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钢琴组曲;《胡桃夹子》;柴可夫斯基;《前奏曲》;舞剧
一、创作背景及特
舞剧《胡桃夹子》是柴可夫斯基根据德国作家霍夫曼作品《胡桃夹子与老鼠王》改编而成,该作品音响效果富有梦幻及童话彩,是西方圣诞节必演曲目之一。他延续了浪漫主义时期的创作手法,同时使作品蕴含了自己独特的民族风格。俄罗斯著名的钢琴家、指挥家米哈伊尔·瓦西里耶奇·普雷特涅夫(Mikhail Vasilievich Plernev)从15首音乐小片段中选取7首进行了钢琴曲改编,改编后的乐曲篇幅结构相对短小,是简化的交响乐,在保留了柴可夫斯基音乐风格的同时,用钢琴特有的语言,再现了舞剧故事情节。该组曲受到众多钢琴演奏家的喜爱,并作为音乐会的常用血目。组曲中的7首乐曲由不同民族风格的舞曲构成,篇幅相对短小,通过主题变化、节拍节奏、旋律织体等多种创作手法,使钢琴音乐达到交响化的效果。
前奏曲本是音乐的一种体裁形式,常用于器乐演奏前以一种引子的形式而存在,而《胡桃夹子》中的《前奏曲》是钢琴组曲中的第一首,是以标题音乐的形式而存在。该乐曲选用舞剧《
胡桃夹子》第一幕第一场。此乐曲主要描繪了一个快乐热闹的节日场景,内容主要讲述平安夜到来时,大人和孩子共同忙碌装扮,并围绕圣诞树跳舞,欢度圣诞的快乐场景。乐曲与舞蹈所表现的内容有异曲同工之妙,画面性较强,即便脱离舞蹈,只听音乐,也能够感受到欢乐愉悦的气氛场面。乐曲将孩童天真烂漫的性格描绘得淋漓尽致,主题旋律始终贯穿着热闹的场景,音乐中充满了童趣,节奏感很强,富有舞蹈性彩。角的变化带来了戏剧性冲突,富有幻想性的旋律给听众带来无尽的遐想,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二.曲式结构
《前奏曲》是一首进行曲风格的乐曲,具有明显的舞蹈气质。其节拍为4/4拍,在G大调上进行,曲式结构为回旋曲式,其结构为:
A—B—A1—C—A2
主部A中的乐句a是柱式和弦及柱式和弦三连音的跳动,为模仿管弦乐中的圆号、小号及单簧管的吹奏出的号角的声音;乐句b(图1)的高音部代表弦乐器,其连线以及休止符的恰当运用与低音部八度跳音营造的管乐形成强烈的呼应,构成一问一答对话的形式,构建出一种欢乐的音响效果。
著名的钢琴家 插部B中开始小节是由主部主题的动机发展而来,其中左右手分别将高音部的倚音与低音部的8分音符跳音做了颠倒,构成不同的进行曲音响效果,与主部主题形成鲜明的对比。在23小节处的柱式和弦三连音,预示着主部主题的再现。
插部C开始材料为新材料(图2)。在e小调上进行,采用了十六分音符的快速跑动,使音乐变得更加轻巧灵活。主部A的第三次出现与前两次有所不同,管乐主题和弦不变,加入了小提琴的快速跑动,管弦乐共同进行,使和声变得更加饱满,从而将音乐推向了高潮。
三.演奏分析
乐曲的第1小节是休止符和三连音的结合,为了更好地符合圆号、小号及单簧管发出的号角声音,弹奏力度要中强,速度稳定。在第5小节,更换了节奏型,左手的八度跳音代表了深沉的管乐,而右手的休止符和连线代表了活泼的弦乐。两者之间要形成区分,就要采用两种不同的方法弹奏不同的音。右手采用非连音的弹奏方式使音轻巧活泼,左手采用手腕跳音的方式演奏使低沉有力而不浑浊。第8小节出现的倚音,要清楚地弹出,这个和弦要加强力度,音上要集中,并给以适当的停顿。在乐曲到达第19小节时,节奏型发生改变。为了表现音乐的活泼气质,采用手指指尖跳音的方式来弹奏倚音,使声音清脆集中。
插部二调性的转变也带来演奏方式的转变,左右两手仍然分别代表了管乐和弦乐,对于16分音符的快速跑动提出要求:时值、力度、音质要均匀。演奏时,采用半触键的方式弹奏右手16分音符,左手的半分解和弦弹的轻巧而不浑浊,从而更能表现轻松愉快的节日气氛。最后主部三与主部一有所不同。在主题节奏和旋律不变的情况下,六连音16分音符、16分音符的音程以及3+5连音的快速跑动给乐曲增添不小的难度,也为演奏者带来更大的挑战。这一部分的华彩强调手指的灵活程度及音阶的快速跑动,一般采用贴键的演奏方式。为了达到练习的效果,一般要单独花时间进行练习。这首乐曲虽然短小,但技巧性极高,有着较强的艺术感染力。若要完美诠释该作品,除了一朝一夕的刻苦练习之外,还需结合自身的感性体验,将内心的情感用琴键来雕刻,从而达到人琴合一的境界,这对学习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柴可夫斯基将舞剧音乐进行改革,舞剧音乐的钢琴改编又产生不同的听觉盛宴。钢琴本身就是一个交响乐队,利用钢琴固有的特性进行左右手的配合,产生音响效果,不但提高了演奏者的演奏水平,也提高了欣赏者的审美水平。钢琴的改编使我们能更好地理解舞剧音乐,享受舞剧音乐。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