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之所以千百年来为⼈们喜闻乐道,因为它⾔简意丰、形象⽣动,具有极强的概括⼒、表现⼒。成语是语⾔的化⽯,在千百年岁⽉的风化中,沉积着各种各样的语⾔现象。它不仅含有古汉语中的⼀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特殊句式,还包含着现代汉语中合成词、短语构成的结构关系、复句分句间的语意关系。⽽现代汉语这些关系⼜⾮常复杂,它直接影响着⼀个⼈理解、掌握甚⾄运⽤语⾔的能⼒。本⽂仅以成语为例,谈谈现代汉语中 18 种复杂多样的关系。只要我们牢记 18 个成语例句,就能很好地掌握 18 种关系了(基于篇幅和说明问题的需要,每种关系仅以两个成语为例)。
  ⼀、成语的结构关系
  成语虽是固定短语,是作为⼀个整体来使⽤的,但它也是由语素组合⽽成的。分析、了解其结构关系,有助于我们掌握它的意义和⽤法。成语的结构关系有:
  1.偏正关系。
同义词成语
  例如:“孜孜不倦”、“⼀⾐带⽔”——“孜孜”、“⼀⾐带”是⽤来修饰、限制“不倦”、“⽔”的。彼此是有主次之分,构成了偏正关系。
  2.主谓关系。
  例如:“草⽊皆兵”、“枯⽊逢春”——“草⽊”、“枯⽊”都是主语部分,“皆兵”、“逢春”为谓语部分。构成陈述
和被陈述的主谓关系。
  3.并列关系。
  例如:“不学⽆术”、“千锤百炼”——“不学”、“⽆术”都是没有学识、没有本领的意思:“千锤”、“百炼”都是⽆数次锤炼的意思。它们彼此⽆主次之分,构成了并列关系。
  4.动宾关系。
  例如:“蹉跎岁⽉”、“饱经风霜”——“蹉跎”、“饱经”都是动词谓语,“岁⽉”、“风霜”都是名词宾语。它们具有⽀配与被⽀配的动宾关系。
  5.动补关系。
  例如:“重于泰⼭”、“⽆动于衷”——“重”、“⽆动”为谓语,“于泰⼭”、“于衷”是补语。成语内部是动词谓语和补语的关系。
  6.动宾补关系。
  例如:“问道于盲”、“⼊⽊三分”——“问”、“⼊”为动词谓语,“道”、“⽊”为宾语,“于盲”、“三分”为补语。三者构成动宾补关系。
  7.连动关系。
  例如:“打草惊蛇”、“兴妖作怪”——“打”、“惊”,“兴”、“作”都是动词,分别⽀配它们的宾语“草”、“蛇”,“妖”、“怪”,构成连动关系。
  8.兼语关系。
  例如:“请君⼊瓮”、“唆⼈作恶”——“君”、“⼈”分别是“请”与“唆”的宾语,⼜是“⼈”和“作”的主语。成语内部构成兼语关系。
  9.复指关系。
  例如:“半⽄⼋两”、“半夜三更”——“半⽄”即“⼋两”,“半夜”即“三更”,成语明显为同义复指关系。
  ⼆、成语的语意关系
  有些成语是由复句或复句的紧缩构成的,因⽽其内部的分句间呈现⼀定的语意(不同的逻辑事理)关系。常见的有:
  1.并列关系。
  例如:“满招损,谦受益”、“路遥知马⼒,⽇久见⼈⼼”——分句间没有主次之分,明显是并列关系。
  2.假设关系。
  例如:“⼯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分句间明显存在着假设关系。
  3.转折关系。
  例如:“⼩时了了,⼤未必佳”、“万事俱备,只⽋东风”——分句间明显存在着转折关系。
  4.条件关系。
  例如:“⽟不琢,不成器”、“欲穷千⾥⽬,更上⼀层楼”——分句间条件和结果的关系⾮常明显。
  5.递进关系。
  例如:“鞠躬尽瘁,死⽽后已”、“赔了夫⼈⼜折兵”——分句间明显呈现着递进关系。
  6.选择关系。
  例如:“宁为⽟碎,不为⽡全”、“宁为⽜⾸,⽆为鸡后”——分句间明显是选择的关系。
  7.因果关系。
  例如:“欲加之罪,何患⽆辞”、“差之毫厘,谬以千⾥”——分句间明显是原因和结果的关系。
  8.承接关系。
  例如:“放下屠⼑,⽴地成佛”、“经⼀事,长⼀智”——分句明显有个先后的承接关系。
  9.⽬的关系。
  例如:“杀鸡吓猴”、“守株待兔”——⼏个成语都可以看作复句的紧缩,语意间明显存在着⽬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