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生旦净末丑分别指什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戏剧是由演员在舞台上妆扮表演且以代言体叙述故事的艺术。戏剧的代言体,是指演员在舞台上通过化妆和摹仿等手段假定性地化身为戏剧人物,不仅以该戏剧人物的身份、言语和行动,更通过样貌、声音和行为模式等途径,努力营造如同真正的戏剧人物出现于观众面前的幻觉。戏曲用独特的脚制,将所有演员分为不同的行当、帮助观众跨越演员和戏剧人物之间的界限。脚制不仅是戏曲内部的行业制度,更是用以表现不同类型戏剧人物的表演体制,具有丰富的美学内涵。
戏剧这种艺术样式以演员的表演为媒介,通过有限的演员,把整个人类历史与现实作为其表现对象。戏剧的本质特征是由演员“扮演”人物,但演员数量是有限的,而戏剧人物是无限的,演员与戏剧人物无法一一对应。观演双方的关系,就建立在观众认同演员在舞台上通过扮演转化为戏剧人物这一重要默契的基础上。但默契的前提是戏剧表演者所运用的艺术化手段,能引导观众
忽视有限的演员需在不同戏剧作品中扮演无限多的戏剧人物这一明显的矛盾。这就需要演员在不同剧目(甚至在同一剧目)中扮演不同戏剧人物时采用合适的手段和途径,为观众营造误将演员视同戏剧人物的幻觉。
戏曲更倾向于通过将所有戏剧人物按照表演艺术的需要分为不同的“类”,这里所说的“类”的表现方式就是“脚”。
戏曲的脚制指戏班剧团里的所有演员都分门别类归属于各自的“行当”。每个戏曲演员都有相对固定的具体分工,分别司职扮演某一类戏剧人物,是谓“脚"。如洛地所言,“脚,是因演员设置分工而划分、安排的剧中人物的分类,同时又是按剧中人物分类而安排、划分的演员分工。”“脚”和一般的戏剧术语“角”之间有着截然不同的内涵。每个脚都有其按例应该负责扮演的戏剧人物,即“角”。
在戏曲成熟之前脚制就已经形成其雏形。学者延保全通过对大量宋金元文物的考证,指出“宋杂剧通常有五个脚,其中包括末泥、引戏、副净、副末和装孤”。金院本的脚体制亦与之相同。然而,直至南宋戏文出现,对后世影响深远的脚体系才真正形成。始于北宋末年或两宋之交的南宋戏文有完备的生、旦、净、末、丑五大脚的划分,这一脚体系一直延续
至今。从宋杂剧、金院本到标志着戏曲成熟形态的南戏和元杂剧,脚体系的称谓有某些明显的变化。主要扮演女性角的“旦”从“引戏”演化而来,而“引戏”的前身是“引舞”,主要扮演男性角的“末”则从“末泥”转化而来,它的前身是戏头。也有歌舞的渊源,是负责歌唱的“舞头”在戏剧中的演变。
戏曲脚制的成熟有一些重要标志, 包括“末”和“生”的分离及“净"和“丑”的分离。宋杂剧金院本没有净行,从宋杂刷金院本向成熟的戏曲形态——南戏和元杂剧演变过程中,就在“副净”转化为“丑”的同时,其表演上的特与“净”开始出现明显区隔,变为两个行当。从现存南戏和元杂剧的剧本可见,净和丑之间分工十分明确,滑稽调笑的功能主要由“丑”承担,而“净”虽然和丑一样在装扮上以涂面为标志,在表演上则更近于正。无论是从功能看还是从表演风格看,南戏和元杂剧里的“净”前身仿佛都更近于宋杂剧、金院本里的“装孤”。而与“副净’迥然相异。从宋杂剧、金院本的表演分末泥、引戏、副净、副末、装孤五个主要脚,到南宋戏文和元杂剧分生、旦、净、末、丑五个主要脚,看似差别细微,却完成了从表演小型节目的宋杂剧、金院本所需的脚体系到表演有完整叙事内容的南戏所需的脚体系之间的关键递进,戏曲因此才形成完备的脚体系。这一体系在昆曲中得到完备和系统的接续,并最终影响几乎所有戏曲剧种。
戏曲的脚体系不受角数量的限制,从而解决了戏剧人物在数量上的无限和演员在数量上的有限这一矛盾,这是脚制的重要价值之一。它既体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戏剧智慧。又与戏剧的一般规律有内在的相通之处。
(节选自傅谨《脚与行当》,《新华文摘》2020年第2期,有删改)
材料二
什么“跳进跳出”,什么“写实写意”,我们总在这两个圈子里做文章,没有更多的东西。中国的传统戏曲岂只是“跳进跳出”?这个自由度,咱们评弹、演戏,和现众的交流是多么自由,实现的方式有多么丰富。什么一会我进角,一会我出角。我们根本没有什么演员与角的所谓界限。这个不是哪个西方戏剧能够实现的,这是我们中国传统戏曲太高明的地方。
西方传统戏剧的表演理论认为演员创造角的至高境界是“我就是”,即演员与角合二为一。中国传统戏曲的表演艺术是多重的关系,它在扮演中不刻意追求合一。演员与角时而交替、时而并存、时而自己都讲不清此时此刻我到底是角还是我自己:经常还时不时地同观众一起审视、欣赏、评价、调节、控制自己的表演,这种中性的状态能使演员获得心理的、
形体的、声音的解放,自自由由地与观众交流,时而进,时而出,叙述的、人物的、审视的、体验的无所不能。这才是表演的自由王国,是表演艺术成熟的标志。
(节选自林兆华《戏剧的生命力》)
1.请根据对材料中相关概念的理解,指出下列各句(部分有改动)中戏曲术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3分)( )
A.“戏剧脚之名,自宋元迄今约分四,人人之所知也。”
B.“(正旦上云)妾身姓窦(娥),小字端云,祖居楚州人氏。”
C.“旧戏班的老师,一开始就要替学生决定他应该学习什么角。”
D.“等到明末清初,昆曲盛行的时候,行当的划分就日益细密精确。
2.下列是有关中国古代戏曲脚演变的陈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南宋戏文脚体系的“旦”与“末”,是由“引舞”“戏头”直接演化而来的。
B.“丑”从“副净”转化而成后,与“净”成为两大行当,二者差异随之趋大。
C.“净”与“副净”的表演风格迥异,它的源头是宋杂剧、金院本中的“装孤”。
D.脚体系从宋杂剧到南宋戏文的发展,最终完成了从雏形走向完备的过程。
3.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中国的代言体戏曲,与古典诗歌的代言体闺怨诗实现代言的途径是基本一致的。
B.戏曲演员借扮演这一艺术手段完成向人物的转化,从而达成了观演双方的默契。
C.脚体系由雏形走向完备,顺应了戏曲表演内容的变化,也因此得以发展完成。
D.脚制的创设是为了解决演员与角人数不对等的矛盾,它彰显了民族的智慧。
4.材料二的语言风格相较于材料一活泼散漫且更趋感性。请仿照材料一画线部分对材料二画线部分进行改写,使之更简练严谨,更富于理性。改写时,可以对原文语词、文句进行适当的增删、更换、调动等,但不得改变原意,遗漏层意;不超过60字。(4 分)
5.论述性文章注重运用论证方法来论证观点,以达到一定的论证效果。请以材料一的第段与材料二的第段所用不同的论证方法为例加以说明。(6分)
1. C[C项的戏曲术语是“角”,它在材料一与材料二中均出现了,根据相关信息可以得其概念都是指演员扮演的一个个具体的“戏剧人物”,结合选项语境,旧戏班老师替学生决定的应是学生学习的行当或脚,而不可能是某个具体的剧中人物,即角。A项,戏曲术语是“脚”,它在文中的概念是指戏曲中的某一类人物,结合选项语境中的“四”,可以判断术语使用正确。B项,术语是“正旦”,“旦”在文中的概念主要指女性角,结合语境(“窦娥”)及教材所学《窦娥冤》可以基本判断术语使用正确。D项,术语是“行当”。材料中虽未对“行当”进行明确的解释,但从首段的“戏曲用独特的脚制,将所有演员分为不同的行当”,可以得知“行当”是演员的分工类别,结合选项语境(重点是“昆曲”“划分”)可以判断使用正确。材料来源:“戏剧脚之名,自宋元迄今约分四,人人之所知也”摘自王国维的《古剧脚考》;“(正且上,云)妾身姓窦,小字端云,祖居楚州人氏”摘自关汉卿的《窦娥冤》第一-折 ;“旧戏班的老师,一开始就要替学生决定他应该学习什么行当”摘自马南邮《燕山夜话·“科班”的教育法》,选项将原文中的“行当”篡改成了“角”;“等到明末清初,昆曲盛行的时候,行当的划分就日益细密精确”摘自某论文。]
[解析]本题意在考查考生对论述类文本中重要概念的理解与运用能力,对应2020版新课标学业质量4-2(水平4是高校考试招生录取的依据)中的“能用文本提供的事实、观点、程序、策略和方法解决学习和实际生活中遇到的具体问题”。
2. D[A项,“引舞”与“戏头”分别只是“引戏”与“末泥”的前身,而“旦”“末”分别是由“引戏”与“末泥”演化而来的,所以“直接演化”表述错误。B项,原文信息为“就在‘副净'转化为‘丑’的同时,其表演上的特与‘净'开始出现明显区隔,变为两个行当”,出现明显区隔与成为两个行当是前因后果的关系,所以选项因果颠倒。C项,原文信息为“南戏和元杂剧里的“净’前身仿佛都更近于宋杂剧、金院本里的‘装孤’”,从“仿佛”可以看出,作者只是--种推测性判断而并非事实性肯定,而选项的表述将其认定为事实。D项,“从宋杂剧到南宋戏文”的表述,并不是范围缩小,虽然原文所强调的是从“宋杂剧、金院本”到“南宋戏文元杂剧”,因为宋杂剧出现在金院本之前,且二者的脚体系是一样的(见材料--第⑤段“宋杂剧通常有五个脚,其中包括末泥、引戏、副净、副末和装孤”“金院本的脚体制亦与之相同”);南宋戏文出现在元杂剧之前,而南宋戏文的脚体系已完备(见材料一第⑤段“始于北宋末年或两宋之交的南宋戏文有完备的生、旦、净、末、丑五大脚的划分”。]
[解析]本题意在考查考生对特定信息的搜寻、概括与理解能力。
3.C[A项,据材料一所述,戏剧实现代言的途径是化妆、摹仿等,而代言体闺怨诗实现代言借助的是形象(语言化)、语言、艺术手法等。二者完全不同。B项,据材料一原文信息“观演双方的关系,就建立在观众认同演员在舞台.上通过扮演转化为戏剧人物这--重要默契的基础上。但默契的前提是戏剧表演者所运用的艺术化手段……,扮演只是基本艺术手段,而非自然成为能实现观演默契的艺术手段。要想达成与观众的默契,还须采用合适的艺术手段。因此选项中“达成了”的“了”将可能性说成了必然性或肯定性。D项,原文信息为“戏曲的脚体系不受角数量的限制,从而解决了戏剧人物在数量上的无限和演员在数量上的有限这一矛盾”,脚体系解决了演员与角数量不对等的矛盾,但这并不能说明创设脚制就是为了解决这一矛盾,概念混淆。]
[解析]本题意在考查考生的文本理解与分析能力。
4.中国传统戏曲的表演丕受演员和角界限的限制,丛面能以方式的丰富性实现与观众交流的自由性,这正是它优于西方戏剧之处。
[计分点:每个要点1分,共三个要点(见加点处。画线处共三个句子,每句一层意思。加点处的三个语意要点只要语意差不多就可以);结构及语意关系基本相符1分(结构见画线处。语意关系:
第一个分句与第二个分句是因果关系;第三个分句是对前两个分句的总结。说明:语意关系与结构本身是相生的,所以我们放在一个计分点里面)。扣分:语言风格与“严谨理性”相差大,扣1分;有病句扣1分。]
[解析]本题意在考查语言的仿写与改写能力,以及用不同风格的语言表达同一语意的表达能力。对应2020版新课标学业质量4-2的“能根据具体的语境和表达的目的、要求,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文从字顺、准确生动地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以及5-2的“尝试用多种文体.语体、多种媒介,多样地表达自已的思想和情感,追求表达的准确性、深刻性、灵活性、生动性”。
5.材料一:
①引用论证(1分):引用延保全的话佐证戏曲成熟前脚制已具雏形(1分),使论证更具说服力。
②举例论证(1分):列举“旦”等的演化来源,佐证从雏形到完备的脚制,脚的称谓有明显的变化(1分),来增强观点的可信度。
材料二:
对比论证(1分):将中国传统戏曲与西方戏剧进行对比,来论证中国戏曲表演的自由性(1分。答“中国戏曲不刻意追求演员和角合-”,也计分),使观点突出。
[计分点:每个要点2分,其中论证方法1分,论证的观点1分(观点的表达语意差不多,也可计分)。因分值问题,效果不计分。]
[解析]命题意图:命题方向对应2020版新课标学业质量4-2:“在理解语言时,能准确、清楚地分析和阐明观点与材料之间的关系……能比较、概括多个文本的信息,发现其内容、观点情感、材料组织与使用等方面的异同。”另外,题干“注重运用论证方法来论证观点,以达到一定的论证效果”,意在提示每个要点的表述思路:论证方法——论证的观点——所起效果。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