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特钢琴改编曲《夜莺》赏析
作者:曾晓安 王佳影
著名的钢琴家来源:《读与写·教育教学版》2015年第07
        中图分类号:J9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7-0037-01
        李斯特,匈牙利著名的钢琴家、作曲家、指挥家,伟大的浪漫主义大师,且是浪漫主义前期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李斯特具有超的即兴演奏才能,他还将钢琴的技巧发展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极大地丰富了钢琴的表现力,同时在钢琴上创造出了管弦乐的效果,开创了背谱演奏法,享有钢琴之王的美称。
        李斯特把一生都奉献给音乐创作和音乐改编,有大量的他本人的作品和改编其他作曲家的作品,改编的音乐的种类繁多。虽然他经常把钢琴曲改编成管弦乐或者交响乐,但是他改编最多的依然是把交响乐或者歌剧歌曲改编成旋律优美的钢琴曲,从而来诠释他钢琴之王的美誉。
        《夜莺》是格林卡在1833年根据俄罗斯歌曲作家阿拉比耶夫的歌曲《夜莺》创作的。主题旋律根据俄罗斯民间音调写成。
        歌曲的第一部分使用行板的速度。全曲的调式调性是d和声小调,4/2拍。歌曲中的第一段是由16小节构成的,而后使用了渐慢的标记,让旋律的流动更为舒缓。当歌曲进行到42小节时就进入到变奏I的部分,此时歌曲又回到第一部分中的稍稍表现情感行板的速度,这是又是第一部分为主题写出的变奏。其中的主干音均是选自第一部分,由于是变奏曲,在变奏I中的音区较第一部分有所提高,在此体现出花腔的演唱特性。
        乐曲在进入59小节时进入了第二部分的变奏I部分。在此时的速度由第一部分的变奏I时的行板换为小快板。除了与第一部分变奏I在速度上形成对比外,节奏明快,使人耳目一新。歌曲自67小节开始进入到最后一部分也是整首最为辉煌的部分,但其变奏的主题仍出自第一部分。
        1 李斯特改编曲《夜莺》特征及演奏特点
        李斯特将这首花腔女高音歌曲改编成钢琴曲,是同类改编中最为华丽的。作品为慢板,升c小调,2/4拍,单三部曲式:
        华彩乐段的运用:李斯特在改编作品中,善于在不改变原作的精神和情感彩的基础之
上,合理运用丰富的节奏,使得原作主题更加突出,例如在改编曲《夜莺》中前六个小节,使用比较接近的音型,使节奏产生缓慢的变化,逐渐加快。而后又在全曲中大量的使用附点,三连音,切分,等等,使旋律节奏更加丰富。
        华彩乐段在乐曲中起到承上启下、改变调式和速度或者转换情绪的作用。在李斯特十分善于使用华采乐段,来给乐曲增添彩,在他的许多改编曲中都有出现,在《夜莺》中的结尾部分,从高音区和低音区的不断迂回,手指的快速跑动给人创造出一副太阳出来阳光洒满整个大地的壮美景象。
        轮指技巧:在《夜莺》中以轮指技巧开始,弹奏出很柔,很弱的音响效果,营造出一副唯美的,黑夜慢慢来临的景象。
        2 颤音、四五指的特殊运用
        在乐曲的第一部分出现的颤音,使旋律富有弹性,引出后面流动的旋律,又使旋律发展思维更加合理。
        李斯特的作品大多都有炫技的特点,在《夜莺》这首短小精炼的作品中,也不乏炫技的
部分,例如在乐曲中段,有大量篇幅使用了四五指的颤音,使乐曲充满了更多的即兴性与创造性,同时也需要演奏者具备扎实的手指控制能力,特别是对四五指的灵活度有更高的要求。
        3 多声部旋律运用——双手和弦
        李斯特善于利用多声部和创新的肢体来形成特殊的和声彩,做到烘托曲子的气氛,又将旋律主题巧妙地呈现出来,特别是双手和弦这种形式经常出现在李斯特钢琴改编曲中,例如在《夜莺》的结尾,大量使用了双手和弦,将气氛推向高潮。
        4 结语
        李斯特改编的钢琴曲《夜莺》,用复杂的技巧呈现出华丽的旋律,将一只夜莺在树枝上鸣叫的情景表现的活灵活现,完美地将西欧浪漫主义音乐创作手法与俄罗斯民族音乐的个性特征相结合,极大的促进了俄罗斯民族音乐的发展方向。李斯特的钢琴改编曲《夜莺》充分体现了其创作特征。其中所用的趋近完美的音响彩以及所用表达效果的方式,非常值得弹奏者学习借鉴及研究。
        参考文献:
        [1]杨巍,冯媛.李斯特钢琴改编曲的演奏风格与演奏技巧分
        ——以《夜莺》为例[J].
        [2]孙腾,雅茹.艺术歌曲《夜莺》的分析[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