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充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共24题,48分)
1.美国学者杜兰在《世界文明史》中指出:中国原始居民的宗教信仰有灵魂的恐惧,崇拜无 处不藏躲的幽灵,敬畏上天,以丰盛的祭品感谢大地……帝王和僧侣几乎是一体的,他们 的丰功伟业常常是得之于祷告和诸神的惠助。作者实质上强调的是
2.清代史学家钱大昕说:“君诚有道,何至于弑,遇弑者皆无道君也……圣人修春秋,述王道 以诫后世,俾其君为有道之君,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各得其所,又何乱臣贼子之有? ”此 观点
A.凸显对纲常伦理的维护 B.对君主专制进行反思
C.说明了正君心的重要性 D.强调君主应实行德政
3.西周时期,中原音乐舞蹈不论动作、曲调还是词意表达,都体现出一定的社会伦理道德: “四夷乐舞”则反映人本来的生活状态与情趣,其内容大多是歌颂自然、生活和爱情,表
现形式热烈奔放、真挚感人。这反映出
A.礼乐制度浸入社会生活 B.各地民俗融和宗法理念
C.儒家思想影响文化娱乐 D.音乐舞蹈促进民族融合
4.春秋时期越王勾践困于会稽之上,乃用经济学家计然之策:“夫果(卖米),二十(指每斗 粮食的价格)病农,九十病末。末病则财不出,农病则草不辟矣。上不过八十,下不减三 十,则农末俱利,平粢齐物,关市不乏,治国之道也。”这表明当时
C. “工商皆本”思想已引起关注 D.商业活动已经渗入到政治领域
5.对下表解读正确的是
中国历代官民比例表 例表 | ||||||
朝代 | 西汉 | 东汉 | 唐 | 元 | 明 | 清 |
比例 | 1: 7945 | 1: 7464 | 1: 2927 | 1: 2613 | 1: 2299 | 1: 911 |
A.百姓负担日益沉重 B.阶级矛盾日趋尖锐
C.官僚机构日益膨胀 D.行政效率不断下降
6.西汉桑弘羊指出:“民大富,则不可以禄使也;大强,则不可以罚威也。非敌聚均利者不齐。 故人主积其食,守其用,制其有余,调其不足,禁溢羡,厄利涂,然后百姓可家给人足也J 这里他的主要意图是
A.打击富商大贾的势力 B.维护农民的利益
C.阻止贫富分化的产生 D.确保国家的税收
7.西汉海昏侯(汉武帝之孙刘贺)塞弗被选入2015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下图是基中发据 出的两枚印章。除此之外,该基还出土了数量惊人和做工精美的金器、青铜谓、铁器、玉 器、漆木器、纺织品、陶瓷器等珍贵文物,以及大盘竹简,木牌。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A.该墓葬出土的精美器皿应大多出自私营手工业
B.该墓葬的竹筒木牍有可能记载着儒家的思想精髓
C.从图上文物字体可见隶书应是当时的主流通行字体
D.从墓葬的规格可推知当时诸侯国对中央集权威胁巨大
8.有学者认为:“董仲舒以历史的新高度审视儒学与政治的发展动向,满足政治的统治需求, 而儒学建制为自身发展赢得机遇的同时也付出相应的精神代价。”材料中“付出相应的精神 代价”指
A.臣者主体性的价值失落 B.汉代儒学适应了封建统治需要
C.儒学披上了神学的外衣 D.董仲舒杂糅诸家学术改造儒学
9.下图《兰亭序》是书法家王羲之于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创作,该作品字体特 点是
A.字形结构平衡,整齐 B.字形方正,规矩严整
C.既工整清晰,又飞洒活泼 D.变化丰富,奔放跃动
10.所谓土断,就是把世族和豪门荫庇和挟藏下的依附民户编入郡县户籍。东晋南朝,实行过 几次土断,其中最重要的一次是桓温主政下的庚戌土断(公元364年)据此可知,土断制度
A.遏制了门阀政治的形成 B.增加了政府的赋税和兵源
C.解决了土地兼并的问题 D.消除了国家与世族的矛盾
11,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纷纷仿效内地官方史学活动,接受汉族文化的历史观 念,主动将本族先世祖源“续接”于黄帝、大禹等圣王之后裔。这些做法的主要目的在于
A.增强对华夏文明的认同 B.凸现华夏正统地位
C.加速了儒家思想的传播 D.缓和南北政权矛盾
12.下表为唐2前中期中央政府以什:以为县片的名也一览表,据此可知,年号县名的设置
年号县名 | 皇帝 | 改名年代 | 来历 | 存续时间 |
武德县 | 高祖 | 武德二年 | 改安昌县附. | .619—907 |
武德四年 | 改什:林县置 | 621—742 | ||
乾封县 | 而宗 | 乾封元年 | 改|中城县附 | 666 -668 |
总章元年 | 析长安县也 | 66&—702 | ||
登封县 | 武则天 | 万岁登封元年 | 改冏阳县置 | 606-907 |
天宝县 | 玄宗 | 天宝三载 | 改番天县置 | 744-764 |
大历县 | 代总 | 大历二年 | 析延庸县置 | 767—907 |
A.体现了政治局势变化的需要 B.成功构建了政治的合法性
C.体现了中央集权制度的重建 D.成为县置命名的主要方式
13.唐朝时期,中国社会家庭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前期主要是以小户型为主,后期则出现了 大量的联合型家庭,家庭人口数呈现出明显的增长趋势。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儒家伦理观念的影响 B.社会经济的发展
C.家庭观念的变化 D.赋税制度的变革
14.中国历代地方行政机构的设置都有它独特的风格和特点。例如元代行省设置的犬牙交错; 陕西行省越过秦岭而有汉中盆地,湖广行省以湖南、湖北为主体而又越过南岭有广西,江西行省也同样跨过南岭而有广东;河南江北行省则合淮水南北为一。这样的做法目的是
A.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B.推动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C.打破地区间的隔绝状态 D.推动经济重心向南转移
15.“真知与常知异。尝见一田夫,曾被虎伤,有人说虎伤人,众莫不惊,独田夫动异于众。 若虎能伤人,虽三尺童子莫不知之,然未尝真知。真知须如田夫乃是。”这段话意在说明 A.实践出真知 B.内心反省 C.知行合一 D.格物致知
16.宋代前期,民户为逃避职役重难,采取私人雇人代应州县役之法,朝廷对此屡禁不止。至 南宋时期,朝廷亦无法禁绝民户私下雇人代应保甲乡役,私雇代役开始合法化。这一现象 反映出
A.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B.中央集权呈弱化的趋势
C.社会发展影响国家政策 D.农业领域雇佣关系普遍
17.宋代,中小地主大量增加,官田已不再是主要的土地占有形式,大多数土地被大官假、大 地主兼并占有,形成私人田庄,有少部分土地归自耕农所有。主要原因在于当时
A.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 B. 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C.政府土地政策的转变 D.租佃关系的普遍化
18.如下表是朱熹领导的“苗院运动”的相关内容,据此可知
主持过的书院 | 庐山白鹿洞书院、湖南岳麓书院、福建寒泉精舍、武夷精舍、竹林精舍 |
主要教学内容 | 儒家经学 |
主要教学形式 | 分班教学,有讲有读,教研结合 |
主要教学思想 | 为学之实,固在践履……然欲行而未叨理,则所践理者,又未知其果何事也。 |
A.朱熹主张明理与实践结合 B.四书五经为主要教学内容
C.两宋时教学形式灵活多样 D.南宋时书院讲学之风盛行
19.宋代大批画家追求细节的真实,对所描绘对象细致入微,显现出了 “观物”“究微”的治 学态度,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魅力。这一特点主要是
A.以形写神绘画原则的影响 B.商品经济发展重物质的反映
C.笔墨纸砚技术发展的产物 D.受到了程朱理学思想的影响
20.《梦溪笔谈》是北宋沈括所撰的一部兼具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综合性笔记体著作,共609 个条目,其中有关自然科学的条目如下,由此可知该著作
《梦溪笔谈》自然科学条目分类表(摘编自祖慧:《沈括评传》)
内容 | 条数 | 内容 | 条数 |
自然观(阴阳五行) | 13 | 数学 | 12 |
物理学 | 40 | 化学 | 9 |
天文学 | 26 | 地学 | 37 |
生物医学 | 88 | 工程技术 | 30 |
A.渗透经验型实用性思维 B.渗透之c君记录并指导人民生产实践
C.以自然科学为研究对象 D.系统总结了古代科技成就
21.下表是明朝出身于两类家庭的进士在进士总数中的比例,这主要反映出
明初 | 明末 | |
平民家庭出生 | 75% | 45% |
官员家庭出身 | 24% | 53% |
A.选官考试程序的不公 B.平民弃儒从商现象的普遍
C.恩荫入仕机会的增多 D.科举制度僵化程度的加深
22.王阳明与两学生王汝中、省曾坐室中,天气闷热,王阳明叫学生摇扇取凉,省曾连说:“不 敢”,怕在老师面前失礼。王阳明开导他:“圣人之学,不是这等细缚苦楚的,不是装作道 学模样这表明王阳明
A.追求思想自由 B.主张人格独立
C.反对三纲五常 D.主张灵活变通
23.顾炎武认为“今之所谓理学,禅学也”“古之所谓理学,经学也”,他重申宋人的见解,认 为“理具于吾心,而验于事物”,要破除今之理学“空谈心性”的弊端,必须重新回归经 学。据此可知顾炎武
A.主旨在于批判君主专制 B,具有近代启蒙意识
C.批判理学杂揉佛道思想 D.强调经世致用之学
24.有学者认为,“传统上人们对贫穷抱有道德中立的认知”。但明朝晚期,“人们越来越怀疑 贫穷是短视和懒惰的结果”。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儒家重义轻利的思想遭到严重冲击 B.贫富分化和道德沦丧现象日益严重
C.商品经济发屣导致社会价值观变化 D.反正统思想成为当时社会主流思想
二、材料解析题(52分)
25.“牛郎织女”传说在我国源远流长至今,家喻户晓。它的历史内涵丰富,承载着中华文明 和社会发展的丰富文化信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5分)
材料一 先秦时期是雏形时期,汉魏晋南北朝是形成时期。南朝梁宗惶《荆荒岁时记》: “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子也。年年机杼劳役,织成云锦天衣。天帝怜其独处,许嫁河 西牵牛郎。嫁后遂废织纫。天帝怒,责令归河东,惟每年七月七日夜,渡河一会。”首先 织女是一个纺织的女子,且织就的是天上的云锦天衣,以至于没有时间整理容貌。其次天 帝赏她的是一门婚姻。嫁娶的对象牵牛郎也是天上的星宿,这是一门门当户对的亲事,符 合儒家婚姻礼仪。最后二人分离的原因是忘记了自己的神职。因此被罚在天河两旁,只有 一年见一次面。荣格说:“生活中有多少种典型环境就有多少个原型。无穷无尽的重复已 经把这些经验刻进我们的精神构造中……当符合某种特定原型的情景出现时,那个原型就 复合过来。”
——摘编自周玉娴《元明清时期牛郎织女文学的传承与嬉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魏晋南北朝“牛郎织女”这一原型情景生成的 背景。(10分)
材料二 元明清是成熟时期。明代万历中后期,产生了第一部以牛女传说为题材的通俗 小说,儒林太仪朱名世编,书林仙源余成章梓《新刻全像牛郎织女传》。首先,《新刻全像 牛郎织女传》小说全用文言文创作,叙述中多次运用《诗经》、唐诗中的典故,又引入大 量作
者自己创作的诗文。其次,作为第一部以民间流传的《牛郎织女》传说为题材的小说, 作者在情节的取舍、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表现出背离民间传说的倾向,体现了浓重的文 人意识。再次,在明代小说的创作中,书坊主们或者展佣下层文人编撰通俗小说,或者出 现严重的稿荒时,亲自编撰,对通俗小说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赵逵夫先生说:《牛郎 织女》的传说作为一种文化的潜流,经历了一千年时间中专制思想、门阀观念,以篡夺起 家的“政治家”的“文治”之功的挤压、覆盖、歪曲,最后仍然保持着基本的面目浮出水 面。这个传说能被文人们写在书上,被艺人们搬上舞台,是民主思想在中国慢慢兴起的结 果。
发布评论