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中语文教学中听说读写训练的一些尝试
每个人在生活中都需要交流,听说读写能力也是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注意培养训练学生的重要技能。但实际教学中,学生被动学习,不主动投入;教师深受限制,无暇顾及,听说读写训练的开展现状很不理想。高中语文教师该怎样利用课堂教学,切实进行听说读写训练,提高学生个体的综合能力呢?针对所在四星级学校学生特点,笔者尝试进行科学的设计安排,组织合理的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一、教学目标及现状
《高中语文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中明确指出:高中语文教学,要在初中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水平,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养成自学语文的习惯,培养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
听说读写语文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各科学习乃至个人的一生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而往往如
今的语文课堂呈现出的是“光听(不记)”或“光记(不思)”的怪异现象。学生或者是将语文课看作休息课,或者是习惯了记笔记背答案,不顾语文课堂掌握知识与训练能力的双重目的,被动学习,不主动投入。在应试教育的今天,语文成了最难提高成绩的学科,学习内容多,目标不好把握,方法难以确定。有些老师也信奉起了“多讲总比少讲好”,不厌其烦地满堂灌,不敢越雷池一步,分析有板有眼,板书有条有序,归纳有点有面。一堂课下来,黑板写满了,老师讲累了,学生听乏了,根本无暇顾及听说读写训练的活动开展。课堂上缺少了必要的读、思、议环节,教学效率极其低下。
高中语文教师,如何利用好课堂,切实进行听说读写训练,提高个体的听说读写综合能力?课堂教学的设计组织是关键。
二、教学尝试及体会
如何让学生在高中三年重新激起或仍然保持对语文学习的兴趣?针对我所在的四星级高中学生特点,在教学中,我作了以下一些尝试。
(一)设计充分利用好课堂的前五分钟
如何能让学生从前一堂课的高强度思考、疲惫中解脱出来?如何从课间的放松中进入必要的紧张专注状态中来?课堂教学的前五分钟是关键。
高一的孩子刚从忙碌的初三生活中解脱出来,凭着较好的成绩跨入自己理想的四星级高中,正是意气风发的时候。我为他们安排“课堂五分钟演讲”,虽然是老瓶子,但跟初三相比,它仍然被装上了新酒。高中的孩子讲的就是个性,课堂五分钟给了他们充分的自由。我们安排了三个梯度的演讲主题。第一轮:请为大家朗诵你喜欢的一篇文章,说说读后感受;第二轮:请介绍你喜爱的一本书,谈谈选择理由;第三轮:请推介你欣赏的一位作家,侃侃他的精彩。第一轮演讲,老师说优缺点委婉提要求;从第二轮开始,每位同学演讲完后都由听讲的同学来作现场点评。
高一一学年下来,每位同学均有四次登台发言的机会。性格或外向或内敛的每一位同学,都站上讲台与人分享自己的喜好。演讲内容有深刻有浅显,演讲水平有高有低,演讲内容有高雅经典也有通俗小众。这短短的五分钟演讲,外向的同学对它是轻车熟路、轻松自在;而对内向同学来说这成了他们挑战自己的过程。甚至有家长爆料:“孩子在家精心准备一个月,就为上台五分钟。”“在家当听众久了,自己都开始留意报纸杂志上的好文章,跟孩子交流够
不够当表演材料。”我们明显看到了学生们的各种改变――敢大胆开口说话了,从随大流到有自己的体会思考了。听别人说了,自己动脑写了,读自己选的,说自己写的。虽然每人只有四次机会,但大家重视了,见识了,学习了,也就自然有了提高。课堂演讲成为孩子与家长沟通的一项内容,更好地发挥了语言的交际作用。从课内到课外,从语文学习到亲子沟通,家长也开始关注孩子的语文综合能力训练,语文学习的氛围更好了。
高二的孩子离开了高一各学科“全面开花”的时代,开始分科奋战了。高二的《唐诗宋词选读》是上学期学习的重要内容。在网络语言盛行的现代,如何教学生更准确地欣赏理解诗歌?通过身边的“解读我喜欢的一首诗或词”的方式,同学们积累了一定量的诗词,开拓了自己的视野,逐渐熟悉了诗歌的各种表达技巧,了解了诗词的解读途径,接受了知识的传输,也完成了概念的强化过程,有了一定程度上的“对诗的感觉”。有别于初中、高一对记叙文写作训练的偏重,高二开始强化议论,训练学生的思辨性。下学期的演讲中,同学们可以自由针对某一现象谈自己的看法,“指点江山”。如果哪位同学有不同的想法,欢迎进行思想的交锋。有思考才会更成熟、更理性。课堂的论辩或是对时事的关注都在开阔大家的视野,是对自身“库存”的补充。同学们在作业学习之外,获得了更丰富的信息和素材,个人的快速思考及语言组织、表达应用能力也有了一定量的锻炼和提高。
高三是特殊的一年、奋斗的一年,大家都更看重效率。这时课堂的前五分钟演讲重心放到了好文章的分享、好素材的积累上。经过了两年的练习积累,学生们的演讲更注重个性,点评也更犀利到位了。这五分钟的“秀场”,成了他们畅所欲言的舞台。有时,这课前的五分钟也成为教师与同学的分享时间。老师选择素材朗读,学生注意聆听消化,补充一部分可能缺失、遗忘的内容。思维的碰撞激起了更多火花,也延续到了课下交流。
侃侃怎么读 作为老师,我欣喜地看到,这样的尝试使一些同学语文学习有了明显的提高,让很多同学有了对语文学习截然不同的态度情感。同学敢“说”了,同学主动要“说”了,在交际中出现词不达意、丢三落四、语无伦次的现象也越来越少了。对演讲由“怕”到“不讨厌”到“蛮有意思的”,这不就是一种进步吗?
(二)坚持每周一节的阅读课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书读多了,其中的形象自然就呼之欲出,对书中的思想也会有所感悟,语言感觉自然也就到了,进而能实现读者与作者的心灵沟通。读是说的基础、写的前提。在信息时代,“知识大爆炸”也对学生的阅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学校从高一开始就在课表上安排了每周一节的阅读课。为了保证学生的阅读时间,我们一直坚持到
高三还在开展阅读课――就是自主读书时间,可以看阅读教室里的书,也可以自己带喜欢的书看。每个月开展一次两课时的“我的阅读”交流活动,每个学生都要参加限时交流。
有人或许会质疑:高一高二也就算了,多看书总是好的,到高三了还这样,就是在浪费学生时间,因为面临高考的高三学生,再想借书充实自己已经来不及了。但事实并非想象的那样。高一高二的学生确实有比较充裕的时间去“博览书”,高三的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读书也有明显效果。当你翻开学生的作文,你会欣喜地看到例子不再只是屈原、司马迁这些熟面孔了,傅斯年、陈寅恪、梅贻琦、梁漱溟、黄侃等历史文化名人屡屡在作文当中出现;有人一篇作文只写了一个人,却让你觉得充实有细节有力度,这正是他们读得“专”;当我们欣喜学生作文变得深刻有思想时,学生告诉你“最近在看熊培云、王开岭的书”,这是他们读得“深”的表现。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