟子狄于麟。据说温柔刀用冶炼利剑“灵空”的余铁炼就,其薄如纸,人被此刀杀后外面不见伤口,心
内出血而亡。由于此刀杀人时温柔而充满了浪漫,如同情人的怀抱,故名。有四句话形容它:“有影无踪,有形无质,其快如电,柔如发丝。”(见古龙《那一剑的风情》)
琅玕匕
一柄长仅五寸的匕首。据说琅玕木出于昆仑,坚逾精钢,以之制成匕首铁如泥,不但专破金钟罩铁布衫一类气功,而且还是道身罡气功夫的克星。(见东方玉《北山惊龙》)
据查,琅玕有三种解释,其一指美玉,其二指珠树。《本草纲目金石部》:“在山为琅玕,在水为珊瑚。<山海经>云,开明山北有珠树。<淮南子>云,曾城九重,有珠树在其西。珠树,即琅玕也。”其三指竹。在本书中取第二意。且据《荀子正论》:“琅玕龙兹华觐以为实。”注:“琅玕似珠,昆仑山有琅玕树。”
滚刀环
西藏红教喇嘛的独门暗器。滚刀环半径不过五寸,内嵌小刀十二把,临敌发射,可袭人身十二处穴道。雷蒙法师以此暗袭卓一航,被卓一航宝剑挑飞。(见梁羽生《白发魔女传》)
长
一种长杆矛,用于刺杀。古代,长装备于步兵和骑兵。长有三棱或四棱金属头和杆,一般长3.3米(头长12厘米),重3-4公斤。在步兵中一直使用到十八世纪初,在骑兵中则使用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
霸王
江湖上独一无二的一杆,长一丈三尺七寸三分,重七十三斤七两三钱,尖是纯钢,杆也是纯钢。它的尖若是刺在人身上,那人固然必死无疑,就算被杆扫中,也得呕血五升。霸王的主人是大王镖局的主人一擎天王万武,他脾气刚裂,老而弥辣,不仅拒绝了青龙会拉拢,而且长青镖局的主人、辽东大侠百里长青邀他联镖,他也丝毫不给面子,青龙会设诡计暗害了王万武,嫁祸百里长青。王万武的女儿王大小遂仗着一杆霸王,游走江湖要会遍使高手,以到杀害其父的仇人。(见古龙《七种武器》)
矛
世界上多数民族过去在狩猎和战争中都曾使用过的刺杀武器或投掷武器。出现于旧石器时
代。最初的矛是削尖的棍棒,后来是在矛杆上加装矛头,全长从1.5米至5米不等。石器时代用石质和骨质矛头,青铜时代开始使用金属矛头。矛使用最广泛的时间是在铁器时代。罗马步兵装备矛头重而长的投掷矛(重矛)。中世纪时由骑兵和步兵使用。军人通常将短投掷矛放在特制的矛筒内随身携带。
矛的头部称为矛尖,套在矛杆上的矛头的管状部称为矛盔。矛头和矛盔相连处的粗大部分通常制成球形或苹果形。矛杆末端装有金属套箍。一种长杆轻便矛(长矛)在步兵中一直使用到的出现(十七世纪末到十八世纪初),而在骑兵中一直使用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
长矛
公元前四至三世纪,古希腊(古马其顿)及其他一些古国长矛兵的基本武器。起初长约3米,用于投掷和刺杀,后增长到6-7米,仅用于刺杀。
杰里德矛
形似镖的细短投矛。通常装于不大的特制矛袋(吉杰)中,佩于腰带左侧。
羽形矛
古代狩猎大野兽的武器,有矛杆,矛头较粗重。后来主要装备步兵。十六世纪起也装备贵族骑兵。
短锤矛
狼牙锤的一种。在短杆一端装有用金属叶片(盾片)制成的小头。十六至十七世纪的短锤矛长约50厘米,带有直径14厘米的铁头,上有14个叶片。也作为首领或军事长官的权力象征。
投矛器
用于提高矛的投掷距离、打击力量和准确性的最简单的装置。通常是一条扁平的骨头或木板(长30-150厘米),板上装有矛杆托架和握把,握把上有指槽。出现在太古时期,在考古发掘时曾在上旧石器时代(公元前一万二千年至一万年)地层中发现投矛器。澳洲土著、巴西印弟安人和其他一些民族都曾使用。
镖
一种带镞的短投掷梭镖。在上旧石器时代(石器时代晚期)使用石镞和骨镞。古希腊和古罗马军队都曾装备过铁镞镖。马其顿王亚历山大的军队专门编有镖投掷手分队,以散开的队形行动,向敌军发出第一次突击,为步兵进攻做好准备。为使镖投掷得更远(达70至80米),镖上装有皮带环,使投掷力量显著加大。对于不懂使用弓箭的部落(如澳大利亚)和不使用弓箭的部落(如阿留申岛),镖是一种基本武器。在西欧,镖一直流传至中世纪。
剑
一种平直、细长、带尖、两面有刃的短兵械,是内涵最为丰富的兵器之一。剑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皇帝授予的尚方剑,具有先斩后奏的生杀大权。剑是僧、道们降妖伏魔的法器,可“于千里之外取人首级”。剑是礼仪中显示地位等级的标志。在古代有严格的佩剑制度,佩剑人的年龄、地位不同,装饰剑的金属或玉石等也不同。剑还是一种显示文化的风雅佩饰,文人学士佩之以示高雅不俗。
吉杰 西周就已出现了剑。在车战时代,它是一种短兵相接时才运用的防身兵器,车战衰退后,剑曾一度作为军阵格斗的利器,后来刀取代了剑的格杀作用,剑遂成为琥艺家们掌中爱物,迅速发展成多种演练形式。在三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剑术形成了“斗剑”和“舞剑”两类
斗剑是两人互较胜负的格斗。在战国时,斗剑之风很盛。“吴王好剑客,百姓我剑瘢”(《管子》),“赵文王喜剑,剑士夹门而客三千余人,日夜相击于前”(《庄子说剑》)。三国时,魏文帝曹丕与奋威将军邓展曾在一次宫殿宴饮时,以甘蔗当剑,斗法较技。斗剑的方法,在战国时就已有了很好的总结。最著名的便是一位名为越女的武术家论剑:“凡乎战之道,内实精神,外示安仪。见之如好妇,夺之似惧虎。布形候气,与神俱往。杳之若日,偏如腾兔。追形逐影,光若仿佛。呼吸往来,不及法禁。纵横逆顺,直复不闻。”(《吴越春秋卷九》)这些论述阐明了剑技中的虚实、先后、内外、强弱、形神等,还述及了速度、路线、呼吸等具体方法。
舞剑是个人单练形式为主的剑术运动,周秦时代已有记载。《孔子家语》载:“子路戎服见孔子,仗剑而舞。”晋代傅玄在《短兵篇》描述当时的集体剑舞说:“剑为短兵,其势险危。疾逾飞电,回拖应规。武节齐身,或合或离。电发星骛,若景若差。兵法攸象,军容是仪。”在
剑舞等武舞的影响下,舞剑逐步发展形成了明清后蔚为大观的剑术套路运动。剑术套路名目很多,如七星剑、昆吾剑、青萍剑、太极剑、八卦剑、达摩剑等,不下数百种之多。
小剑
一种有双锋刃和十字柄的弯曲短剑。通常装在包着皮革并涂上漆的木鞘中,剑鞘用一个环系在腰带上。
佩剑
直而薄的棱状双刃匕首,带鞘,佩于腰带上。出现于十六世纪末期,初为接舷战肉搏武器,后成为许多国家海军制服的佩饰武器。
长剑
剑身笔直,带锐剑头(用于作战或决斗)、钝剑头(用于训练)或有固定保护帽的剑头(用于击剑)。有护手和带纹防滑握把。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