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刻尔克》观后感
《敦刻尔克》观后感(精选11篇)
《敦刻尔克》观后感 篇1
自从上次两刷《星际穿越》后,我就成了诺兰的铁粉,所以这片一上映,就赶紧来看。看完的感受虽然没有星际穿越那么气势磅礴,但同样是一部良心佳作。
本片用一个英国的年轻士兵在敦刻尔克大撤退中的经历为主线。从林弹雨中逃脱、到捡到一名伤员混上军舰、再到军舰被击沉回到岸边寄居于搁浅的渔船,他从一次一次的与死神擦肩而过。整部电影中的台词很少,即使是冲突都是简单的几句,而且从始至终的音乐都是低沉的,夹带着些许紧张,整部电影只有两处让人看到了希望。一处是大批渔船的出现来接士兵回家;二处是士兵撤回后家乡人民的夹道欢迎。正是这两处希望,让我想要写上两句。
在我看来,这两处希望,诺兰有些手下留情了。因为同样的情节,换成是德国士兵的话,一样是成立的。德国士兵被围困一样会有百姓营救,他们的伤员回国,一样被视为英雄。所以在我看来诺兰有些心软了,如果我是导演的话,我会下剂猛药,让整部电影从头至尾都充斥着紧张
与绝望。
我承认,在战争年代,对生命执着的渴望,是士兵战斗下去和百姓生活下去的信念。但现在的我们没有经历过战争,也不处在那个时代。所以我希望观影的人们不要从战争中看到希望。
因为战争的意义向来就不是希望,而是毁灭与终结!
《敦刻尔克》观后感 篇2
《敦刻尔克》讲述了二战初期,英法盟军被敌军围困于敦刻尔克,因此英国政府动员船员们营救他们。
在我看来,这部片有四大特点,一是它的画面极简,构图以及彩极其有特,单看这几个方面,这部片是一场视觉上的盛宴,尤其是对于我这类爱好摄影的人来说,毋庸置疑是个超级大福利。二是从片头到片尾从未停止的BGM。三是演员们的台词少,但依旧能从画面中演员的神态感受所传递出来的氛围。四是不像一般的战争片血腥,更不像《辛德勒的名单》充满着令人无措的绝望。
画面之初就将我带入了硝烟之中,声在我耳边不断响起,可并未嗅到浓浓的血腥味,只有一种冷瑟萧条的氛围充斥在我周围。没有士兵说话,因为他们都在逃跑,其后便见到成结队的士兵,他们也没有说话,我猜他们在想何时才能归家吧。可惜来接他们的船被敌军不断炸毁,无数的士兵丧生于海洋中,但最后无数的小船朝他们驶来,船上站着的是他们的“亲人”,我看到士兵们在欢呼在大笑。男儿有泪不轻弹,但我想他们的内心早已热泪盈眶,热泪也冲刷了他们的辛酸。
从天空俯瞰海平面时的画面是我尤为喜欢的。一望无际的海面,广袤的天空,也使我不禁遥想到了自由。曾想几何时,想要变成一只鸟儿,不受禁锢,享受飞翔,拥抱风,拥抱自由。英国海军军长的行为,也值得人们赞扬,在送走了自己本国的士兵之后,留下来帮助法国的士兵撤退。他清楚他的责任,更清楚盟军二字的含义,大难当头,遭受迫难的体理应抱成一团抵抗外敌。只有这样,才会赢取胜利的果实。
当然,战争一定会有它的残酷性,这部片战争的残酷性,就体现在人性上。英国士兵们和一个法国士兵躲进了一个船舱里等待涨潮,以至于能够将他们送离海滩,然而他们没有料到,敌军将这艘船当做靶子。所以当船到了海上,船体开始不断的涌进海水。这是必须有人离开,
但出船就有可能被击中,在有可能面对死亡的情况下,无人愿意离开。毕竟不是所有人都能直面死亡。于是一些英国士兵开始强迫法国士兵出船,当其中一个英国士兵为之求情时,他们更是放言说下一个出去的是他。我没有资格去评判这些英国士兵的行为是否正确。
因为首先我是个局外人,再者,设想我身处那样的环境之下。我不能保证我不像那些英国士兵一样,失去人性的光辉。只剩下无尽的恐惧和强烈的求生欲望。人非圣人,贪婪善良等矛盾品质都有可能出现在同一个人身上。我只能说战争是残酷的,它的确是能够体现人性的光辉,但它也一样能够将人的劣根性体现的一览无余。
战争提起来就令人唏嘘。古时战争不断,硝烟四起,百姓民不聊生。无数的诗人忧国忧民。因为总有人想要通过战争夺取资源,实现自己的雄图霸业。所以杜甫的《石壕吏》中的事件才会频频上演。我没有直面过死亡,更没有经历过战争。当然也不能体会到那些经历过战争的人的感受。
但我知道战争是残酷的,历史的教训告诉我,战争是不值得呼吁的。时代在进步,每一次战争带给人们,带给地球的伤害越来越深。因此人们强烈地渴望并期待大同社会的到来。古时便是如此,如今也是。我相信未来也是。因为人心中是有深深地念想的。可惜人的欲望是无
限的。所以那一天遥遥无期吧。
《敦刻尔克》观后感 篇3
最近诺兰导演的大作《敦刻尔克》正式登陆了国内各大院线,这部被国产电影保护月压了一个多月的电影终于在中国放映,我就等不及立马去看了。
本来暑假有一个活动,可以抽奖去北京提前观影《敦刻尔克》或是诺兰导演见面会,可惜我运气不好,没被抽中,不过我还是第一时间来看了这部电影。
《敦刻尔克》是描述了历史上的英国、比利时、加拿大和法国的士兵被德军包围于敦刻尔克,英国政府组织海军与平民帮助撤退的敦刻尔克大撤退故事。据悉这是诺兰从小就开始听的故事,所以他对这部电影一定费了许多心血,对整个敦刻尔克大撤退的故事也会有许多独特的见解。
大轰炸为什么不上映影片采用了非线性叙事,通过三条不同的线描述了敦刻尔克大撤退的一部分。最让我记忆尤深的莫过于这三条线竟不是一个时间线,还能在最后衔接的如此自然。
第一条讲述了敦刻尔克海滩的一个星期,几个士兵为了提前撤退不得不采取各种办法,有一个法国士兵甚至为了撤退混了进来,也充分体现出人的本性。
第二条线讲述海上的一天,一个船夫响应国家号召去参加救援,在途中遇到受到惊吓的落难英国飞行员,最后经过摩擦成功来到敦刻尔克的故事。
第三条线是空中的一个小时,讲述了几个英国飞行员与德军飞行员交战的过程。整部电影看似分成三线,却在暗中互相推进,不断推出主题。而在影片中并未出现任何一个德军士兵的正脸,也充分体现出了战场的恐怖,德军如幽灵一般的恐怖。这与《血战钢锯岭》还是有几分类似。另外一大特点就是电影中的人物对话特别的少,相较于基本上全程都在对话的《盗梦空间》,本片相比之下可以算是“默片”了。
这部电影还是让我感到了诺兰的才华横溢,也让我对战争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
《敦刻尔克》观后感 篇4
前几天,随团去甘南旅游。一路行来8天,回家后又缓了两天神,所以已经有近十天没看电影了。有句老话叫触景生情,虽说耽误了这么些天,但旅途上的美景看到的人遇到的事,颇
多感受。说不定这些感受对我以后写观后感还会激发更多的灵感呢。回来后第一件事情就是看电影,写观后感。恰好碰上《敦刻尔克》公演,当然是要抓紧看抓紧写了。
《敦刻尔克》是著名导演诺兰的新作,自从7月在美国公演以来,好评如潮,差评如潮。也正因为如此,才吸引了更多的人去看。我也是其中之一。看了以后的感觉是:历史确实是这样的,而电影不该是这样。
也许未来的电影都是这样吗?
从形式上讲,导演告诉我们:这是海滩上的一周,是海上的一天,是空中的一小时。不同的时间维度揉和在107分钟的电影里,感觉比较乱,虽然导演竭力去安排去梳理,仍然有《盗梦空间》的感觉。总是要观众去想:今夕何夕?很费脑筋
从内容上看,导演把一些本不适宜在一个艺术作品中表现的东西也毫不保留的(甚至是刻意的)体现在电影中,如潜艇水兵被救后误杀的男孩,飞行员在德军控制的海面上迫降,撤退时不让法军上船等等。
然而这就是历史。
诺兰没有去表现宏大的战争场面,没有血肉横飞的残酷杀戮,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没有多余的人物对话,而是用许多小事件来体现这次成功却惨烈的撤退行动。大战略由无数个小细节组成,而小细节也表现了大战略。诺兰正是抓住了这些小细节,不仅展示了敦刻尔克行动的全过程,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细节彰显了人性。
飞行员法瑞尔在身边的其它飞机全部坠毁,明知道机上的燃油即将耗尽时,这时候他其实有很多选择,他完全可以正常返航,他也知道自己一架飞机对于改变战场上德军的空中优势并无多大作用,他同时也明白,继续作战的结果肯定毫无生还的可能,但是看到肆虐的德军飞机,他的选择是:就这样了。驾机向敌人飞机冲去,并击落了正在向地面英军投弹的德军轰炸机,直到自己迫降被俘。这样的行为需要何等的勇气!
道森船长驾驶着自己的月光石号渔船,去营救海峡对面的英军,半路上救起了一个英军水兵。这位老弟惊魂未定,让道森不要去敦刻尔克,他们有一段对话。
水兵:你们就是业余的水手,不是杀敌的海军,你们船上没有任何武器,而且你已经这么大年纪了!能干什么?
道森:就是我这个年纪的人发动了战争,为什么要让年轻的孩子们去受死?
水兵:你们应该呆在家里的!
道森:躲是躲不了的,孩子。
道森的行动是一件真实的故事,他所驾驶的渔船,一路救人,一条小小的渔船竟然搭救了55个人!
在士兵们成功撤退到英国之后,人民沿街摆上了咖啡和啤酒接待他们。并称赞他们:干得很好!士兵们略带惭愧的说:我们只是保住了性命回来而已。那就足够了!
一直都说,英国人最典型的性格是绅士精神。然而在遇到外敌侵略的时候,这个民族并未屈服,他们默默的承受苦难,默默的'反抗。这在影片中,在丘吉尔的那篇著名的演讲中,在之后伦敦大轰炸中体现出来的那种坚韧不拔顽强抵御外侮的勇气,值得所有人的钦佩。
英法联军在经历了巨大的失败之后,用九天时间,在敦刻尔克撤退了33万士兵,为以后战胜法西斯德国,保留了核心力量,这无疑是一次伟大的胜利,是一次光荣的撤退。
在《基督山伯爵》里有这样一段话:人类的最大智慧就在于等待和希望之中。
人性是软弱的,在遇到危险的时刻,人都会害怕,都要求生,都会绝望。然而人性也是顽强的,面对邪恶,人们不放弃,人们在抗争,永远不会屈服。他们深信,光明总要代替黑暗,正义总要战胜丑恶。
人类社会就是遵循着人性的昭示,在发展在前进。
《敦刻尔克》观后感 篇5
《敦刻尔克》,本身是个历史名词,且有珠玉在前;好比中国人听《四渡赤水》,结果已经知道,并无悬念。照着史实硬拍,就成科教纪录片了。
诺兰自然也明白。
所以他想了个法子保留悬念,那就是:
本片与其说是战争片,不如说是悬疑片。
我们知道历史上40万英法联军最后成功撤出了33万人,知道这次大撤退某种程度上挽救了欧洲,保留了二战西线的火种,某种程度上拯救了英国与法国。
所以诺兰让我们看个体的主角,让我们担心:大部队是撤了,他们呢?在战争里,个体的命运呢?
很微妙的:本片里没出现希特勒、丘吉尔与戴高乐这些传奇人物。
更有趣的是,基本没出现一个具体的德国军人——有德国飞机,有德国子弹,以及片尾德国军人影影绰绰的像,但没有出现一个具体的德国军人。他们更像是潜在的、无形的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