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包的由来
篇一:红包
红包——前世今生一起看
【摘要】红包在中国一开始是借红讨个喜庆,在不断的演变中出现了多种形式和多种寓意。关于红包有着不同的起源,不同的红包有不同的发展历程。而对于现在的多种红包,人们对其或深恶痛绝,或褒贬不一,或莫衷一是。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红包的未来会是怎样? 红包的前世今生,在这里一一展现。
【关键词】红包压岁钱 中华礼节 电子红包
【正文】
红包——前身
传统意义上的红包也叫压岁钱,是过农历春节时长辈给小孩儿用红纸包裹的钱。据传明清时,压岁钱大多数是用红绳串着赐给孩子。民国以后,则演变为用红纸包裹。现在泛指包着钱的红
纸包;用于喜庆时馈赠礼金。 最常见的是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悄悄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而这种习俗的由来在历史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也不可考据其来源。
红包——演变
红包一开始是借红讨个喜庆,在过年时寓意着红红火火。在汉代时出现了最早的压岁钱,正面铸有钱币上的文字和各种吉祥语,如“千秋万岁”、“天下太平”、“去殃除凶”等;背面铸有各种图案,如龙凤、龟蛇、双鱼、斗剑、星斗等。但红包没有跟着一起出现,取而代之的是红线穿钱给小孩,除了贺喜外,更重要的意义是像辟邪除魔的护身符。
直到民国时期,红包才真正拥有雏形,那时兴给已成年的晚辈压岁钱,红纸里包的是一枚大洋,象征着“财源茂盛”、“一本万利”。而现在红包代表着一种长辈对晚辈的美好祝福,它是长辈送给孩子的护身符,保佑孩子在新的一年里健康吉利。
同样,除了包压岁钱的红包外,渐渐的出现了另一种红包。因为红象征好运,所以,每逢婚嫁、添丁、新宅、开工、生日等等......皆发红包。有喜当贺,理所当然。又如给喜娘、道
士、僧尼、轿夫、吹鼓手、司机、小等人发个红包, 乃回馈他人辛劳,无可非议。红包文化除了体现中国人注重礼尚往来外,还有受惠不忘施予者,也有不敢忘恩负义的心态。但这同时也给受贿犯罪提供了巧妙伪装的方式。
红包——现状
红包演变至今,拥有了多种形式,也被赋予了不同意义。春节发的红包一般有长辈亲手交给晚辈,金额在几十到几百不等,是对晚辈的一种祝福。
而有些红包背后的味道却有些令人不快。自上世纪70年代末送礼的风气漫开,红包逐渐变味,送红包也渐渐有了“行情”,形成可怕的陋规。弥漫在人中的攀比之风,歪风邪气,使红包内的金额“水涨船高”。亲属朋友之间有时为了面子,咬着牙往红包里塞钱。红包本是为了喜庆吉利,但社会风气的盛行,使他们不得不克扣自己来送出那一个个光鲜的红包。
近两年,互联网的普及也为一种新型的“电子红包”铺平了道路。最早是银行推出的送“电子红包”业务,随着电子商务网络消费的普及,支付宝在主页上,专门设置了“送礼金”功能,“红包”一夜走红。几块钱甚至几分钱的“利市”,在相互讨要、分发的欢乐中拉
近了人际距离,让传统的“发红包”注入社交网络的新时尚。红包——“大战”
红包作为中国的传统文化流传了上千年,我们不会知道它的前景会是怎样,但我们终会使这一习俗传承并发扬下去,愿它能够越变越好。
篇二:红包范文
作文讲评与范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为了督促学生学习,某职业技术学院的焦老师想出在课后用发红包的“新招”,对出勤率高、学习成绩好和上课认真的同学,都发了红包。此举一出,他的课学生没一个逃课,课堂气氛活跃,师生关系变好。此事传出,该校老师和学生表示认可,觉得这个做法有新意。媒体报道后,引发争议,有家长明确反对老师这种做法,认为用“钱”引导学生上课,会让孩子变得功利,使教育变味。
对以上这件事,你怎么看?请就焦老师、学生或家长的表现,表明自己的态度,阐述自己的看法。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完成写作任务。
一:关于审题:
把论述重点放在老师的做法——“红包教育”上,立场必须明确:支持,利大于弊;反对,弊大于利。如果把重点放在学生学习态度上,或者花大量篇幅在论述和网络时代的事情,那么就偏题了。
红包发多少寓意比较好二、关于思维方法: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表面看是什么?实质是什么?
生活中有没有同类的事?有没有相反的做法?长此以往会怎样? 支持者的理由是什么?有什么好处?
反对者的理由是什么?他们错在哪里?
三、关于分析:
分析过程能恰当地运用事例来佐证观点(在“论事”过程中插入事例——议不离事),能联想到社会现实中同类的现象,增强事件的典型性和社会意义。如:利益驱动——家长奖励,戴帽子——学生给老师撑伞。 能提出有深度的解决办法或建议。
如:如何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厌学问题——改革。
如何借鉴焦老师的做法——学其创新和个性化,不照搬其发红包的方式。
四、关于标题:
标题能简洁准确地表明观点(不要出现语病或牵强地引用诗句化用成语) “红包奖励”折射教育低俗化
自身的觉悟胜过金钱换来的专注
1
面对“红包”奖励,家长无需神经过敏
“红包”是教育功利主义的替罪羊
勿让立人教育染上“利人”的铜臭味
拒绝“红包课堂”,还我纯真教育
(红包无罪、杜绝功利化教育、红包课堂利大于弊)
现代化教育
红包换来的教育
红包害了谁
论红包奖励好坏观点
红包奖励
互联网时代的教育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
莫要谈“包”变
范文:
“红包奖励”折射教育低俗化
红包,颇具幸运之意,在中国传统礼俗中是用于年节庆典中长辈对晚辈的赠给,也有主客之间的礼节往来。在当下“互联网+”的时代,红包已不再只是那带有粗糙厚实之感的小红纸袋,摇身一变成为窗口里的虚拟图片,弹指间即可收获红包的快感。
当如此娱乐化的红包被江苏某高校的焦老师用作点名神器时,我既佩服其善于捕捉职业高校学生的好奇逐利的心理,同事也为今天的师道竟已沦落到先取悦学生,在换取教学秩序的稳定,而深感悲哀。学生出满勤,成绩进步,过节??都能赢得焦老师的红包奖励,不论含金是几何,但终得以换来他的课堂座无虚席,师徒日渐升温的和谐美满的场面。但撤去其外表的冠冕堂皇,余下的仅是“我出钱你出勤,我包红包你回心”罢了。如此新招到底于教学有多少价值?学生抢红包出满勤又折射出怎样的求学意志?
“红包”本是“礼轻情意重”,在生活中我们用它来表达祝福,焦世奇老师与时俱进“诱惑”学生,
其用心良苦值得肯定,但用红包物欲刺激,逗引学生,从另一角度看却是引诱学生的金钱欲望。学生到课堂听课,学好学业,本是分内之事,而如今却与红包这浓厚的金钱彩相挂钩,于那些真心读好书的学生也是不公平的,因为他们原本单纯的求知,如今却因老师的这一做法也沾上了利欲彩。
“签到”、“刷脸神器”、“拍合影照”等点名神器层出不穷,在网友调侃逗乐的同时,也引发我们的深思:当下学生的求知欲只能由金钱来刺激? 2
而师道尊严又该何去何从?这些看似创新的举措,冲击了传统文化中尊师重道的思想,也不自觉地自我贬低,师道尊严已在红包发出时消失殆尽了。
但事实上,我相信焦世奇老师发红包实属无奈之举。“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很多高校的学生翘课已是家常便饭,学风堕落更是见怪不怪。本该是人生最佳探究与思考年龄却厌学,沉迷于电子产品的现象并非个例。由此担负“欲人之无惑”之重担的教师更是举步维艰,发红包以“讨好学生”,成为“美女老师”“女神老师”来吸引学生似乎也在情理之中,但这又确实是教育手段低俗化的表现。由此学生与老师间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最终的结果就是教育的衰败。
欲改变现状,纠正歪风邪气,从根源来说,教育者应努力完善自己的教学方式,因材施教,注重实践,使学生真心爱上学习,真切地感受到获取知识的充实感与愉悦感。而求学者也应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尊重师长,尊重知识。红包包不住沉甸甸的知识,知识亦不需要红包的外包装。红包作为习俗符号,该被珍惜使用;而知识作为个人灵魂的填充,更应该被崇敬与尊重。新时代下的师道尊严该由师生共同维护。(1000字)
勿让立人教育染上“利人”的铜臭味
学生不学习,老师有妙招,课后发红包,学生上课积极了,课堂活跃气氛好。然而这并非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有家长明确表示此种用“钱”引导的教育会使教育变味。功利化教育下酿成的后果,谁该为其买单?(表明立场)中国的教育飞速发展,义务教育制度的普及使得每个孩子享有受教育权。但在这种普遍“精英化教育”下,我们应当扪心自问:学习究竟是为了什么?为了养家糊口?为了摆脱贫穷的境遇?为了飞黄腾达?教育的本质是为了立人,而非培养出一个个只考虑利益的“精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