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齐桓晋文之事》比较阅读
阅读《烛之武退秦师》、《齐桓晋文之事》片段,完成下面小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汜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
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选自《齐桓晋文之事》)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B.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C.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D.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     
A.以乱整,不武                  易:容易
B.既东封郑,又欲其西封            肆:延伸,扩张
C.五亩之宅,之以桑               树:种植
D.老者帛食肉                    衣:穿
3.与“夫晋,何厌之有”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马之千里者    B.是寡人之过也
C.邻之厚,君之薄也    D.未之有也
4.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都能表现烛之武机智善辩的一组是(     
①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②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③以乱易整,不武
④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⑤邻之厚,君之薄也   ⑥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A.①③④    B.②④⑤    C.②③⑥    D.①⑤⑥
5.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执事:办事的官吏,也用于对对方的敬称。
B.大夫:官职等级名。夏商周时,官分卿、大夫、士三级,大夫又分上、中、下三等。后来成为对有官位者的通称。
C.《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纪传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全称《春秋左氏传》,别称《左氏春秋》,和《公羊传》《穀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D.秦晋之好代表的是政治上的联姻,是国家之间的联合,但后来渐渐将男女之间的婚姻也称作“秦晋之好”。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侃侃怎么读
A.秦、晋兵临城下,郑国危在旦夕,在这种情势下,烛之武不顾个人安危“夜缒而出”,求见秦伯,表现了他深明大义、以国事为重的爱国精神。
B.烛之武具有高超的论辩艺术,他在秦伯面前不卑不亢,侃侃而谈,既不刺激对方,又不
失本国尊严,抓住了秦伯的心理,层层深入,逐步渗透,最终使秦伯心悦诚服。
C.秦、晋曾是友好邻邦,秦对晋有割让焦、瑕二邑的赏赐,晋对秦却严加防范。烛之武对这种微妙的关系了如指掌,并巧妙地加以利用,这是他得以智退秦师的关键。
D.烛之武的劝说,使秦伯撤走了围郑的军队,还派部队帮助郑国防守,秦、晋联盟顷刻瓦解,晋国不得已而退兵。烛之武既退秦师,又退晋师,可谓一石二鸟。
7.翻译下列句子。
①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②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答案】
1.D
2.A
3.D
4.B
5.C
6.C
7.①越过别国把远方(的郑国)当作(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事情。
②重视学校的教育,用孝顺父母、尊重兄长的道理告诫他们,头发斑白的老人便不会再背着、顶着东西在路上走了。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我没有及早重用您,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
“用”是动词,宾语是“子”,动宾之间不能断开,排除AB。
“求”是动词,宾语是“子”,不能断开;第三个“子”为后面“不利”的主语,不需要断开,排除C。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易:容易”错误。“易”,动词,代替,替换。句意:用混乱相攻取代联合一致,是不符合武德的。
故选A。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夫晋,何厌之有”是宾语前置句,应为“有何厌”,“之”起到提宾作用。
A.“千里”修饰“马”,应为“千里马”,定语后置句。
B.判断句,标志是“是……也”,翻译为“这是……”。
C.判断句,标志是“……也”。
D.宾语前置句,应为“未有之也”。
故选D。
4.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进行评价探究的能力。
考生可以抓住“烛之武”“机智善辩”进行排除。
①是佚之狐的话,是侧面表现烛之武的机智善辩。
②④⑤都是烛之武对秦伯所说的话,都是直接表明烛之武的机智善辩。
③“以乱易整,不武”是晋侯所说,表现晋侯的头脑冷静,随机应变。
⑥是烛之武的牢骚话。
故选B。
5.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C.“纪传体史书”错误,《左传》是编年体史书。
故选C。
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秦对晋有割让焦、瑕二邑的赏赐”错误,“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意思是“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可见应是晋国曾经答应用焦、瑕两地感谢秦国。
故选C。
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鄙”,名词意动,把……当作边邑;“远”,形容词做名词,远地;“其”,代词,这。
(2)“谨”,谨慎,这里指认真从事;“庠序”,古代的乡学;“申”,反复陈述;“孝悌”,敬爱父母和兄长;“颁”,通“斑”,指头发花白;“申之以孝悌之义”“不负戴于道路矣”,都是状语后置句。
参考译文:
僖公三十年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佚之狐对郑文公说:“国家危险了,假如派烛之武去见秦穆公,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郑文公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郑文公说:“我没有及早重用您,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
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楼放下去,见到秦穆公,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然而越过别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乏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然而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在那里筑城防御,这是您所知道的。晋国,怎么会
有满足的时候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它到哪里去夺取土地?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一下!”秦伯非常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遣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秦伯就回国了。
晋国大夫子犯请求出兵攻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如不是秦国国君的力量,就没有我的今天。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混乱相攻取代联合一致,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就离开了郑国。
(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
大王真想施行仁政,为什么不回到根本上来呢?(给每家)五亩地的住宅,种上桑树,(那么)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上丝织的衣服了;鸡、小猪、狗、大猪这些家畜,不要失去(喂养繁殖的)时节,七十岁的人就可以有肉吃了;一百亩的田地,不要(因劳役)耽误了农时,八口人的家庭就可以不挨饿了;重视学校的教育,反复地用孝顺父母,尊重兄长的道理叮咛他们,头发斑白的老人便不会再背着、顶着东西在路上走了。老年人穿丝衣服吃上肉,老百姓不挨饿受冻,如果这样还不能统一天下,那是没有的(事情)。”
(选自《齐桓晋文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