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讲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1背景
(1)经济:汉武帝时期经济恢复发展人民生活国力增强为加强中央集权奠定了物质基础。
(2)政治诸侯国势力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都威胁着西汉的稳定。
(3)思想:汉初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已不能满足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2内容
(1)为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2)为加强君权宣扬君权神授。提出了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学说。
(3)为维护统治秩序提出三纲五常的道德标准。
3特点:把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了具有时代特的新的儒学体系。
汉代儒学成为主流
汉武帝的独尊儒术采取了综合的办法吸收了各种学派的思想甚至包括对立派的思想中的有用的东西收罗进儒术这个思想体系之中然后要人们去独尊同时对于思想上的各派别既不也不而是让其存在
——郭志坤《评议武帝的独尊儒术
核心论点:汉武帝的独尊儒术不是独崇儒学排斥其他各学派思想是以儒术为核心吸收和杂糅其他各派学说的综合。   
1汉武帝尊儒的措施
(1)起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
(2)规定儒家经典为国家教科书教育为儒家所垄断。
(3)兴办太学打破了以往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陈规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
(4)在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
2影响: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构图解史】 汉代思想大一统的背景
信息提取:汉武帝时期黄老之学不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董仲舒吸收诸子百家思想改造儒学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维护了君主专制统治。
构图解史】 董仲舒的新儒学
信息提取:董仲舒的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学说适应了大一统和中央集权的需要其实质是文化专制。
漫画解史】 太学的影响
信息提取:太学的建立开启了儒学教育的官方化有利于儒家思想主流思想地位的巩固。
重点一 董仲舒改造儒学的背景、特点
时空观念下的历史概念
1黄老之学
(1)战国时期的哲学、政治思想流派。尊传说中的黄帝和老子为创始人。:黄帝的学说修身养生。:老子的学说治国无为。
(2)黄老之术始于战国盛于西汉初期。黄老思想以道家思想为主,并兼采阴阳、法、儒、墨等诸家观点,形成自己的一家之言。特点是无为而治。黄老思想主要就是汉初的统治思想,即休养生息
2天人合一
(1)董仲舒认为天、地、人是构成人类社会的三个基本要素人类社会与宇宙是一个整体
人的物质和精神生活都离不开天因此其政治理论的出发点便是如何调节天人关系。
(2)在董仲舒看来天似乎是具有人一样的意志感情天的运行规律也有道德含义而这正是人的形体和内在思想的来源。这种观点把天神秘主义人格化,使儒学具备了类似宗教的束缚力。
[对点训练] 1.灾异示警是中国古代神学政治理论的核心主张更是中国古代言谏文化与制度的精神支柱由于其与君权神授同为中国古代天命哲学的构成基础而广为统治阶级所接受代代相传而深入人心。这表明(  )
A.君主专制催生了君权神授思想
B.灾异示警有效制约了君主集权
C.言谏制度源于原始宗教迷信思想
D.统治者借宗教思想稳定政治秩序
解析:选D。据题干可知灾异示警君权神授是中国古代天命哲学的构成基础同时统
治阶级也接受了这一思想并且代代相传而深入人心意即统治阶级借助宗教思想而稳定统治秩序故选D项。
3三纲五常:三纲、五常来源于西汉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但最早源于孔子。
(1)三纲是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它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君臣、父子、夫妇之间一种特殊的道德关系。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是用以调整、规范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等人伦关系的行为准则。
(2)三纲五常是中国儒家伦理文化中的架构在一定时期起到了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际关系的作用但是经过董仲舒改造以后成为封建社会统治阶级的哲学成为束缚人民的精神枷锁。
[对点训练] 2.班固《白虎通德论》提出三纲六纪思想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六纪即诸父有善诸舅有义昆弟有亲族人有序师长有尊朋友有旧。据此可知东汉三纲六纪思想(  )
A.推动儒家社会秩序观的发展
B.顺应了确立专制主义的需要
C.建构了伦理纲常的社会结构
D.注重谶纬神学世界观的养成
解析:选A。依据题干材料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六纪即诸父有善诸舅有义昆弟有亲族人有序师长有尊朋友有旧可知东汉三纲六纪思想推动儒家社会秩序观的发展故A项正确。
史料实证下的问题意识
董仲舒改造新儒学的背景
史料 百家争鸣的景观中儒法之争引人注目。事实上儒法之争不仅存在于春秋战国时代也不止于秦汉帝国创立过程之中其根本原因在于儒法之争的实质关涉如何立国如何治国两个重大政治问题……不过汉武帝时期儒家在立国问题上政治意识已趋于成熟,儒法之争因此而走向消歇……儒法合流最终成就了泱泱中华帝国文明。——摘编自赵明《儒法之争与帝国政治意识的诞生》
解读】 史料主要阐述了儒家和法家自春秋战国以来争论到汉代合流的最终结局。
思考】 分析史料论证说明为什么儒法之争的结局必然是儒法合流。
试答                                   
                                   
                                   
提示】 儒家强调德治(礼治)侧重于何治国,法家强调集权、法治,侧重于如何立国。儒法之争的实质是如何立国如何治两大政治问题。秦汉时期,中央集权政治的不断发展,农耕经济和社会逐步走向繁荣,文化发展多元一体,儒法合流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历史解释下的认知深化
1董仲舒新儒学能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
(1)形势需要:汉武帝时期西汉国力强盛但也面临着一系列新的社会问题如土地兼并、商贾膨胀、匈奴威胁、王国问题等。汉初的无为思想已不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统治政策急需从无为有为转变。
(2)与时俱进:渗透之c君董仲舒适应时代和形势的变化对儒学进行了改造。大一统思想有利于凝聚人心和维护国家统一;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的主张给封建皇权披上了神圣的外衣,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
2比较董仲舒新儒学与先秦儒学
董仲舒新儒学
先秦儒学
重点
讨论神学问题
讨论现实问题
功能
为现实政治服务
是对真理的追求
特点
外儒内法,兼采各家思想
包含民本思想具有古典人文主义彩
地位
官方化是封建正统思想
只是诸子百家之一
唯物史观下的历史解释
汉代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
(1)从思想内涵看融儒家、阴阳五行家、黄老之学和法家思想为一体。
(2)主张在政治思想方面实行大一统强调君主权威赋予君权以神权彩。
(3)在宣扬君权神授的同时又继承和发扬了儒家的民本思想和仁政思想。
(4)以维护皇权的绝对性为目的受到统治者重视迅速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
(5)具有神学彩其哲学思想的本质是唯心主义。
(6)承认现实政治秩序的合理性(如皇权专制)即维护现实统治。
重点二 董仲舒新儒学的影响
时空观念下的历史概念
1王道、霸道、帝道
(1)王道一词最早出自孟子的学说。儒家认为:圣人成了君王其统治即是王道,故也可说成圣王之道。王,顾名思义就是高高在上的意思。王道是说君主以仁义治天下以德政安抚臣民的统治方法代指儒家的治国思想。
(2)霸道指君主凭借武力、刑法、权势等进行统治代指法家的治国思想。语出《荀子·王制》:故明其不并之行信其友敌之道天下无王霸主则常胜矣。是知霸道者也。”“王道霸道是一对相对的称呼。
(3)帝道: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即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社会要顺应时势和民心休养生息以恢复和发展生产。道家的无为政治即所谓帝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